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与语言:撬动语文教学的支点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21-04-23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深圳市第三高级中学初中部三楼(6)班教室里,学生们都闭着眼睛,静心凝神地聆听。教师正在声情并茂地朗读朱自清的《背影》。当教师充满感情地读完课文后,学生们睁开眼睛,开始了热情洋溢的分享,或讲述故事的梗概,或抒发对重要片段的感慨,或交流内心的感动之情,课堂气氛热烈,学生情绪高涨……

    这是一节“新经验语文”公开课上“听读教学”的一个环节。教师让学生听读课文,训练思维的整体性,培养学生整体感知文本的能力。

    思维和语言是语文教学的核心要素

    语文新课改实施多年,课堂教学结构形成相对固定的模式:整体感知—问题探究—语言品味。但是,在教学实施过程中,这种模式却遇到“瓶颈”:整体感知流于形式,问题探究不得要领,语言品味方法单一。出现这些问题的根源并不是新课改理念的错误,也不是这种新型课堂结构本身的缺陷,其主要原因是学生思维能力较弱,缺乏系统而有效的思维训练,学生难以适应这种课型变化。

    究竟怎样的语文课才是语文教学该有的样态呢?我们还是应该从语文新课程理念和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出发,从语文教学的本质出发,探寻语文教学呈现的艺术。新课程理念强调,要实现两个转变:一是师生角色的转变,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教学活动的指导者和组织者;二是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让学生学会学习。而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则注重四个维度的能力训练,包括语言的建构与运用、思维的发展与提升、审美的鉴赏与创造、文化的理解与传承。

    人民教育家于漪老师提出,语文教学应以语言和思维训练为核心。思维和语言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内涵,就像车之两轮、鸟之两翼,驱动语文教学发展。因此,让学生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体,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和思维能力,实现语言和思维同步发展,是语文教学的核心要义所在。而思维和语言同步训练,正是我这些年探索“新经验语文”的核心内涵。

    思维的三重性:整体、同步与连续

    经过20多年的研究探索,特别是近7年来,在广东省和深圳市名师工作室团队的集体研究与探索下,我们创造性地提出了语文教学的“三三理论”,即思维的三重性—整体性、同步性和连续性,语言的三层论—形美、神美和魂美,构建了基于思维训练和语言立体化训练的两路径、12种类型的语文创新教学策略。

    一是思维的整体性。根据语文思维整体性原理,一篇文章就是一个整体,怎么开头结尾,如何安排详略主次,过渡衔接,都有内在的规律和文体特点。记叙文故事情节完整,议论文阐述道理具有严密的逻辑性,说明文介绍事物遵循说明对象自身的顺序。这些事物或道理本身的完整性、规律性和逻辑性,就是文本思维整体性的体现。

    无论是作者、读者,还是语文教师,在创作、阅读和教学的过程中,只有遵循文本思维的整体性特点,才能较好地把握文本的思想内涵与价值取向。建构以思维整体性训练为主线的读写教学策略,如听读教学、听写教学等,能有效训练学生的整体思维能力,使学生对文本的整体感知更加流畅,课堂效率得到明显提升。

    二是思维的同步性。语文思维的同步性可以从两个方面去理解。一是思维与语言的同步。人的思维与心里语言(或口头语言)是同步的,但思维与书面语言是不同步的,因为书写需要时间。这种思维特征与学生的写作关系密切,因为学生作文不是用口语或心里话,而是要诉诸笔端。二是读者思维与作者思维的同步。作者创作文本的思维与读者、教师解读思维是有差异的,只有实现二者同步,才能产生碰撞与共鸣,准确把握文本的思想意义和情感内涵。

    建构速读教学和口头作文教学等策略,能引导学生学会快速阅读,培养口头表达能力,形成比较系统的速读和口头作文的教学思路和新经验,有助于提高文本整体感知、群文阅读和整本书阅读的效率。

