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幼儿种植园 “种”出育人大学问
种植园地是幼儿科学探究的重要场所,种植活动中蕴含着丰富的教育契机。然而对于一线教师而言,每年的自然角种植活动却是令人“头疼”的一项工作,因为种植活动是自然的、零散的,而课程则是教师有计划、有目的地引导幼儿获得有益经验的过程。如何挖掘种植活动中的教育价值,生成一系列生动自然的课程,从而培养幼儿的探究能力?本期周刊与你一起探寻幼儿园种植活动正确的打开方式。
——编者
收获是种植活动的结束吗
陈晓娟
南京师范大学虞永平教授关于幼儿园种植的“全收获”理论,帮助我们看到了种植活动与课程之间的联系。“全”是指多层次、多方面、多主体,种植过程不只是让幼儿有收获,从“种什么”到“如何种”,从“如何照料”到“收获果实”,整个过程包含着多渠道的探究路径、多样化的活动内容、多方面的经验习得,这些也正是课程的切入点和生发渠道。
正值春季自然角种植活动伊始,我们一起去找找幼儿在种植过程中的“收获”。
“种什么”中的收获:在多重感知下萌发兴趣
一天,佳佳和妈妈在班级群里进行阅读交流,其中有一篇《红帐子,白胖子》专门讲述了花生的故事,孩子们一时间对花生的生长过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花生是怎么长出来的?”“花生的果实为什么长在地下?”
作为教师,我想到了花生是孩子们生活中常见的一种坚果类食物,他们对此并不陌生,这里面蕴含着丰富的探究价值。我顺应孩子们的兴趣,决定带领他们一起种花生。
在种植前,我引导孩子们先进行了仔细观察:花生由哪几部分组成,花生壳什么样子,摸起来是什么感觉,花生皮什么颜色,花生仁又是什么样子的。
孩子们带着问题对花生进行了探究。有的孩子发现花生壳剥开来像小船,放在水中还可以游来游去,摸起来糙糙的;有的孩子说,花生的种子有一层薄薄的衣服,有的是浅粉色,有的是紫红色,闻起来很香很香的;有的孩子关注到了花生仁的质感,摸起来滑滑的,还很硬……他们用丰富的语言表征自己对花生的认识,有的家长还利用花生壳的特点带领孩子做了好看的艺术作品。
在查阅书籍中,孩子们发现花生的花开在上面,果实却长在土里,很好奇花生到底是怎么被花“生”出来的,有的猜花是通过下面的茎生宝宝的,有的猜花落在土里就会变成种子。带着这些疑问,孩子们决定在亲自种植中寻找答案。
在关于“种什么”的讨论中,通过对种植作物的选择、观察、表征和猜想等多渠道的感知,幼儿不仅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更萌发了对种植对象探究的兴趣。
“怎么种”中的收获:在亲身体验中积累经验
在种花生之前,孩子们关于种植的经验并不丰富,仅有在小班点种萝卜、洋葱的经验。每种作物都有属于自己的种植方式和生长条件,花生究竟怎么种呢?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带领孩子们通过网络和书籍查阅资料,发现花生也是一颗一颗埋在土里的,正好可以迁移孩子们在小班点种的经验。也有家长提出建议,催芽过后的花生种子会长得更好……我们请来了幼儿园里有种植经验的徐伯伯,为孩子们现场演示了催芽的过程,原来就是在种植前先把种子泡在水里,利用湿润的环境促进种子萌发,再把发芽的种子直接种在土里。
为了让花生长得更好,我鼓励孩子们去大自然中找寻肥沃的土壤,他们用铲子挖、耙子耙,还有的孩子专门寻找有蚯蚓的土壤,认为那样的土壤才有营养,有的孩子和爸爸妈妈专门去寻找有松针的土……于是,我们又衍生出了“制肥”的生成活动。
在“怎么种”的过程中,我发现幼儿不仅仅是种下一颗小小的种子,如何种植,如何创设适宜的生长条件,怎样让种子更好地存活,都是值得探究的问题,蕴含着丰富的教育价值。在这个过程中,成人与幼儿分享经验,陪伴幼儿共同体验种植过程,这些都进一步激发了幼儿的探究热情,丰富了幼儿的种植经验。
“照料”中的收获:在实验观察中习得方法
在种下花生后,孩子们之间有了更多关于照顾花生的讨论和花生成长的发现。
“怎样照顾花生才能让它快快长高呢?”有的孩子说,只有天天浇水,花生小苗才能长高;有的孩子说,花生成长需要多晒太阳,阳光能让花生长大。“花生要多久才能成熟呢?”有的孩子说要100天,有的孩子通过和家长一起翻阅书籍,得知花生从种子发芽到结果需要三到五个月的时间。
