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何以闯出新路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21-04-2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钱桂仑:安徽强化队伍保障。一次性增加专职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编制2113名,推动高校加快配齐建强思政队伍,把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纳入高校人才队伍建设和干部队伍建设总体规划。在省级财政设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专项经费,持续实施思想政治能力提升计划,2019年和2020年共投入9500万元,立项建设469个思政项目,落实优秀专职思政课教师和优秀辅导员岗位津贴1120万元。强化平台保障。分4批遴选70所试点高校、190个试点院系,分类分层开展“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依托4个省级大学生思想动态分析研究中心,每年定期开展思想政治状况滚动调查。加强高校思政队伍培训研修中心建设,构建网上网下、省校两级思政队伍培训体系,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生动实践”专题实践研修。

    打造高水平高起点思政“金课”

    记者:思政课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为打造“金课”,加强课程群建设,高校在探索中取得了哪些有益经验?

    齐鹏飞:中国人民大学率先面向全体学生开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全面加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内容的思政课课程群建设。

    学校分三步渐次推进,第一步,2018年春季学期,马克思主义学院首先面向全院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开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专业选修课,进行试点并积累经验。第二步,从2018年9月秋季学期开始,面向全校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开设选修课。第三步,从2019年9月秋季学期开始,在把这门课继续作为全校硕士生和博士生思政选修课的同时,确定为全校本科生思政必修课,纳入思政课教学体系,做到全员、全程、全方位全覆盖。

    在这门课的开设过程中,学校一直有两个指导思想非常明确:第一,坚持独立开课,给2个学分,从2017级本科生开始,每个年级均在第三学年必修。第二,坚持“三最原则”,吸收最前沿的教学内容、集中最优秀的教学力量、给予最全面的教学保障,确保这门课开设之初就是高水平、高起点的思政“金课”。

    为配合这门课在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所在高校的率先全面开设,学校专家和教师团队牵头主编教育部组编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生读本》高中大学版;研制课程教学大纲,向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推荐;录制并上线学习和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周末理论大讲堂”线上系列专题讲座等,以“人大资源”“人大经验”“人大优势”服务于北京市和全国高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建设。

    马怀德:中国政法大学积极推动将习近平法治思想纳入学科建设、学术话语体系建设、课程体系和教材体系建设,把习近平法治思想“三进”工作作为首要政治任务,贯彻到法治人才培养全过程,确保培养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忠于法律的高素质法治人才。

    一是开设专门课程。将习近平法治思想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的一个专题进行讲授。2021年春季学期,为法学专业本科生开设“习近平法治思想概论”选修课,为研究生开设“习近平法治思想”必修课。二是修订培养方案。修订人才培养方案,计划自2021年秋季学期起,将“习近平法治思想概论”列为法学专业学生必修课、法学以外专业选修课,都是2个学分。三是搭建平台。成立习近平法治思想研究院、习近平法治思想跨学科教研室,会聚校内外专家学者开展习近平法治思想研究和教学工作。四是推动教材建设。组织专家学者参与正在编写的马工程教材《习近平法治思想概论》,围绕“十一个坚持”组织校内外专家学者编写辅助教材。

    焦扬:复旦大学坚持在思政课中加强以党史教育为重点的“四史”教育,以红色基因铸魂育人。

    创新课程体系。党的十九大后,在全国率先开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系列课程10讲,并及时完善体系、更新内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入选国家一流本科课程。坚持历史与现实贯通,深入挖掘党的创新理论的历史逻辑,将“四史”教育特别是党史教育内容有效融入概论课。创新资源体系。坚持以学生为本、以问题为导向,构建“马工程教材+辅助资源”教学资源体系,提升课堂教学针对性、有效性。牵手兄弟院校和附属学校,承担《“四史”教育学生读本》中小学版编写工作,预计年底出版,推动“四史”教育向中小学辐射覆盖。创新教学体系。实行“一史一课”“一课一团队”,强化资源配置和支撑保障。从“四史”课程教学的重难点出发,常态化开展“集中研讨提问题、集中培训提素质、集中备课提质量”教学组织方法。同时,立足打造“大思政课”,构建大课堂,建立“一课四平台”机制;形成大圈层,以思政课改革带动所有课程质量提升,将“四史”学习教育成果有机融入每一门课程;用好大资源,推进红色基因铸魂育人工程,引导师生知史荣校、知史爱党、知史报国。

    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

    记者: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针对不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如何做到统筹推进、贯通衔接,取得了哪些成果?

    李晓杰:吉林立足破解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自我封闭”“各自为战”等问题,强化备课要求,推进制度建设;强化备课目标,推进贯通衔接;强化备课组织,推进质量提升;强化团队建设,推进互帮互学;强化资源共享,推进平台建设,以“五强化五推进”开展一体化集体备课,推动实现大中小学思政课课堂承续贯通、有序衔接。

    2020年6月,制定出台《吉林省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集体备课制度》,强化普遍集体备课、多向集体备课、定期集体备课,要求教研室每两周至少一次不少于60分钟,全体思政课教师每月至少一次不少于90分钟,横向集体备课每学期至少一次不少于90分钟,高校“手拉手”和大中小学一体化集体备课每学期至少一次不少于120分钟。目前,各种横向、纵向的备课活动已常态化开展。

    把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课程教材一体化作为备课的主要目标,促进了上下游学段的贯通衔接和相互关照,突出一体化目标,立足同课异构,促进专业发展。建基地促进集体备课,拓展集体备课方式,组织同上一堂思政课,促进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学习交流,助力提高一体化备课效果。通过建立一体化团队、广泛开展结对共建、组织“手拉手”集体备课等活动,推进各学段教师互为导师、共同成长。在常态化疫情防控条件下,采取“互联网+思政课”的办法,微课共建、直播共享、平台共用,丰富一体化教学资源,提高一体化备课覆盖面。今年,将在省高校思政网上建立全省学校思政课一体化集体备课资源库,为进一步做好一体化备课提供保障。

    沈炜:上海按照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理念,把党的创新理论作为根本遵循,不断健全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内容的思政课课程体系。在高校开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的基础上,在中小学开设“导读”“导学”和主题活动课等专门课程,配套研发了新思想导学线上微课30节。将高校“中国系列”思政课选修课向中小学、幼儿园延伸,2020年市级层面遴选发布首批100门中小幼“中国系列”课程,各区加快形成“一区一版本”“一校一版本”。

    聚焦“大思政课”,做活课堂效果。紧跟时代,推动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有机联动,在常讲常新中不断深化中小学思政课改革创新。紧扣一体化,做优工作品牌。深入开展“学习新思想,做好接班人”主题教育活动,打造“讲台上的新思想”系列主题教育品牌,围绕抗疫精神、重要节点和“四史”“党史”学习教育,遵循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原则,由各学段优秀思政课教师针对同一主题开展现场教学观摩,“我和我的祖国”“伟大的起点”“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等主题课程均吸引了超过10万人次师生观摩。

    焦扬:加强组织领导、学研结合、大中小学贯通,用好基础教育资源和区校合作机制,聚焦思想共建、课程共建、师资共建、教研共建,推进“四史”学习教育课程化。遵循不同学段学生的认知规律,一体化设计大中小学“四史”课程目标内容、实施方式和成效评价。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