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携手“走出去”企业共育人才
■新时代 新职教 新征程(江苏篇)
在中国职业教育“由大向强”迈进,发展重点转为内涵建设和质量提升的关键时期,国家提出的“职业教育要深化改革、校企合作”“提高职业教育适应性”,为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指明了方向。高职院校应担当起时代使命,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积极应对新发展格局下教育对外开放的新变化,找准新定位、拿出新对策、创造新作为,积极破解产教融合“合而不深”、校企合作“校热企冷”的问题,在知己知彼中把握能不能、在实践中检验行不行,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进一步推进职业教育国际化办学的高质量发展。
“一带一路”倡议急需高职院校新作为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教育对外开放的格局和层次进一步提升,推进速度进一步加快。为“走出去”企业培养更加适用的技术技能人才,进一步打造“留学中国”的高职品牌,是时代赋予高职院校新的历史使命。
(一)“走出去”企业渴求本土化技术技能人才
“一带一路”倡议已经成为当今世界规模较大的合作平台,也是较受欢迎的公共产品。中国企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实施主体和中坚力量,但企业“走出去”主要集中在发展中国家,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较低,职业教育基础比较薄弱,劳动力素质和受教育程度偏低,“走出去”企业经常遇到招不到合适的技术技能人才的挑战。比如江苏德龙镍业有限公司,2014年经国家批准,在印尼投资建设德龙(印尼)工业园,公司最初考虑从当地大学招收毕业生,但经基本测试,60名电气专业毕业生中绝大多数的专业知识无法满足企业生产需要,而且在经营过程中明显感到中方员工和本土员工之间存在沟通障碍,增加了沟通成本,影响了工作效率。因此,人才本土化是中国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长久生存的根本,企业寻求传统合作伙伴——国内高职院校的支援,校企在本土化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等方面将结成更为紧密的合作关系。
(二)高职院校培养本土化技术技能人才的独特优势
对于“一带一路”部分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学生来说,能在当地中国企业就业,便能接触到新的技术、获得较高的收入。但进入中国企业就业,要有胜任岗位的技能是摆在他们面前的一道坎,形成了他们外出求学的强大“推力”。此外,中国稳定良好的政治经济态势、不断提升的综合国力、对国际学生的政策支持,都对他们产生了强大的“拉力”,促使越来越多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学生来华进行技能学习。
长期以来,我国高职院校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紧贴行业、企业需求办学,校企合作久、教育资源厚、服务成效好,在为“走出去”企业提供技术技能人才支撑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具体而言,一是高职院校专业覆盖了国民经济发展的各行各业,可以为“走出去”企业持续提供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支撑。二是高职院校“双师型”师资队伍、理实一体化的专业课程体系、生产性实训基地等丰富的软硬件资源,可以充分满足“走出去”企业的定制化人才培养培训要求。三是高职院校有服务国家战略、服务企业需求、服务学生发展的自觉。在“走出去”企业有需要、来华留学的国际学生有期盼的背景下,高职院校携手“走出去”企业共同培养既了解中国国情、能用汉语沟通,又熟悉本土社情风俗、掌握技术技能的本土化人才成为当然之举。
校企跨国“六共”培养本土化技术技能人才
面对“一带一路”国家的人力资源、职业教育以及产业发展现状,南京科技职业学院立足服务国家教育对外开放战略,顺应国际产能合作趋势,聚焦“走出去”企业的现实需求,在早期首倡“校企合作外国留学生学徒制”人才培养胚模上,精心构建了“德技并修、就业导向、校企‘六共’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并取得了良好成效。
(一)校企共选本土生源
学校与“走出去”企业建立联合招生机制,共同制定并落实一体化招工招生就业方案,共同制定并推广招生(招工)资格标准,共同选拔目的国的本土生源。校企通过签订协议,明确学生(员工)双重身份及各方权益;校企双方在目的国联合举办招生宣介会,通过现场面试或全球远程联考等方式,共同遴选申请入学的学生。
(二)校企共商人才标准
