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行业区域 根植红色基因
作为一所具有行业特色、百年传承的省重点建设高校,近年来,浙江理工大学深入贯彻国家教育政策,秉承“求知求实、创新创业”的办学传统,扎实推进教育教学综合改革,立足行业区域,根植红色基因,建设开放浙理,着力培养高素质创新创意创业“三创”卓越人才,特色鲜明,成效显著。
立足行业区域,凸显人才培养特色
学校主动适应国家发展战略,面向浙江经济社会发展和支柱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强顶层设计,明晰目标定位,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基础宽厚、专业扎实、能力突出,具有爱国情怀、社会责任、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创新创意创业人才。学校将创新创意创业教育目标要求纳入人才培养方案,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聚力“培养链、产业链和创新链”三链融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三创”模式。
1.根植优势学科发展,优化人才培养体系
以学科为依托,构建特色鲜明、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体系,优化专业布局,对接浙江纺织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纺织新经济、新业态发展,构建了“艺术教育与工程教育结合,知识与能力、创意与产品、理论与实践复合”的艺工结合、多元复合人才培养模式。将纺织专业人才培养分为侧重创新的技术类、注重创意的设计类、强化创业的营商类三大类人才。助推杭州建设时尚之都、世界名城,与杭州余杭区政府部门共建高水平、国际化、应用型创新特色学院——国际时尚学院。依托学科群和高水平师资团队实施本科生导师制,实现院士、国家百千万人才、钱江学者、学科带头人等优秀教师对学生的针对性培养。深度推进课程体系改革,构建了由创新创意创业通识课程、专业课程和实践课程组成的融合课程群,形成了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素质提高为一体的全程化、立体式创新创意创业教育教学体系。
2.整合校内外资源,打造“三业融合”平台
不断整合校内外资源,搭建校企合作的众创空间、创业孵化园,着力构建从培育、训练、实践进阶到孵化的全过程支持平台,对学生就业、创业实行持续帮扶、全程指导和一站式服务。积极接轨地方产业集群,通过“专业、产业、企业三业融合”的产业学院和产教融合基地建设,建立起专业人才培养的动态调节机制,培养与产业需求同步的“三创”人才。学校在余杭区建设时尚学院和产教融合基地,通过校地、校企教育资源优化配置,构建起专业教育和实践联动的实践教育体系,组建校企双方专家团队,共同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依托产教融合基地,实现专业基础教育课程、“三创”特色教育课程与企业实践教育课程的逐级联动;通过校企协同教育,共同培养学生“三创”融合的实践动手能力。
3.传承百年办学优势,彰显人才培养特色
百余年来,学校的办学历程就是一部创新创业史,校长陈文兴院士是学校“土生土长”自主培养的首位院士;培养出一批创业学子陆续登上“中国大学生创业富豪榜”名单、入选福布斯中国30岁以下精英榜,成为一批创造型企业的缔造者或中坚力量;杭派女装近70%的品牌由学校毕业生创立或担任设计总监。近年来,学校主动对标国家“双一流”建设和“双创”战略,传承重视创新创业的传统,充分激发师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凝聚广泛共识,汇聚磅礴合力,推进内涵发展,凸显人才培养特色,10位毕业生获“中国十佳时装设计师”称号,2021年央视春晚“犇犇”的研发团队——宇树科技的创始人兼CEO是学校2013届的毕业生。学校获批首批全国高校创新创业实践基地。
根植红色基因,构建“三位一体”协同育人体系
学校充分挖掘浙江本土红色文化资源,倾力推进红色文化研究与实践,着眼于人才培养全局,将红色文化教育融入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体系中。实现了育人主体从“单”到“全”、育人时间从“分”到“合”、育人空间从“点”到“面”的转变,形成课程育人、实践育人、网络育人“三位一体”协同育人体系。
1.将红色文化资源融入各类课程,实现课程育人
将红色文化资源融入思政课、专业课、通识选修课等课程,是学校深入推进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同向同行的积极尝试。发挥思政教师教育引导和价值引领作用,在思政课中有机融入红色文化,着力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在加强思政课程紧抓“四史”教育外,学校还积极开设与红色文化相关的4门新生研讨课及10余门通识选修课,构建了全方位、多角度、全过程的红色文化育人课程群。将红色文化资源融入专业课和通识选修课,开展思政教师与专业教师“同上一堂课”的课程改革,实现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相融共促,探索完善思政课程与专业课程的联动机制。
