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职大学生社工助力社会治理现代化
近年来,随着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加速推进,社会工作队伍的职业化和专业化建设正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把社会建设放在了更加突出的地位。
高校是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近期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中对社会建设工作进行了重点安排,并明确提出,“实施大学生社工计划,每万城镇常住人口拥有社区工作者18人。”“构建专职化、专业化的城乡社区工作者队伍。”捋顺社会工作人才培养的发展史,挖掘社会工作人才培养规律,对探索职业化社会工作人才培养新路径,助力社会治理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把握社会工作人才培养的历史轨迹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实现了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历史性转变,同时也实现了从开展政治运动到加强社会建设的历史性转变,走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康庄大道。
1979年3月,邓小平同志在党的理论工作务虚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推动中国社会学等学科恢复重建。从而,掀开了我国社会建设及社会学学科建设工作的崭新篇章。2004年,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第一次明确提出加强社会建设;2006年,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作出《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进一步强调“建设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2007年,党的十七大明确把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相并列,置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四位一体”建设的总体布局中。随即,北、上、广等地迅速成立社会建设工作机构,领跑全国社会建设。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更加重视社会工作。特别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社会治理”代替“社会管理”,开创了我国社会工作的新境界。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从制度建设、体系建设、能力提高、效能提高等方面对加强社会建设进行了全面部署。
通过梳理社会工作发展史不难发现,社会工作人才培养的思路随着社会变迁不断变革与优化。当前,我国城市化进程加速,全国有65万个城乡社区、400万名城乡社区工作者。但是,平均每个社区才有6个工作者,这与“每万城镇常住人口拥有社区工作者18人”的目标相差甚远。2020年6月,中央七部委印发了关于促进大学生到社区就业的文件,正是基于这种认识作出的重要决策。
发挥大学生社工在基层治理中的作用
实施大学生社工计划,是化危为机之举,可有效缓解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2020年全国应届高校毕业生874万人,创历史新高,而又恰遇多年来就业最艰难的年份。行政事业单位机构改革,经济下行压力,加上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使我国当前就业市场严重萎缩,大多高校毕业生向往的公务员、企事业单位就业渠道收窄。而城乡社区这一就业市场过去并没有引起重视。按照《纲要》要求平均每个社区18个工作者计算,该领域就业缺口就达770万人。假设每个社区平均一年吸纳两个高校毕业生,也能解决130万名大学生就业,可有效缓解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
实施大学生社工计划,是治本之策,有利于推进城乡社区治理现代化。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根基是城乡社区治理现代化。推进社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一项基础性、长远性、根本性工程。近年来,全国社区建设和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尤其是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中,两个战场、两支队伍发挥了关键作用,一个是医疗战场的医护工作者队伍科学救治,一个就是社区战场的社区工作者和志愿者队伍群防群控。这充分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区建设的突出成就和社会治理制度体系的显著优势。
与此同时,我们也应当清醒地认识到,社区建设还存在许多短板和弱项,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还比较突出。一些城乡社区不仅工作力量严重不足,且社区工作者专职化专业化程度不高的问题尤为明显。仅从取得全国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证书人数情况看,全国各地差异就很大,排在全国31个省份最前列的广东省持证人数近十万,而排在最后的几个省份只有几百人甚至几十人。在全国城乡社区持续实施大学生社工计划,将使全国社区工作者力量显著增强、队伍素质明显提高,将有利于加快推进社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其实,实施大学生社工计划,在北京已有成功先例,并取得了良好效果。2007年北京市委社会工委、北京市社会办成立时,北京市社区工作者队伍也面临人员少、年龄大、文化水平低、工作不适应等问题。当时,北京市委、市政府出台的加强社会建设“1+4”文件,就明确提出了加强社区工作者专业化、职业化建设的目标任务。2008年下半年金融危机爆发后,2009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也同样面临就业困难的问题。北京市抓住机遇,及时提出并实施大学生社工计划。2009年、2010年两年,北京市面向首都高校统一招聘了5000名应届本科以上毕业生,分配到当时北京市的2512个城市社区居委会工作,平均每个社区两名。
畅通大学生社工职业化发展道路
实施大学生社工计划不是权宜之计,要当作加强专职化专业化社工队伍建设的基础性、长远性系统工程来抓,要能进得来、用得上、留得住。近年来,北京市采取了一系列具体措施。
建立长效机制,确保人才“进得来”。继2009年、2010年面向首都高校招聘5000名应届毕业生后,由各区根据需求,每年面向全市招聘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人员到社区工作,确保大学生社工持续不断“进得来”。目前,全市3213个城乡社区有5.8万名社区工作者,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达到90%以上,平均年龄40岁以下。
加强教育培训,确保队伍“用得上”。持续实施“万名社工培训计划”,全市每年轮训万名以上社区工作者,不仅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社工专业知识,并邀请老社区工作者讲传统、讲技能,使“大学生社工”尽快适应工作、保持良好精神状态,能够“用得上”。
创新体制机制,确保人才能够“留得住”。为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北京市委、市政府2015年出台了《关于深化社会体制改革的意见》,2016年印发实施“十三五”时期社会治理规划,明确提出打破“天花板”,优秀社区书记按照有关程序可以选聘到机关事业单位。2019年全市首批40位优秀社区书记走进公务员队伍,彻底打破了社区与机关、事业单位的人事关系壁垒,使社区工作者不仅“留得住”、也能“流得动”,使社区不仅成为干事创业的平台,也成为培养锻炼干部的渠道。
经过十多年的努力,北京市已建立一支专职化、专业化的社区工作者队伍,不少大学生社工已成长为社区党委、社区居委会、社区服务站骨干成员。北京社区工作者在社会建设和城市治理中发挥了重要的基础性作用,尤其是在此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发挥了关键作用。这与北京市当年“化危为机”,并持续实施大学生社工计划是密不可分的。
实施大学生社工计划,加强专职化专业化社工队伍建设,不仅就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而言,应该包括整个社工队伍,是“大社工”队伍建设的概念。社工与志愿者很大的不同是专职化,而且专业化更强。此次防控新冠肺炎疫情,也暴露了社会工作队伍专职化专业化程度总体不够高的问题。因此,笔者认为,要大力推动四支专职化专业化社工队伍建设,需要建设一支庞大的社会公益工作者队伍,建设一支庞大的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一支庞大的社会组织工作者队伍,建设一支庞大的社会企业工作者队伍。
需要进一步强调的是,要大力加强高校社会工作学科建设。当前,社工教材教学不适应实际需要的问题还很突出,社工专业不断萎缩的情况也应该引起重视。社会工作教育教学是大力实施大学生社工计划、加强专职化专业化社工队伍建设的基础工程。
(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与社会发展研究院教授、北京市社会建设促进会会长)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未命名文章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