为了验证自己的猜想,教师和孩子们共同创设了不同的生长环境进行对比,比如在充足光照和阴暗条件下对比,在湿润与干旱条件下对比,孩子们通过观察记录,比较茎的高度、叶子的大小、开花的时间,从而得出哪种条件下的花生长得好。在观察记录的过程中,孩子们也亲历花生从一棵小苗逐渐长大、开花、花落在土里结果的全过程。用观察到的事实解答了最初的疑问——花生是如何被花“生”出来的。
在对花生的照料养护中,孩子们自然而然地萌发对种植作物的问题,经历猜想假设、提出方案、观察对比、得出结论的探究路径,在不知不觉中习得了科学探究的方法。
“收获”中的收获:在问题中生发新的探究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终于到了采摘花生的时节。在以往的自然角活动中,我们的种植活动似乎总是聚焦于“种植”,而果实的采摘收获,常常是一个被成人代替的环节。受“全收获”理论的启发,我打算把这个环节放手交给孩子们来完成。
于是,我带领孩子们去种植园地“收获”花生。在采摘花生的过程中,孩子们的发现和探究变得更加有趣了。一开始,地里的花生很多,孩子们采用各种各样的方式挖花生:小石头用耙子耙出很多花生;言言先用铲子把土铲松,再用手用力一拽,就拽出了花生;大宇的力气很大,直接用手一拔,就拔出了花生。花生渐渐变少了,孩子们又对哪里可以挖到花生以及土壤问题展开了探究……
在“收获”这一环节,我真切地体验到收获并非意味着种植活动的结束,因为孩子们会在收获的过程中遇到更多的问题,“如何收获?”“什么样的工具适合?”“哪里可以收获?”这些问题都会引发孩子们新的思考与更加深入的探究。
在“种花生”的活动中,我看到了“全收获”理念的视角下,无论是幼儿还是教师,都有着多方面、多层次、多渠道的“收获”;我也看到种植活动作为幼儿园课程生发的载体,其中所蕴含的教育价值、核心经验和实施途径;我更看到了种植课程下,幼儿基于兴趣的探究,亲历过程的体验,学习品质的获得,多种能力的发展。(作者单位系南京市逸仙实验幼儿园)
不同种植阶段如何支持幼儿发展
朱蓉
幼儿园种植活动是幼儿亲近自然的一种方式。在种植过程中,幼儿与植物、空气、水等自然因素充分感知、互动,积累经验。教师是幼儿种植活动不可缺少的同行者。根据选种、种植、收获的不同阶段,教师有计划、有准备地种植,可以支持幼儿在种植过程中积累有益的直接经验,加深对周围世界的感性认识。
选种:关注种植的多样性
“种什么”一直是教师在种植活动中首要关注的问题。幼儿园三年的时间,不同年龄段幼儿都会经历种植活动。多轮的种植活动与不同季节适合种植的植物,到底如何选择?根据不同年龄段幼儿的兴趣,跟幼儿一起商量“种什么”,是选择的一部分考量,另外,教师还需关注种植的多样性。
种植的多样性包括:一是种植种类的多样性。花卉、粮食、蔬菜、水果,都是幼儿园可以种植的对象。三年的时间,可有计划地选择不同种类的植物,支持幼儿对不同植物充分感知和了解。二是种植方式的多样性。植物的生长环境不一样,有的生长在水里,有的生长在泥土里。选择不同的种植方式,也是让幼儿关注、了解生物多样性的一个途径。三是生长需求的多样性。植物为了维持正常的生长、繁殖,有不同的需求。有的喜欢阳光,有的喜欢背阴;有的喜欢多水分,有的多浇水后容易烂根。不同植物的种植可以帮助幼儿积累不同的经历,增加幼儿对植物的认识,增强幼儿对周围世界的探究兴趣。
种植:教师做好引导者、支持者
在幼儿种植过程中,教师应当关注不同年龄段幼儿的需求,做幼儿种植活动的引导者、参与者、支持者。
让幼儿动手,参与种植的全过程,成为种植活动的主人。种植活动是幼儿亲近自然的好机会。幼儿在宽松、愉悦的环境中,主动与泥土、水、空气、植物,以及相关的小动物亲密接触。撒种子前,幼儿用不同工具翻土,对比工具的适宜性;浇水前后,摸一摸、捏一捏,对比感知泥土的软硬……幼儿精心呵护自己种植的植物,关注植物生长的过程,这是幼儿经验积累的过程,也是主动学习的过程。教师要为幼儿创设机会、条件,支持幼儿在种植全过程的积极参与。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未命名文章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