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信任关系 让隐形的欺凌见光
新闻回放
历时三年,山东师范大学校园欺凌研究中心首席专家张文新教授率领团队调查了几万名遭受校园欺凌的中小学生。调查结果显示,19.9%的学生会卷入校园欺凌事件,其中受欺凌者占16.2%,欺凌者占0.9%,既是欺凌者又是受欺凌者的占2.8%。当孩子受到欺凌后只有40%左右的孩子会告诉家长或老师,大多数孩子会选择独自默默承受。
主持人语
校园是个“小社会”,学生是校园里的“社会人”。学生之间难免发生冲突,严重的成为校园欺凌事件。校园欺凌能否根除?现实并不乐观。受欺凌的学生缘何不愿意将实情跟家长、老师分享?老师为何成为“最不可能告诉的人”?下面三位同学从不同角度给出了思考。
调查显示,当受到欺凌之后,仅有40%的孩子会选择告诉家长或老师,近60%的孩子选择了默默承受。受欺凌的孩子宁愿忍着也不向家长和老师报告,这背后反映的是孩子、家长和老师之间的沟通不畅。这不仅无助于校园治理,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还成了校园欺凌的隐形“催化剂”。
在很多受欺凌的孩子看来,当自己向家长或老师寻求帮助时,自己的心理活动很难被理解和得到有效回应。这暴露出孩子与家长、老师之间的信任危机。一方面,由于不少家长对沟通教育认识不足,不能为孩子提供良好的自我表达渠道,进而也就无法掌握孩子的思想动向和情绪状况。另一方面,部分老师处理校园欺凌的方式不当也降低了孩子的沟通意愿。孩子觉得告诉老师之后,老师并不能够有效处理,甚至还有可能因曝光感到不安或受威胁。
因此,在老师、孩子和家长之间建立起一个彼此信任的“三角关系”十分必要。在发现校园欺凌时,老师和家长首先要做的应该是安抚学生情绪、关注涉事学生的身心健康,将处理重点放在如何减少因欺凌给孩子带来的心理伤害上,而不是一直在这一事件是否可以定性为校园欺凌上纠缠不清。
另外,与其在校园欺凌事件发生之后采取措施进行补救,不如未雨绸缪,将各种欺凌行为扼杀在萌芽状态。这就需要老师在日常的教学和相处中与孩子多多沟通,增强孩子对老师的信任感;家长在日常生活中也要给予孩子足够的尊重和表达内心想法的机会,与学校、老师多沟通,及时向老师了解、汇报孩子的身心健康情况。只有家长、老师和孩子之间形成了良好的沟通渠道,才能更好地保障孩子的身心健康,减少校园欺凌事件的发生。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未命名文章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