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良好教育生态 促进特殊儿童发展
特殊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进教育公平、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党的十九大提出要“办好特殊教育”,新时代特殊教育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新的任务与挑战。2018年,成都市出台《成都市第二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8—2020年)实施方案》,着力打造特殊教育发展良好生态环境,奋力推进全域特殊教育高质量发展,3年提升计划的实施向全市人民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让每一个特殊孩子充分享受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也为全国特殊教育发展贡献了宝贵的成都经验。
坚持一个都不能少,高质量特殊教育体系日益完善
刚刚过去的3年对于成都特殊教育而言,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3年。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关于“办好特殊教育”的时代要求,成都市结合本地实际推进特殊教育二期提升计划,高质量特殊教育体系日益完善,特殊教育发展全面驶入“快车道”。
截至2020年底,成都市共有3—18岁残疾儿童9981人,其中义务教育阶段适龄残疾儿童7053人,已入学6995人,入学率99.2%。特殊教育学校(中心)共接收学生2798人,随班就读及特教班学生4665人,送教上门残疾学生1112人,以“特殊教育学校为骨干,普通学校附设特教班和随班就读为主体,送教上门为补充”的特殊教育格局已然形成。
全市大力推行残疾儿童少年学前至高中阶段15年免费教育,精准做好教育安置,落实“一人一案”,确保“应进全进”。除高质量发展特殊儿童义务教育外,逐步向特殊教育学前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两头延伸”,初步建立残疾人终身教育体系。
在学前康复教育方面,依托特殊教育学校、福利机构、康复机构办好盲聋学前教育班,在普通幼儿园设立8个特殊教育资源教室开展学前融合教育,鼓励残疾幼儿在康复机构接受康复训练,全市学龄前残疾儿童接受康复教育比例达到93%。
在义务教育方面,着力打造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特教师资队伍,持续深化教育改革,一体化推进教康结合项目,在开齐开足国家课程的基础上,开发满足特殊儿童需要的个性化校本课程,全面实施个别化教育计划。
在高中阶段教育方面,大力发展以职业教育为主的高中阶段教育,目前全市视力和听力障碍学生接受高中阶段教育比例达82.63%,中职毕业生全部就业;开展全市培智职业高中课程标准和课程资源建设,6个区(市)县特殊教育学校筹备开设培智职业高中。畅通特殊学生接受高等教育渠道,近3年,全市93名特教学生参加高考,87人考入高等院校,本科率74.71%。
各年龄段残疾学生的多元化教育需求得到充分满足,真正实现了“一个都不能少”。
下好全市一盘棋,特殊教育全面实现转型升级发展
融合教育是当今特殊教育发展的主要形式和必然趋势,成都市坚持全市“一盘棋”的发展思维,着力打破区域围墙,推进特殊教育转型升级发展,形成了1个市级资源中心(成都市特殊教育学校)、22个区县级资源中心(区县特殊教育学校)、641个普通学校资源教室的特殊教育架构体系,特殊教育基础设施水平处于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前列。
顺应融合教育的目标要求,成都特殊教育在资源中心(教室)建设、教师发展、信息化建设、评价改革等多个方面不断深化改革创新,事业发展成果走在了全国前列。
2017年,在全国率先出台《成都市县级特殊教育资源中心建设标准》《成都市特殊教育资源教室建设标准》等重要文件,确保全域建设步调一致、标准统一。2020年又在全国率先开展市级示范性资源中心(教室)评选,全市11个区(市)县特殊教育资源中心、114个资源教室被评为首批市级示范性特殊教育资源中心(教室)。完备的顶层设计为资源中心(教室)建设提供成都标准与成都样板。
2019年,历时两年研发的全国首套融合教育教师培训系列丛书正式出版,培训全市随班就读教师900余人次,并在国内8个省市推广使用。历时3年建设的全国首个特殊教育服务云平台正式上线运行,实现全市特殊教育业务数据互联互通,实时为全市9000余名残疾学生、近2万名残疾学生家长及6000余名教师提供个性化、精准化的特教服务。
2020年,立足学生需要,坚持质量导向,启动研发适合区域特殊教育发展实际的质量监测评价指标体系,为全国特殊教育质量监测和教育评价积累成都经验。
多项突破推动融合教育体系建设、内涵建设不断完善,全市融合教育发展历史不断被改写。
