幼有善育“筑建”幸福美好生活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21-04-18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四川天府新区煎茶幼儿园的孩子们放学后分享交流的快乐情景。刘盈利 摄

    2018年,刘芯艺和丈夫刘宇通过人才引进政策,落户四川天府新区。已经有两个孩子的他们,最关注的就是孩子的上学问题。

    详细地了解与沟通后,夫妻俩悬着的心落了地。通过提交人才引进相关材料,两个孩子顺利获得了摇号资格,后续入园过程“一路畅通”。

    “幼儿园离家很近,站在窗边就能看到。”刘芯艺说,良好的教育服务,让他们这样拖家带口的“宝爸宝妈”感觉“很踏实,很安心”。

    如今,像刘芯艺一样的“蓉漂”故事,每天都在上演。伴随着国家中心城市的加快建设,成都近年来连续出台“人才新政”,尊重人才的氛围空前浓厚,城市人口也以每年50万的速度剧增。庞大的体量、多样的生态给教育现代化治理带来接踵而至的挑战。

    当城市发展进入“2.0时代”,成都瞄准教育体系中的薄弱环节,坚守学前教育公益普惠“底色”,朝着“优质普惠”不断发力,“学有优教,幼有善育”的蓝图正徐徐展开。

    “城市更新、产业布局到哪里,教育就跟进配套到哪里”

    “还没有生孩子,就开始关注上幼儿园的问题!”回忆起多年前孩子上幼儿园的经历,家住天府新区华阳街道的成都市民尹燕打趣地说,“为了上幼儿园,我们把心都操碎了哦。”

    去年,尹燕家的二孩也到了入园的年龄,“过去‘一号难求’,孩子如果摇到号,家长得放鞭炮、请客吃饭。而现在,下楼就可以入园,费用少质量还高。”

    从“一号难求”到轻松入园,是成都学前教育践行新发展理念的生动写照。

    在成都教育近年来的发展历程中,有一个细节值得一提。

    2020年8月31日,天府新区27所新开办学校(幼儿园)举办了一场集中开校典礼,活动中公布,27所学校(幼儿园)将一次性提供学位27120个。

    一个区域一次性拿出如此大数量的学位供给,在四川省内尚属首次,天府新区市民为之欢欣鼓舞。

    2014年10月,位于成都南郊的天府新区批复设立,成为第11个国家级新区。城市化加快推进,人口快速聚集,给区域内的教育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压力。

    据了解,2020年天府新区常住人口已从成立之初的48.99万达到近75万,而成立之初区域内的普惠性幼儿园仅有31所,普惠学位缺口较大。

    如何围绕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大格局,不断提升学前教育服务效能,让更多孩子能享受家门口的优质教育,是天府新区亟待回答的时代命题。

    “破题”的关键,在于突破城市新区发展迅速和学前资源短缺、人口增长和普惠性学位供给不相匹配等多重瓶颈。

    据了解,近年来天府新区学前教育经费总投入由6896.96万元增至29135.17万元,已建成投用幼儿园35所,提供学位13710个。

    “钱”从哪里来?

    对于一个新建的国家级新区,面对快速增长的教育公共服务需求,单靠政府投入远远不能满足。

    天府新区在探索中,把目光投向“办园主体多样化”。搭建国有企业教育投融资平台,由国有企业参与办学,同时引导鼓励社会力量办园,提供普惠性学前教育

    按照“多元合作、分类办学”的思路,天府新区初步形成了公办园、国企举办普惠性幼儿园、街道举办社区园、民办园等八种办园模式。

    幼儿园建设突飞猛进,保教质量能否保障、公益普惠能否落实,又成为群众关切的问题。

    元音幼儿园教师邬小霞的入职故事,是天府新区学前教育“抓方向,保质量”的一个生动案例。

    邬小霞是一名外地优秀幼儿教师,她从获取招聘信息、确认招聘条件、乘坐动车来成都,到参与招聘考试、办理录取和落户手续……整个环节仅用不到48个小时。

    优秀教师引进“秒落户”,得益于天府新区“党建引领、政府主导”的发展机制。党建引领全局工作、务实高效的管理机制,让天府新区学前教育发展既“快”且“稳”,新区提出的“保底线、强基础、优普惠、促多元”学前教育分类保障体系得到了充分落实。

    近年来,新区建设在成都是一个“高频热词”。2020年1月3日,中央召开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擘画了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宏伟蓝图。5月6日,成都东部新区宣告成立,未来,这里作为“双城经济圈建设新平台”,将承担多项重要任务,成为推动城市发展的新“引擎”。

