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法治人才扎根基层厚植沃土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21-04-27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近年来,广西师范大学法学院围绕“具有奉献精神、较强实践能力,能够‘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基层卓越法律人才”培养目标,通过不懈探索、扎实努力,培养出一大批扎根西部沃土的新时代卓越法治人才。2021年2月25日,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在北京举行,远赴西藏自治区参加扶贫工作的广西师范大学法律硕士饶文斌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称号。此外,广西师范大学法学院多名毕业生还获得多项全国性殊荣,其中包括“全国优秀法官”“全国优秀公诉人”“全国检察机关优秀办案检察官”和“全国优秀律师”等荣誉称号。同时,学校法学专业先后被评为广西优质专业、自治区级应用型卓越法律人才培养实验区、国家级别特色专业建设点、国家级别一流专业建设点。

    一所非全国重点大学的法学院为何密集涌现出各条战线上的全国优秀代表和获批国家级别特色、一流专业建设点?

    这与高校的人才培养机制密不可分。学校设立法学专业近30年、招收法学研究生20多年来,始终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做到五个结合,为社会培养出适应西部地区发展需要的卓越人才。

    专业教育与思政、品行教育相结合,培养德法兼修的法科人才。在日常教学中,坚持思政挂帅、德行为先、正本清源,长期推进“思政教育四融入”,即:融入教师队伍,开展课程思政师资培训,实现思政教育从“专人”向“全员”转化;融入专业建设,将“又红又专”的育人理念和要求贯通于专业建设的整体规划;融入教学过程,坚持依据马克思主义法学原理进行讲授,开展案例警示教育;融入教学评价,对课程思政与教学目标达成度进行测评。近年来,法学院构建了“十大育人体系”,做到思政教育无“死角”,意识形态不走偏,使学生成为根深本固、枝繁叶茂的“西南佳木”。

    理论学习与实践育人相结合,打造服务基层法治建设的实践品牌。师生面向农民工、中小学生、民族群众、基层民众等弱势群体开展普法讲法活动,近年来坚持用法治脚步丈量中国大地,其普法行动的先进事迹被多家主流媒体报道;与基层检察机关常态化联办“法治进校园”项目,从大学生中选拔校园检察官助理,组建“雏雁护航队”共助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并获得检察机关通报嘉奖,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专业能力在鲜活的实践中得到切实增长;学院法律援助中心立足校园、辐射周边,解决真实案例,贴近法律实战,使得学生学以致用,在服务社会中增长才干。“三下乡”“三支一扶”和志愿者等活动进一步锤炼了学生扎根基层、服务西部的意志与能力。

    校内学习与校外实训相结合,聚合优势资源提升学生专业素养。学院先后与多家司法机关建立自治区级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基地,源源不断地向这些单位选派研究生,让学生在各个岗位上参与办案等实践学习,由政治过硬、经验丰富的校外导师“手把手”传授经验,从而让学生得到快速的成长和进步。以实践为师,促使学生熟悉基层情况,满足地方法治工作的要求,并立下为西部地区服务的志愿。

    教学育人与科研育人相结合,厚植学生专业知识思想底蕴。学院有多个省级科教平台可用于教学科研活动,如广西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广西地方法治与地方治理研究中心)、广西特色新型智库、广西地方立法研究评估与咨询服务基地、广西知识产权教育与研究基地、广西廉政建设研究中心等,先后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等34项国家级别项目、49项省部级项目、130多项地方立法项目,积极举办一系列国内与国际高水平学术会议,每年专项资助研究生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活动,吸引广大学生参加,使学生的学术水平和研究能力尤其是调查分析、阅读写作、交流合作能力得到卓有成效的训练。在师生协同努力下,学院科研成果斐然,进一步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实现良性循环。

    学科建设与高质量党建团建相结合,高举时代旗帜思政铸魂育人。充分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组建“双高”党员教师带班团队,开展示范教育,实现先进引领;创建“红色课堂”,以桂林区域内发生的红军长征突破湘江、烈士殉难的“红军井”等事迹开展党史国史教育,增强学生的理想信念,激发其爱国情怀;成立党内法规研究中心,用法治思想夯实师生专业知识的思想根基。

    通过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近30年来,广西师大累计培养了11000多名法治人才,其中大部分毕业生扎根在西部地区,成为基层法律业务骨干。一批批校友获得全国、省部级以上荣誉或奖励,为地方法治事业作出突出贡献,广大学生中形成“到基层去、到艰苦地区去、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的向上氛围。

    (王萱)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