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跨越百年的牵手
图①:上海大学师生正在排演校史剧《红色学府》。 资料图片 图②:上海大学百名师生齐诵《共产党宣言》。 资料图片 扫码观看视频报道
《“90后”请回答》
■领航100 上海篇
开篇的话
百年征程波澜壮阔,百年初心历久弥坚。在中国共产党迎来百年华诞之际,本报推出“领航100”大型融媒体报道,组织骨干记者并联合各地高校师生,沿着革命先辈的红色足迹,深入全国各地探访党史重大事件发生地、重要遗址遗迹,生动讲述老故事,深入挖掘新故事,充分挖掘蕴含其中的丰富内涵和时代价值,汇聚立足新阶段、奋进新征程的强大力量。
百年后的今天,在党的诞生地——上海,我们踏访了一大会址、复旦大学、上海大学等红色地标,重温中国共产党勃兴的百年历史,感受一代代青年人在党的旗帜下,不忘初心,牢记历史使命,书写他们不朽的青春之歌。
近日热播的电视剧《觉醒年代》,还原了100年前发生在上海法租界老渔阳里的一段对话:
毛泽东问陈独秀,党的名字叫什么?陈独秀告诉他,“中国共产党。”
毛泽东说:中国共产党,好!响亮的名字,昔者,共工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
陈独秀说: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我们就要做中国的普罗米修斯,不怕天罚,敢于盗火,为苦难的中国照亮前程。
红色是上海的根脉,第一次公开发表《中国共产党宣言》,党的第一次代表大会,第一份纲领和决议,第一部党章……循着时间脉络,能清晰感知一个政党从弱小到强大、从九死一生到蓬勃兴旺的不懈探索。
100年后,有一群年轻人,他们用各种方式重新回望历史,讲述革命前辈的故事……
跨越百年
品尝真理的甜味
真理的味道有多甜?
1920年,浙江义乌分水塘村的一处老宅内,29岁的陈望道把一块铺板架在两条长板凳上,既当桌子用,又当床用,花费了平时译书的五倍功夫,翻译完成第一版中文版《共产党宣言》。期间母亲送来粽子,陈望道错将墨汁当成红糖水沾了粽子,还连道:“够甜了”。于是,“真理的味道非常甜”的典故流传至今。
在渔阳里,中国共产党拥有了自己的名字。而《共产党宣言》中译本的翻译出版,则意味着中国共产党找到了精神指引。
100年后,国福路51号的一栋三层小楼里活跃着一群年轻人。在这座复旦大学老校长陈望道曾经的寓所,也是如今的《共产党宣言》展示馆,他们拥有一个共同的身份——《共产党宣言》展示馆“星火”党员志愿服务队队员。跨越百年,他们引导参观者重新品尝真理的味道。
目前,服务队由青年教师、博士生、硕士生党员联合组成,专业覆盖文、社、理、工、医各个学科方向。服务队名字中的“星火”一词取意自“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与“聚是一团火,散作满天星”,寓意是期待每一位服务队队员都能成为传递马克思主义真理力量的“火种”。
两年前,作为党员志愿服务队首批队员、数学科学学院2015级“直博生”张晓菲第一次走进这座旧居。透过“红本”(《共产党宣言》第一版中文全译本),她看到李大钊、陈独秀、戴季陶、邵力子等马克思主义者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看到陈望道老校长全文翻译《共产党宣言》、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境界、救民族于危亡的家国情怀。她开始思考,作为一名数学专业的博士生,自己能为这个时代做些什么?
