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行为有效观察“五步走”
在课程游戏化实施进程中,有效观察幼儿行为是了解和促进幼儿发展的基本前提,因而显得尤为重要。笔者在实践中总结出了“五步走”模式,以期为教师进行幼儿行为观察提供新视角。
明确观察目的,聚焦观察点
一个有效的观察,必定是一个科学的观察。而一个科学的观察,必定要建立在目的性之上。带有目的性的观察,包括观察相同或不同年龄层幼儿的行为,以及观察特殊环境下某一个或某几个幼儿的行为表现等。而通过对这些观察结果进行分析诊断,就能帮教师优化引导方向或引导方式,使幼儿获得有效发展。所以,有效观察应从明确观察目的开始。否则,观察只是“东碰西撞”式的无效记录。
案例一:
刘老师想要了解幼儿在建构游戏中的探究、合作等行为,所以每当幼儿进行建构游戏时,她便会认真进行全程观察,将幼儿的一言一行全部记录在册。可尽管如此,幼儿出现的建构行为问题却并没有得到实质性解决。
显而易见,案例中刘老师的观察点太过宽泛,没有聚焦于一个观察点,也就导致了观察目的不明确、不清晰。一个行为问题,往往需要经过连续观察之后才能发现其根源所在。所以,刘老师应在每一次观察中确定一个观察点,明确一个观察目的,方能解决幼儿在游戏中的某个行为问题,比如同伴合作水平等。
根据观察计划确定记录方式
如果说观察目的明确化是保证观察准确有效、科学合理的前提,那么确立观察计划就是实现目的的必经之路。所谓观察计划,是指对具体观察的对象及其行为的界定,对观察情境及次数的设置,以及对观察记录方式的选择等预先进行研究规划。然而,此环节在实际操作中却往往被忽视,导致观察结果出现偏差,影响教师判断,观察也成了“一时兴起”下的无效产物。
案例二:
沈老师最近发现多多在游戏中经常有乱扔玩具行为,就决定使用跟踪式观察法,并通过实况详录了解其行为意图。然而,多多乱扔玩具的频率并不具备规律性,所以沈老师常常在记录中顾此失彼,导致记录的次数与多多实际扔玩具的次数不符,进而无法对多多的行为进行真实客观的判断。
沈老师即使在明确观察目的之后,还是不能进行有效观察,究其原因,是她没有确立观察计划,致使观察记录方式选取不当。其实,要想观察幼儿行为发生的频率,适宜采用的方法是时间取样法。
观察中兼顾严格度和灵活度
观察目的与观察计划这两个环节准备好后,就可以正式进入行为观察了。教师最先要关注的便是观察计划的履行度,即在观察中需要兼顾计划履行的严格度和灵活度。严格度是指在实施观察中,需要严格履行观察计划,而不是将计划当成摆设,为了计划而计划。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一板一眼地执行观察计划。教师也需根据观察的实际情况,及时、灵活地调整、完善观察计划,以此推进观察进程,获得最佳观察实效。
与此同时,教师还需确保记录的客观性。换言之,观察者在操作中应避免夹杂个人主观情感,不能将个人主观臆断与客观事实混为一谈,由此才能为后续分析提供真实依据。
灵活选用方法进行幼儿行为分析
幼儿行为观察的最终目的在于更好地理解幼儿,促进幼儿发展,而实现这一目的途径便是幼儿行为分析。
最原始的幼儿行为资料,不但数量繁多,而且还会出现顺序颠倒、反复赘述及重点遗漏等情况。面对这些问题,观察者常常会毫无头绪、无处下手,更不用说理解幼儿行为背后的意义了。而幼儿行为分析,意在了解幼儿行为的客观事实,帮助教师透过现象解读其行为本质。
幼儿行为分析方法可分为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两种。定性分析,是指观察者在记录资料中确定与观察目的相联系的关键行为,同时以简明扼要的关键词句进行摘录,并基于此分析阐述幼儿的行为。例如,对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观察就可采用定性分析法。
相较而言,定量分析则略显简便。观察者只需沿着主题脉络设计好观察记录表格,对记录数据进行统计测定,以此揭示幼儿的行为意义。例如,对幼儿某种行为及其发生频率的观察就适合采用定量分析。
在分析中,不管是定性还是定量的方法,观察者都需要及时、适时地梳理分析资料,以便随时掌握幼儿的行为状况,作出相应的方案调整。行为分析并不存在万能公式,观察者需灵活机动地进行分析方法的选择。
观察结果评价需科学客观
在对观察结果进行评价时,既要融合价值判断和事实判断,也要综合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在评价主体的选择上,要避免教师单向评价的倾向,尽量引导幼儿参与其中,以激发幼儿的学习动机和兴趣。也就是说,观察结果的评价必须遵循科学、客观这两个基本原则。
案例三:
在对某幼儿拼合“鲁班锁”进行观察记录之后,面对该幼儿多次拼合“鲁班锁”失败的现象,陈老师认为其动手能力不佳,就限制了该幼儿进行此类游戏的机会。久而久之,该幼儿每到游戏时间便坐在座位上,不愿参与游戏。
很显然,陈老师对观察结果的评价存在以下误区:过度关注终结性评价,忽视形成性评价。陈老师聚焦于幼儿拼合“鲁班锁”失败的结果,却忽视了幼儿在游戏中面对失败仍坚持尝试的品质,由此削弱了幼儿游戏的动机。其实,评价的本意并不在于证明幼儿的某种能力,而是为了关注幼儿的学习过程,改善幼儿的学习行为,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与动机。所以,在进行观察评价时,教师必须将终结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结合在一起。
(作者单位系江苏大学教师教育学院)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未命名文章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