    三是思维的连续性。我们常常讲,写文章要一气呵成、一挥而就,就是思维连续性的体现。每篇优秀的文章都能体现出不同文体思维的连贯和严谨。叙事性文章故事情节性强,论述性文章逻辑性强,说明文介绍事物遵循其自身的顺序。这种按照事物本身的逻辑性依次展开、环环相扣的行文思路,就是思维的连续性。语文教学要着眼思维的连续性,培养学生的文本感知能力和问题探究能力。构建续写教学和猜读教学等策略,能引导学生运用续写和猜读的思路和方法,进行作文思路和阅读理解的系统训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语言的三层论:形美、神美和魂美

    语言是思维的载体。叶圣陶先生说:“我们想问题时,必须依傍语言材料才能想,所以思维活动的过程同时就是语言形成的过程。”据此,我们提出了语言的三层论,即语言的形美、神美与魂美,探索建构了基于语言三层论的系列阅读和作文训练策略。

    一是语言的形美。所谓语言的形美,就是语言本身的华丽,俗称优美的词汇和句子,读来朗朗上口,让读者感受到美景的赏心悦目、情感的催人泪下、论述的气势磅礴,既给人语言文字的美感,又给人阅读内容的愉悦。结合文本语言的形美特征,我们构建了美读教学、美文写作教学策略和系统经验。

    二是语言的神美。语言的神美是指语言本身并不华丽,但是由于它承载的思想内容或情感能给读者带来美的享受,让读者感受到思想的启迪、情感的震撼和逻辑的力量。这种语言,就是以情感和思想取胜。结合语言神美特点,我们建构了品读教学、抒情文写作教学等策略和经验,有效提升了语文读写教学的效率。

    三是语言的魂美。魂美的语言其实也是最普通的,就像说话一样,所谓大道至简。这种语言与作者的思维高度融合、完美统一,言简意丰,完全是因为思想和情感喷涌而流淌的文字,与其说是文字,不如说是思维在流淌。这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语言境界。我们探索建立了悟读教学和说理文写作教学等策略和经验,引导学生学会阅读篇幅较长的叙事文章(如小说)和长篇论述性文章,特别适合整本书阅读、哲学著作阅读教学指导。

    基于思维和语言“三三理论”进行教学创新

    基于思维和语言的“三三理论”,我们开展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实践策略和模式建构,提出12种课型模式,包括听读教学、速读教学、猜读教学、美读教学、品读教学、悟读教学、听写作文教学、口头作文教学、作文思路训练、美文写作教学、抒情作文教学、说理作文教学等,形成训练学生思维能力和语言能力的课型系统新经验。

    在教授文言文《邹忌讽齐王纳谏》时,我们淡化字词教学,将教学重点放在朗读训练和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训练上。上课伊始,教师出示教学目的之一——“训练朗读和表达能力”,让学生知道训练朗读能力是这堂课的学习重点之一,紧接着指导学生以慢读、快读、高声读三种不同方式朗读课文。这堂课接近尾声时,又以“有感情地朗读”的要求让学生读第四遍,将语言训练贯穿课堂教学首尾。与此同时,我们加强思维训练,引导学生学会评价人物,提高思辨能力,使学生获得思想上的成长。

    语文课堂教学最好的样态,应该是师生在轻松自然、流畅愉悦的状态下,进行有效的对话和互动,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语言文字的森林里尽情地穿梭和游走。我在教授议论文《怀疑与学问》时,整节课师生对话一以贯之,教师引导点拨,重在组织和指导学生学习议论文知识和写作技巧。在问题的引领下,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彰显。总计全课,学生单独表达次数多达51次,全班30个学生,几乎人均两次,有的学生多达四五次。在高频度的师生语言交流中,学生思维活跃、情趣盎然,其语言和思维能力得到充分训练和发展。

    (作者系深圳市第三高级中学正高级教师,广东省语文名师工作室主持人)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