学校与“走出去”企业借鉴《悉尼协议》等标准,同时融入“走出去”企业对本土化人才职业素养、职业技能和岗位职责等方面的要求,以培养“德技并修”的本土技术技能型人才为目标,双方共同商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实习标准、毕业标准等,共同制定“双师型”师资标准。
(三)校企共建课程体系
基于“走出去”企业对国际学生软素养与硬技能需求的深入分析,校企共同构建了“中文+职业技能”课程体系。针对国际学生的不同母语、不同文化背景、不同专业,构建了底层课程模块(公共基础+汉语)相通、中层课程模块(专业基础+专业核心+文化课程)互融、高层课程模块(专业实践+企业实习+文化实践)互选的课程体系,既保证了共性要求,又促进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四)校企共创师资团队
由于“走出去”企业对本土化技术技能人才的迫切需求,国际学生的培养主要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等,因此对师资的实践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校企双方通过签订专业共建协议或校企“双师”共育协议等,明确职责,各自选派优秀的业内专家、能工巧匠、骨干教师等担任公共基础课、汉语课、专业课教师,与辅导员、班主任、宿管员一道共同组成“融合式”的全员育人团队。校内专任教师和企业兼职兼课教师组成“混编式”课程团队,共同担任校内外的专业课程和实践实训课程的教学。
(五)校企共评培养质量
企业作为本土化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方全程参与了人才培养,对本土化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质量有着较为全面的了解和把握。在人才培养方案中明确要求,在学习阶段,校企均应对国际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成效进行过程性监督和结果性评价,双方均有权选派督导对教学质量进行监控和反馈;在就业阶段,企业应将员工的职业素养、岗位适应情况、工作业绩等信息及时反馈给学校,学校将毕业生对企业的满意度、个人发展意愿等及时反馈给企业。通过相互沟通,信息得到及时反馈,人才培养质量得到有效提升。
(六)校企共享教育成果
校企双方协同开展跨国本土化人才培养,实现互惠共赢。“走出去”企业通过本土化人才培养有效解决了在境外“招工难”的问题,降低了企业用工成本,有利于长远发展。学校在为“走出去”企业提供人才支撑的同时,积累了跨国人才培养的经验,推进了自身的国际化进程,增强了职业教育的适应性,提升了职业院校的国际影响力和美誉度。而校企双方共同为国际学生赋能,让他们成为不仅拥有一技之长,而且具有跨文化思维和“桥梁”作用的跨境人才。
高质量服务“走出去”企业结出硕果
南京科技职业学院始终坚持以“培养知华友华的国际使者(德)和满足‘走出去’企业发展需求的本土技术技能型人才(技)”为高职国际学生的培养目标,以就业为导向,对接岗位能力需求、技能标准和综合素养,将服务“走出去”企业作为自身的使命担当,先后与江苏德龙镍业有限公司、南加海螺水泥有限公司、国投印尼巴布亚水泥有限公司等企业签订人才培养合作协议。校企共同实施“Go Local”(就近就业)国际学生培养项目,开展校企跨国协同育人,打通了国际学生在中国“走出去”企业的就业通道,有效解决了“走出去”企业本土化技术技能型人才缺乏的问题,帮助国际学生改变命运、实现梦想。校企联合培养的国际学生全部通过汉语HSK,全部项目毕业生进入合作企业就业,并以过硬的“软素质+硬技能”快速晋升为企业一线骨干,薪资水平高于当地平均薪资的两倍以上。2017年至2020年,共有160余名印尼籍学生毕业时由合作企业赠送回程机票回国就业。
(一)国际化人才培养效果显著
国际学生组成的参赛团队在2018年全国高校商业精英挑战赛第六届创新创业竞赛精英赛展洽组获得一等奖,在2018年“一带一路”国家留学生国际贸易技能竞赛中荣获团体一等奖。近3年来,国际学生获省级以上技能大赛一等奖3项,完成江苏省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一项,多次在外国演讲、演唱比赛中获奖。2018年12月,学校的12名国际学生受邀参加由外交部门国际经济机构和江苏省政府部门联合主办的第五届“丝路青年行”活动。
(二)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不断深化
在与“走出去”企业的协同合作中,校企加深了合作默契、达成了深度融合的共识。2018年,学校在江苏德龙镍业有限公司位于印尼北苏拉维西的工业园区,设立了“南京科院印尼德龙学院”,学校从当年起每年派遣10名以上专业教师赴印尼为企业培养一线骨干技术人员、定制化培训基层员工,惠及合作企业在印尼的一期、二期工程的众多本土员工。在企业的支持下,南京科技职业学院在德龙公司位于北苏拉维西的厂区设立了校友会印尼德龙分会,为中方管理人员和本土技术人员架设了顺畅的沟通渠道。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未命名文章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