    教育作为与千家万户密切相关的一项公共服务,具有先导性、基础性、全局性作用,为了支撑城市发展,成都率先科学调整学校(幼儿园)布局规划,以适应城市空间布局调整。

    2017年以来,成都市教育局会同市规划局启动了教育设施专项规划修编工作,基于新的出生人口变化趋势对学前教育设施进行测算,修订编制了《成都市幼儿园专项规划(2017—2035年)》,同时,会同市住建局编制了《成都市幼儿园建设技术导则》,涵盖全市23个区(市)县,统一了建设要求和技术标准,真正做到“全市一盘棋、全域一张图”,共同打造“优教成都”。

    为保障规划落实,成都市要求新建幼儿园必须严格落实“优先规划、优先建设、优先交付使用”的要求,实行教育用地联审联批制度。

    规划先行,科学布局,成都市按照经济规律开展布局和建设,进一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提高资源使用效率,把更多资金投向学前教育。2019—2020年,全市实施公办园学位提升工程,新增公办学位8.55万个。到2020年底,全市公办园在园幼儿占比超过50%。

    在不断提升增量的同时,成都市还通过推进城镇小区配套园治理、鼓励民办园提供普惠性学位、支持民办园健康发展等措施盘活普惠学前教育资源存量。

    除了处处“有学上”,更要处处“上好学”。目前,成都在国家、省、市已有标准基础上,坚持“互相衔接、互为补充”的原则,按照“全域成都”理念,构建起五大类24项教育行业地方标准,成为城乡学校规划和建设的参照系。

    优质课程成为城乡幼儿园的共同追求

    新学期到了,成都市蒲江县北街幼儿园的小朋友周子鹏迫不及待地来到幼儿园。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过家家”,是他最喜欢的活动。

    在北街幼儿园,每一间活动室都有一个“自理小厨房”。“自理小厨房活动是幼儿园生活教育课程中的重要内容,孩子们每周都有一天下午可以制作自己喜欢的美食。”园长王红宇说。

    成都的地域空间格局,由“中心城区+郊区新城”构成,各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差异明显,教育发展程度也不尽相同。蒲江县属于郊区新城,也是全国首批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

    可就是这样一个郊区新城,每年前来学习“取经”的城市幼儿园络绎不绝。

    农村学前教育为何能得到认可?蒲江县北街幼儿园的大厅里“生活教育,幸福童年”的标语也许能说明问题。

    与成都中心城区相比,蒲江县学前教育发展从内外环境到资源条件都有较大差距。王红宇说:“教育最终指向的是儿童的发展,只要是能支持儿童发展的教育,就是适合的教育。”

    在这样的理念下,近20年来,蒲江县以位于县城的北街和南街两所幼儿园为基地,探索出适合本地的、源自儿童的“自然·生活”教育,把农村的一草一木、山山水水,把孩子们的日常生活,都生成了课程。

    南街幼儿园教师曹捷举例说,面对空空的饲养区,孩子们产生了“想养点儿什么”的念头,教师敏锐捕捉到他们的兴趣点,顺势和孩子们就“养什么”进行讨论。

    利用乡村的丰富资源生成课程活动,这样的“操作”看似简单,但如何站在儿童视角科学地创设活动中的各个环节,并将其指向幼儿的成长和发展,需要有力的专业引领和支撑。

    “不追风、不盲从、沉下来、慢下来”是南街幼儿园教育集团园长许芊芊对“蒲江经验”的总结。她说,20多年来,蒲江的学前教育扎根农村深厚的土壤,在课程建设上“深耕细作”,走出了一条科研导航、教科研相长,提升教师、培育幼儿、成长园所的有效路径。

    蒲江县西来镇幼儿园创建于1991年,前身是镇中心校附属幼儿园,发展较为滞后。2011年,蒲江县采用“城镇园+农村园”模式,由省级示范园蒲江县北街幼儿园领办,2017年附属园从中心校剥离,成为独立公办园。

    在领办的过程中,西来镇幼儿园并非将课程照搬过去,而是根据幼儿园的实际和本土文化确定办园理念,开发实施课程。如今,这所农村幼儿园的角色游戏“酒大碗”、建构游戏“小青瓦房”,已经远近闻名。

    “西来镇幼儿园能有如今的发展,得益于集团联盟发展机制。”说起蒲江县西来镇幼儿园的发展史,园长杨樊不禁感慨。

    杨樊所说的联盟发展机制,是成都推进科学保教理念在城乡幼儿园落地生根、提升幼儿园课程开发能力的一大举措。按照“名园+新园”“高校+幼教”“引进+新建”方式,成都组建了30个以名校为龙头园的市级学前教育集团,充分发挥优质园示范引领作用,探索实施乡镇中心园统筹调配区域内公办幼儿园人、财、物资源,实现公民办一体化管理。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上一篇:因爱而生     下一篇:以“善政”助推“善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