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2019级博士研究生许亚云怎么也不会想到,她们收到了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习近平总书记给复旦大学《共产党宣言》展示馆党员志愿服务队全体队员回信中,勉励他们继续讲好关于理想信念的故事,并对全国广大党员特别是青年党员提出殷切期望。
“我们都是收信人!”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鼓舞了“星火队”的队员。
目前,队员从30位增至64位;每月有规律地开展组织生活,开展读书汇报、实践总结、党史讲座、主题党日等共计20余次;收到总书记回信以来,接待参观者1.5万人次,开展讲解500多场,自成立以来累计服务各界参观者近6.5万人次;近九成队员在场馆服务外,开展志愿理论宣讲近100场次……一系列数字见证着复旦大学《共产党宣言》展示馆“星火”党员志愿服务队的成长,而他们始终坚持的,是对党史学习的不断深化。
跨越百年
昨日听众今成讲述者
“28”这个数字,对于上海大学图书情报档案系研究生、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志愿讲解员陈雪燕意义非凡。
“不仅因为当年参会的13位国内代表的平均年龄是28岁,从1921年中国共产党创立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走过了28年,更是因为这烽火28年背后,是中国共产党始终如一的初心和使命。”
这些中国共产党的“创业者”与陈雪燕几乎是“同龄人”。
每次讲解的过程中,陈雪燕感觉“如同穿越时空,与无数革命先烈相遇”。像陈雪燕这样的志愿者,在中共一大会址还有很多。2018年以来,共有513名志愿者在中共一大会址开展各种志愿服务,总计服务时长2.8万小时,接待服务观众逾300万人次。
今年28岁的青年党员张桁嘉,十多年前在上海向明中学读高中时,就报名参加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的志愿讲解。考入同济大学后,他牵头组织同济的学生志愿者来中共一大会址服务。大学毕业后,张桁嘉留校担任同济交运工程学院团委副书记,带领更多的同济学子加入中共一大会址的志愿者队伍,让志愿者精神薪火相传。
在青少年志愿者选拔培养过程中,一大会址纪念馆与学校、部队加强合作,选拔优秀志愿者,使中共一大会址的志愿服务平台成为不同单位共享的“育人平台”。多年来,纪念馆从上海大中小学和部队吸纳了数以千计的志愿者,其中有不少青少年通过学习、锻炼、实践,成长为优秀的志愿者和专业人才。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只有真正了解中国共产党的建党历程和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才能让爱党、爱国的情怀深入人心。
2019年,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充分利用“党的诞生地”独一无二的红色文化资源,策划“话说一大:听‘00后’讲建党故事”中小学生研学项目。引导较低学龄段的青少年走出课堂、走出校园,走近历史、触摸历史,带着问题开展学习,激发思考,鼓励表达,帮助他们从听故事的人变成讲故事的人,在“学习—创作—展示”的实践过程中,完成“研究—转化—创新”的跨越和提升……
跨越百年
红色基因赓续接力
“我小时候很苦,读不起书……今天的幸福是从哪里来的?是共产党带领我们千山万水走过来的。同学们要认认真真读书,把身体锻炼好,把新中国辉煌成就永远地保护好、发展好。希望你们创造更好的幸福生活!”新四军老战士、百岁老人顾海楼这样寄语年轻的学子们。
2月23日上午,上海中小学新学期才开学,在嘉定区外冈游击队纪念馆,不久前收到习近平总书记回信的上海新四军历史研究会的百岁老战士们被聘为“校外辅导员”。他们为在场的大中小学师生代表讲述自己的青春岁月,并交流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回信的精神、体会。
今天,在上海许多学校的开学第一课上,人们都能看到对党史和红色文化资源的活学活用。这些活动面向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形式多种多样。在向明中学,头发花白的物理教师柴太旺和几名学生唱响了他的原创歌曲:“一九二一的七一,中国大地诞生您,领导人民得解放,炎黄子孙才站立……”
如今,100年前革命先烈的故事,焕发新生,在“90后”“00后”心中扎根、发芽、开花。
在上海交通大学《现代农业理论与实践》第一课,兼职教授严胜雄把党史教育带入农科课堂。在课堂上,她带领学生重温百年党史,感悟党带领人民解决“三农”问题、实现脱贫攻坚的伟大成就,引发学生强烈反响。
在上海高校,有厚度、有温度的思政课,成了学生喜爱的“金课”。“开天辟地”等品牌课程,讲述上海与中共百年的奋斗历程,引得学生“追更”。上海音乐学院汇编《初心与使命——歌声中的中国共产党》歌曲集,在歌声中回望百年奋进,寓党史于美育之中。上海外国语大学专业教师开设多语种《中外时文选读》等课程,组织学生参加“多语种青年志愿者活动”,用各国语言讲述中国故事。
“开展党史学习教育要与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上海市教卫工作党委书记沈炜表示,要突出上海作为中国共产党诞生地的独特地位,用活红色资源、讲活历史故事、搞活教育形式,开展生动鲜活的党史学习教育,在感动、感悟中传承红色基因。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未命名文章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