2.开展红色主题社会实践活动,实现实践育人
学校构建多层次的红色文化实践育人平台体系,建有省、校级实践基地176个,建成全国高校首个红色文化讲习馆。组织学生开展以“追寻红色印记,探寻红色故事”为主题、奔赴全国各地革命遗址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开展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实践教学成果展。实践主题围绕红色文化展开,实践教学成果通过散文、诗歌、绘画、雕塑等形式生动呈现。学校与革命老区宁夏固原市共建红色教育基地,充分挖掘好固原的红色文化资源及非遗传承特色,同时为服务固原成为中药材产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典型范例提供科研和智库支持,助力地方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充分利用红色基地教育作用启迪学生,是校地合作、互利共赢实践的生动体现。
3.建好红色网络阵地,实现网络育人
学校积极推进红色文化主题课程线上教学,在中国大学慕课等平台上创建丰富的线上红色文化教学资源库,持续推进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实践。组建师生红色文化宣讲团,担任央视网等特约评论员,在各类新媒体撰文发声,积极引导社会舆论,传播正能量,弘扬真善美,实现网络育人。通过延伸课程教学,辅以学习强国、融媒体矩阵等多渠道,构建红色文化信息化网络教学模式。在今年全国两会首场“代表通道”中,首位接受采访的代表袁晶讲述了与浙江理工大学大学生党员陈鑫谈“红船精神”和“初心”书信来往的故事,以此激励青年学子勇于担当、明理修身、肩负建功报国的使命。
建设开放浙理,创新人才培养国际化模式
学校坚持立德树人,秉持“以学校为主导、以学院为主体、以学术为主题、以学者为主力、以学生为主角”的“五为”理念,全面引领地方高校国际化的创新发展,同频共振,整体推进,致力培养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与国际竞争、具有创新创意创业能力的国际化人才。
1.坚持项目核心,打造一流国际化专业
加强与世界知名时尚院校合作办学,2000年学校就与素有“时尚界哈佛”之称的美国纽约州立大学时装技术学院(FIT)开展服装设计与工程、服装与服饰设计两个专业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共同设计培养方案、课程体系、质量标准和保障体系,探索“国内外融合、产教融合、科艺融合”的“三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高素质服装设计类专业人才。2014年,服装设计与工程获批浙江省国际化专业。2017年,两个项目获评浙江省中外合作办学示范项目。服装设计与工程、服装与服饰设计两个专业成为首批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学校还培养了“俄罗斯诗人”唐曦兰、“丝绸之路创业者”塔吉克斯坦学生孟轲等一批优秀来华留学生。
2.搭平台强特色,拓展海外合作办学空间
学校积极拓展海外办学途径,助力国家文化软实力提升,运用孔子学院这个中国教育走出国门的重要载体,利用专业优势服务当地经济,分别在毛里求斯大学、苏里南大学共建两所孔子学院,为学校与当地政府部门、产业的交流与合作提供了平台和空间。目前两所海外孔子学院学生规模已突破1500人,办学成绩斐然,在推动国际中文教育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学校充分发挥办学特色优势,深度对接浙江高教强省战略,积极引进时尚领域国际优质教育资源,由地方政府部门出资,校政企协同共建“国际时尚学院”。目前学校已组建中法国际时尚研究所,国际时尚产业研究院入选省“一带一路”建设智库联盟单位,获批全国来华留学生品牌实践基地一个,从而拓展了办学空间。
3.做强网络载体,架起“开放浙理”之桥
当今世界,互联网技术正在改变新一代青年人的学习生活空间,学校积极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建设优质课程网络学习资源。近年来,学校不断加大经费投入,大力建设在线开放课程,一批慕课课程在多个平台上线,12门课程入选首批国家一流课程,数量居浙江省属高校首位。同时,学校支持建设100余门面向国内外学生开设的全英文品牌课程,两门课程获评国家级别双语教学示范课程,两门课程获评来华留学生英语授课品牌课程,“Draping for Fashion Design”等多门课程在清华大学“学堂在线”国际平台上开设,把在线教学的经验、成果和资源提供给世界各国大学生和全球学习者,通过在线教育国际平台展现新时代浙江高校“重要窗口”形象。
浙江理工大学将坚持教育改革创新,坚持行业特色发展,赋能“三创”人才培养,力争为培养好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交上一份“理工高分报表”。(焦悟)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未命名文章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