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21-04-30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强化基础研究 优化人才培养

    南京大学按教育部统一部署,组织开展了一系列学习活动,切实把习近平总书记在清华大学考察时重要讲话精神落到实处。

    强化基础研究优势,提升原始创新能力

    总书记强调,“一流大学是基础研究的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的策源地”。重大原始创新成果往往萌发于深厚的基础研究,产生于学科交叉领域,在这方面,南京大学作为一所综合性研究型大学有着天然优势。近年来,南京大学直面“创新技术需要突破、基础研究需要原创、科技评价体系需要转型”等关键需求,提出了“基础研究—创造技术—成果转化”三位一体的原创驱动式科研新模式。核心要义就是希望让基础研究的总开关作用与源头作用活起来,让广大科研人员的心静下来,旨在助力国家破解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问题,力图通过“三位一体”的原创驱动式科研新模式引导科学研究从成果产出导向向重视原始性创新和创造技术转变,提升源头创新与创造能力。

    在首轮“双一流”建设过程中,南京大学依托固体微结构国家重点实验室、计算机软件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等高水平科研平台,启动“卓越研究计划”,持续放大“基础研究→创造技术→成果转化”全链条创新模式的亮点效应。我们通过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融通,引导问题导向的基础研究,强化原创式科研,使得基础研究优势不断强化,已经产生了一批具有重要国际影响的原创性成果。此外,我们还形成了一批创造性的技术成果,如地质工程分布式光纤监测技术体系在地质工程灾害机理和理论判据方面取得新突破,形成了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设备,该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南大眼”项目研发顺利,全球第一颗单芯片超高像素的成像芯片成功流片。祝世宁院士团队完成世界首个基于无人机的纠缠分发实验,实现白天黑夜、雨雾天气全天候自由空间量子通信。学校服务国家的能力不断提升,通过学科交叉协同创新完成的“微界面反应强化技术”取得重大进展,获得了学术界和产业界的高度认可,目前正在实现该技术的产业化,预计将产生巨大经济效益和显著节能减排效益。

    优化人才培养体系,培养一流人才方阵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流大学要把发展科技第一生产力、培养人才第一资源、增强创新第一动力更好结合起来,更好地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南京大学在教育教学改革中进行了多年的探索,推动人才培养新体系从教学模式改革向育教融合提升转变,把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建设高质量科技创新体系紧密结合起来,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引导广大青年自觉肩负历史使命,坚定前进信心,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努力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我们要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秉持新时代“修齐治平”理念,心怀“国之大者”,坚持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目标方向,扎根中国大地、江苏大地,努力在培养一流人才、建设一流队伍、开创一流科研、创建一流大学等方面争当表率、争做示范,为服务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贡献力量。(南京大学副校长 张峻峰)

 

    扎根赣鄱大地 办有江西底色大学

    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清华大学考察时重要讲话精神,需要把握以下两个方面。

    要领会新时代高等教育的历史使命,及时跟进学、系统学、联系实际学

    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一系列重要论述必须突出重点、整体推进。习近平总书记对办好新时代高等教育提出的一系列新任务新要求,集中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大学办学规律、教书育人规律、科技创新规律、学生成长规律的深刻把握,我们要及时跟进学、原原本本学、联系实际学。

    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一系列重要论述必须明确目标、真抓实干。新时代我国高等教育要聚焦特色、分类发展,大力实施一流学科培优行动,完善大学创新体系,勇于攻克“卡脖子”的关键核心技术,持续推进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新时代我国高等教育要全面贯彻落实《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破除“五唯”,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深化中外人文交流基础,着力打造教育对外开放新高地;新时代我国高等教育要深入推进理想信念教育、持续深化爱国主义教育、全面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不断提升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新时代我国高等教育要持续深化教师队伍建设,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完善教师荣誉表彰制度体系,加强教师政治把关、理论学习、国情教育、实践锻炼、人文关怀等工作,加快构建高质量教师培养体系;新时代我国高等教育要不断加强高校党建工作,把党的集中统一领导落实到办学治校全过程、各方面,提升高校基层党建质量水平,纵深推进教育系统全面从严治党。

    要面向国家重大战略和区域需求,锚定习近平总书记指明的目标奋力前行

    第一,扎根赣鄱大地办“江西底色、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我们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通过“四自”教育培养全面成长成才、勇于担当大任的时代新人。学校先后召开了全校第二届本科教育大会和首届科技创新大会,启动实施“评价与奖惩制度改革专项”等7个专项,旨在通过改革,努力构建培育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体系。

    第二,面向国家和区域重大需求,实施产教融合战略。多年来,学校主动服务国家战略和江西省经济社会发展,学校江风益院士领衔的科研团队在发光新材料技术方向,继2015年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之后,又取得4项国际领先水平成果、1项国际先进水平成果。“稻渔工程”团队已累计帮扶30余家江西省内的龙头企业,提升经济效益3至5倍,5000余名贫困户脱贫,总扶贫金额达1600万元。产教融合发展格局初步形成。

    第三,以破“五唯”和改革教育评价为牵引,实施特色发展战略。学校聚焦破“五唯”和改革教育评价,进行了一些积极有益的探索,尤其是在改进教师科研评价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学校自2018年跻身部省合建高校以来,就确定了“打造两个世界一流学科,助力江西两大产业发展”的战略主题,在“新材料技术学科群”和“食品科学技术与健康学科群”实施“学科特区”制度。(南昌大学副校长 刘耀彬)

    

    面向国家重大需要 潜心培育国之栋梁

    习近平总书记在清华大学考察时强调,“我国高等教育要坚持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目标方向,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为服务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贡献力量”。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西工大继续“扎根西部,献身国防”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更加坚定了我们“坚持立德树人,培育栋梁之才,勇克‘卡脖子’难题、打造国之重器”的初心使命。回顾西工大的办学历程,围绕即将启动的新一轮“双一流”建设,我谈三点体会:

    必须始终坚持党的全面领导

    学校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党委认真履行管党治党、办学治校主体责任,不断增强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充分发挥把方向、管大局、做决策、抓班子、带队伍、保落实的作用,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在扎根西部、献身国防的建设历程中,学校始终坚持立德树人、育栋梁之材;始终坚持科技创新、铸国之重器,勇于攻克“卡脖子”的关键核心技术;始终坚持与时俱进、担时代大任,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作贡献,书写了新中国历史上的多个“第一”。

    必须始终树牢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建设的世界一流大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流大学,我国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西北工业大学作为行业特色鲜明的高校,首要使命是培养国家行业领域的紧缺人才和领军人才。学校通过把军工报国情怀、“三航精神”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引导学生“立大志向,上大舞台,入主战场,干大事业”,构建了价值塑造、能力培养和知识传授“三位一体”人才培养体系,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毕业生投身国防科技工业领域比例超过40%,居全国普通高校第一;献身西部就业创业比例超过43%。2018年学校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3项、二等奖5项,居全国高校前十,在工信部部属高校中排名第一。

    必须始终面向国家重大需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流大学是基础研究的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的策源地”。学校坚持以“四个面向”为指引,在聚焦基础研究前沿领域的同时,“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以科技创新服务国家重大战略为突破口,重点围绕突破核心关键技术瓶颈、解决“卡脖子”难题,推进科研平台建设、完善科技支撑体系,加速科技体制改革,努力提升科学研究水平和服务科技经济发展能力。开展“双一流”建设以来,学校加强基础研究和学科的交叉融合,在“三航”领域取得了若干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原创性科研成果,是连续两次被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联合授予“重大贡献奖”的唯一高校。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