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实践的学术成果,好用!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21-05-12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从2008年开始至今,北京师范大学张东娇教授“只干了一件事”:研究学校文化。发论文、出书都是围绕学校文化研究方向和主题,一写就写了近200万字,已出版学校文化三部曲,《建设价值驱动型学校》是其中的第三部。这是一本值得一看的书,特别是那些想在学校文化及其团队建设上有所作为与突破的校长,真应该好好读读这本书。至于去参与和督导学校文化建设的人士,看了这本书,心里的那杆秤也许才能更有准星。

    在这本书中,作者认为学校文化管理的目的是建设价值驱动型学校,通过文化塑造共同的价值观,让学校每个成员安全、健康、舒展地成长,团结、舒适、有趣地生活;而这本书讲述建设价值驱动型学校的目的是为学校提供思考自身发展的框架和方法论工具,让学校知道怎么去建设价值驱动型学校、会遇到什么矛盾冲突和困难、怎样化冲突为和谐、怎样建设真正属于自己的学校文化,通过建设价值驱动型学校促进学校质量提升,并通过区域整体推动,形成区域优质学校群落。

    书中充满了各具特色、来自不同学校的文化建设案例,这些案例有的是叙事,有的仅仅是介绍性的文字,讲故事时故事有趣,介绍做法又清楚明白,使得整本书读来不费劲且很有读头,而其中介绍学理的部分,又使人读来很有嚼头。

    学术性和实践性水乳交融浑然一体,这本书的特色源于背后有一条大学、政府、中小学校三方合作之路,这样的研究道路让张东娇及其团队的研究有了经费和渠道支持,又有了根、有了活水:北京市教委委托作者及其团队承担北京市“十二五”规划三年500所文化示范校建设中的任务,为200所学校文化示范校建设与评估提供系列专业支持。张东娇及其团队开发并不断完善了学校文化示范校建设与评估指标体系,应用于北京市所有中小学文化建设,研究提炼出了学校文化建设的“北京经验”,并在学校文化“第二部曲”中进行专门介绍,北京哪所学校的文化有独特性,哪所学校的建设经验值得借鉴,说起来如数家珍。与此同时,作者在安徽合肥、马鞍山等地主持和参与了数十所学校文化建设。书中那些穿插其中的案例,不仅真实,而且精彩、生动,来自学校的丰富实践成为《建设价值驱动型学校》一书的营养源泉,给了研究和思考以深厚的滋养,奠定了《建设价值驱动型学校》一书的基础。

    张东娇将学校文化定义为:学校全体成员共同创造和经营的文明、和谐、美好的生活方式,是学校核心价值观及其主导下的行为方式和物质形态的总和,包括学校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物质文化。通过创建和应用学校文化驱动模型,张东娇及其团队带着这个模型深入到数百所中小学,边调查边研究,形成了学校文化管理知识系统,包括管理理论体系、实践体系和文化管理工具箱三个知识模块,并对学校文化驱动模型本身进行元研究。

    走从形而上的研究到提供实践工具的学术之路,是张东娇的坚持。她说,“面对大面积调研中搜集起来的所有研究者、实践者提出的疑问,我都必须想明白、写明白,要能串起来、能讲得通、能提炼出理论、能转化成实践成果”。这样的思想和立意,让《建设价值驱动型学校》一书的学术深度和实践指导性兼具。全书介绍了学校文化管理系统和学校文化指标体系及其标准,阐述了学校文化团结和学校文化冲突的两种状态,揭示了二者之间的螺旋机制,讨论了学校文化变革和价值驱动型学校建设策略。

    在清楚的理论框架体系、丰富的实践案例之外,洗练的行文风格,让这本书好读、耐读。张东娇说,写作要讲究简洁明快,讲究每句话实、落地、有意义,不说不痛不痒的话。这本书是做到了。特别是翻看这本书的前言后记,看到作者关于“小鱼”的隐喻和明示,不少读者大概都免不了沉思中的会心一笑。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