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生为本 生生不息
时间之上,历史的坐标,清晰而有力。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立足陆港枢纽优势,锚定打造现代化、国际化成都北部中心的青白江区,吹响了走向更好未来的集结号。城市发展,教育为基。多年来,在党的正确领导下,青白江区政府部门始终把教育作为城市能级跃升的重要支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促进教育和城市的互动与融合。
党的十八大以来,青白江区积极担当教育改革的探路者,先后承担国家教育云规模化试点、率先在四川省探索普职融通教育模式、全面实施“区管校聘”教师人事制度改革……2020年,青白江区顺利通过国家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县督导评估认定,成为首个“全国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县”。迎着建党百年恢宏的华章,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青白江区正在更高起点上回应百姓对优质教育的新期盼,以优异成绩向建党100周年献礼。
“忆峥嵘岁月,谱教育新篇——青白江区教育改革发展巡礼”将持续展示青白江区部分优秀学校在党的领导下,继承和发扬革命精神,深化教育改革取得的历史性成就,以及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思路、新举措、新成效。
以课程建设改革、招生考试制度改革、课堂教学改革为三维的教育综合改革正在如火如荼地推进。课程建设改革针对教师“用什么教”的问题,为基础教育改革奠定了基础;招生考试制度改革针对“教什么”的问题,明确了新时代教育改革的目标任务;如果说这二者属于国家层面教育改革重点内容的话,那么课堂教学改革就是学校亟待推进的改革任务,唯有如此才能使学校跟上教育综合改革的步伐。
在这样的大背景之下,成都市川化中学积极探索,认真解读教育综合改革方案,切实把握好教育综合改革的内涵和实质,坚守课堂主阵地,聚焦课堂,深入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努力探索构建具有学校特色的“基于生命、形式生动、联系生活、致力生成、旨在生长”的“五生”课堂教学样态。
聚焦“生命”
明确“五生”课堂内涵
“生命”是学校教育的起点和核心。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而参与到教育活动中的每一个人,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都是具有鲜明特征的生命个体。这就要求作为教师应充分尊重每名学生、充分尊重作为生命个体的差异性,以生为本,因材施教;作为学校应充分尊重教师的课堂自主权,尊重教师的教学设计、教学创新、教学流程以及教学风格;在强调将课堂还给学生的同时,也应强调将讲台还给教师,将师生的生命价值在课堂中更大限度地呈现。
“生动”是课堂教学达成的必要途径。“生动”的课堂应该是师生全员深度参与,形式丰富、极富吸引力的课堂,从而让思维和思维碰撞、摩擦出智慧的火花。这要求在课堂教学中整合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坚持有效问题驱动,提出促进学生主动活动和积极思维的中心问题或主要任务,围绕核心问题进行教学。
“生活”是课堂教学的逻辑起点和宏观指向。部分课堂教学容易将注意力主要集中在如何提高分数上,而在开展素质教育、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等方面则有待进一步优化。“生活”才是课堂,学以致用、知行合一才是学习的现实指向。这要求课堂教学要引导教学回归生活现场,要结合学生生命实际,创设生活情境,建构生活经验。
“生成”是课堂教学目标实现的科学路径。“生成”性课堂应着眼于学生知识、素养、能力的系统变化和提升,要求课堂教学要有深度的思考与探究,将问题通过学生的思考、讨论、探究转化、生成为与生活紧密联系的学科知识、素养和能力。
“生长”是课堂教学的终极追求。教育应当培植生活力,使学生向上长,学校教育必须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服务。“生长”课堂和“生命”课堂相照应,“生命”的意义在于“生长”,这就要求课堂教学需要有生命生长的纵向维度,要有生命不断完善的超越的价值追求,不单单指向学校的教育阶段,更要指向生命个体的未来发展。
尊重个体
关注多元“生命”样态
川化中学在每一届新生入学前,都会对学生进行系统的调查问卷,全方位了解学生的个体生命信息,包含学生生源地、成长环境、家庭背景、兴趣爱好、自我认知等多个方面。借助这些信息,学校在充分尊重学生隐私的前提下,分析新生可能存在的问题,明确学生未来目标,并分类制定个性化的教育方案,切实做到因材施教、以学定教。同时,对学生进行阶段化分析,将学生的阶段化学习情况与学生学习生活经历、所处年级、生理变化、季节变换等要素联系在一起进行综合分析并制定相应的课堂教学措施,如开学时段易浮躁,课堂教学可适当放慢节奏,或对教学板块进行适当调整,使学生尽快进入状态。