走近教育舞台中央,特教教师成为令人羡慕的职业
师资问题是许多地区特殊教育发展的“瓶颈”,成都市创新特教教师队伍建设机制,从教师专业培训、待遇倾斜等多方面入手,着力打造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特教师资队伍,让特教教师走近教育舞台中央。
为了提升特教教师队伍的“含金量”,成都市特殊教育资源中心开展了成效显著的“三级五步”培训模式,在市级、区级、校级建立联动培训体系,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效应叠加,通过组建跨专业研修团队、打造融合教育培训讲师团、科学设计培训课程体系、实施个性化培训、督导行动方案实施等步骤开展常态化培训。
“三级五步”培训模式通过“种子教师”的培养,让优质教师资源的“火种”不断传递,通过在全市13个区推广运用,优师的“星星之火”已发展成燎原之势。截至2020年底,全市已组建13支区级研修队伍、300多支校级研修队伍,各级培训共覆盖融合教育教师7000余名,惠及普通教育学校特殊需求学生4000余名。如今,该培训模式已被西部多地广泛借鉴,北京联合大学特殊教育学院原院长许家成教授将此喻为独特的“西部模式”。
为了从更深层次关注特教教师的生活和心理状态,成都市落实特教教师倾斜性待遇,在国家规定的特殊教育津贴基础上,通过按照特殊教育学校教师基本工资的20%核增绩效工资予以政策激励,普通学校特殊教育资源教师、承担随班就读工作的班主任教师享受基本工资的20%核增绩效工资;在评优评先、职称评定方面适当向特殊教育倾斜,每学年教师评比中单列特殊教育名额,连续7年单项评选万腾特教园丁奖;搭建多元发展平台,先后组织150余批次特教干部教师外出培训研修,组织40名特教学校校长、特教专干到我国台湾、加拿大学习,积极推广教师研究成果等。
通过多措并举,成都市形成了一支稳定而充满活力的特教教师队伍。目前全市特殊教育学校(中心)共有教职工902人,其中专任教师588人、硕士研究生62人。人才“引得来,留得住”,特教教师的职业归属感、荣誉感和幸福感不断增强,特教教师成为令人羡慕的职业。
专项提升特殊教育,残疾学生共享幸福美好新生活
对于成都来说,“幸福感”一直是民生领域的关键词。为了让城市的幸福感惠及每一名残疾学生,成都市从基础保障、人文关怀等方面开展专项提升,不断推动特殊教育新的提质升级。
针对特殊教育领域基础建设滞后、康复设备不足等问题,2020年,成都市对照特殊教育学校国家建设标准,测算特殊教育学校、随班就读学校建筑面积和康复设备缺口数量,硬核启动了“特殊教育专项提升工程”,投入总资金约6.37亿元,持续推动现代化特教学校和资源教室建设。得益于此,近期不少学生和家长发现,能选择的特教学校和资源教室变多了,康复设备设施更先进了,校园环境也更优美了。
2021年初,成都市在“全龄友好包容社会营建工程”中明确提出,要让特殊人群暖心有尊严。全市将大力发展特殊教育,提升残疾人就业质量,让特殊人群更有尊严、更无障碍融入社会;保障本市残疾学生接受从学前教育到高中阶段教育的15年免费教育;到2025年,实现有需求残疾儿童的康复救助全覆盖……作为成都市“十四五”“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的重要一项,该行动将让每一名生活在成都的残疾学生感受到城市的关怀和社会的温暖,共享幸福美好新生活。
实施专项督导,特殊教育各项目标任务掷地有声
特殊教育发展离不开教育督导的监督,加强教育督导力度,构建政府部门主导、多部门协同、各方参与的工作格局,才能确保特殊教育高质量健康发展。近年来,成都市建立健全特殊教育事业发展定期督导机制,不仅重视行政方面的“督”,也重视业务方面的“导”,确保各项政策及教育职责落到实处。
早在2013年、2016年,成都市政府部门教育督导委员会就面向各区(市)县政府部门开展了两次特殊教育专项督导。2021年3月,第二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实施情况政府专项督导在成都市全面展开,成都市政府部门教育督导委员会组建了由市政府部门督学、特教专家、教育行政人员、财务人员等组成的教育督导团,坚持问题导向,采取“两不一查”方式,依托成都市特殊教育二期提升计划落实情况督导评估系统,对全市22个区(市)县政府部门(不含成都东部新区)在特殊教育组织领导、经费保障、办学条件、队伍建设、质量与管理、特色发展等6个方面开展了全面检查,并发布特殊教育专项督导报告,要求各地列出问题清单,明确路线图,限期整改落实。通过对两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落实情况的专项政府督导,全市特殊儿童生均公用经费分别增长15.22%、10.51%,义务教育入学率分别提高2.37%、2.14%,特殊教育专任教师数量分别增长44.11%、21.4%;较2016年,全市新增6所新建、改(扩)建特殊教育学校。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未命名文章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