在教师层面,学校对各学科教师的年龄、性别、学历、教学风格、教学特色、教学特长进行分类,在班级教师配备过程中尽量考虑到教师的科学合理搭配。如将教学风格幽默的老师和教学风格严谨的老师安排在同一个教学班,在一个以女性教师为主的教学班中配备阳刚气十足的男性教师,让学生能在课堂教学中领略不同教师的教学风格和人格气质,促进学生能力、人格的全面发展。
而在课堂实践中,学校同样注重突出以人为本,激发学生的潜在学习兴趣。例如在体育教学方面,将体育课更名为体育与健康课,而健康包括两个方面: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热爱或者是喜欢体育运动后,他们才会主动积极地去上体育课,才会主动积极地去参与各种集体体育活动,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健康身体和健康心理,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
在以人为本的同时,川化中学坚持尊重“生命”多样性。完善“川化中学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标准”,川化中学在上级部门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要求的基础上对学生评价机制进行不断完善,形成了以“五育”为核心的具有校本特色的评价机制,“分数”不再是评价学生的仅有的标准。学校评价不仅关注学生在群体中所呈现的“差距”,更关注学生个体所呈现出的“差异”,不仅看重学生在横向群体中的“杰出”,更看重学生在纵向个体发展中的“生长”。
制定“川化中学教师评价体系”,在对教师的评价过程中不以平均分、优生率、合格率等数理分析作为仅有的参照,让教师不囿于数据的束缚,加大教师评价中师德素养、学生评价、学术成果等方面的权重,让教师也能全面发展,充分呈现教师的“生命”多样性,形成体现学科特性与教师个人风格的教学实践样态。
握紧“生活”纽带
构建“生动”课堂
对学生而言,“生活”一头系着“课堂”,另一头系着“世界”,每一门学科知识都是学生认识世界的一种方式,要激发学生对知识的好奇心,好的选择是借助于“生活”,“生活”才可能是“生动”的。
川化中学鼓励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因地制宜地创设生活情境,建构生活经验。学校美术组挖掘、提炼川化特色文化资源,走进川化工厂开展调查研究,挖掘提炼适合本校初高中美术教学的课程资源,并进行“川化印象”系列美术创作,使其美术资源进入美术课堂教学,让学生感知川化文化的魅力,培养学生热爱川化文化、传承川化文化,形成保护校本文化乃至本土文化资源的意识。
坚持“问题”驱动。遵循学校“活育素养、悦优人生”的三阶课程理念,结合教师教学改进的迫切需要,学校以“基于问题驱动的深度参与教学”作为课堂教学改进的基本方向。以“问题”为载体,以“激活生命力、获得愉悦感,活化学习力、获得成功感”为主要目的,形成“情境认知—问题解决—整体建构—深度理解”的学校课堂教学改进的基本框架,激发学生创生动力,以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学习与可持续发展。如学校的“火星农场”劳动实践课程不但将课堂延伸到户外,还将环境教育、生命教育、科学教育等整合到“火星农场”劳动实践之中,坚持问题驱动,在课堂中对植物的生长情况进行全面分析:为什么会过分抽条而不长叶?培土多高的植物长势更好?一天要浇几次水?并且邀请农学专家作为高级指导顾问和学生一起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坚持知识“生成”。知识生成,必须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发现问题可以通过创设生活情境得以实现,分析问题则由“基于问题驱动的深度参与教学”来实现。学校对于教师课堂教学的评价不看重课堂表面的“热闹”,而看重“问题驱动”激发学生的“头脑风暴”,重点评价课堂问题的有效性、逻辑性,让学生在深层次思维的激发中“生成”知识。例如物理教师带领学生探索浮力与物体排出液体重力的关系时,最后得出在装满液体的杯中放入物体,溢出杯中的液体重力正好等于该物体所受的浮力。这些实验给予学生探究的时间,从而使让学生生成新的知识。
坚持师生共同“生长”。在“五生”课堂视域下,教育教学不再是单向的知识、技能的传授和流动,而是同样作为生命体的智慧碰撞和体验交互。通过以问题解决为导向的课堂,师生围绕特定知识主题展开深度学习、交流分享,变革传统的单一的“教师教”,建设民主充满活力的“一起学”,教师和学生两个主体完全可以实现不同程度的幸福“生长”。如学校语文组基于核心素养的要求,坚持开展课前5分钟的“语文主题展示分享活动”,学生结合自身兴趣和时政热点等,精心准备分享内容,进行精彩的演讲分享,既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让教师了解了学生的关注点和兴趣所在,同时也扩充更新了自身的知识结构。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未命名文章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