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中考如何发挥“指挥棒”作用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21-05-18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广州市荔湾区流花中学学生参加女子800米考试。车纯 摄 广州市第四中学学生参加投掷实心球考试。车纯 摄

    小练(化名)是广州某校初三学生,家长一直为孩子体育成绩不佳而焦虑,不料经过近半年的坚持锻炼,竟然在今年的体育中考时取得优异成绩,这让小练父亲欢喜不已,大呼:“看来‘要我练’和‘我要练’真不一样啊!”在拿到满意的分数后,小练抖擞精神投入到中考其他科目的备考中。

    2021年的全国体育中考可以用火热升温来形容,各地相继出台的体育中考政策都提高了体育科目的分值,家长和学生压力陡增,同时更多地方将体育考试与平时成绩相加评定最终考分,引发家、校、社会的共同关注,体育中考再次被推向风口浪尖。

    “加分”让学校体育热起来

    “初中和高中的学业水平考试都把体育学科纳入其中。到目前为止,全国各地已普遍推行体育中考,各地体育中考的分值从30分到100分不等,差别比较大。从2021年起,绝大多数省份的体育中考分值会增加,而且增加的幅度还比较大。”在教育部召开的2020系列第五场新闻发布会上,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司长王登峰说。

    2019年底,云南省教育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深化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引起全社会热议。根据新的改革方案,从2020年秋季入学七年级学生开始,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全科开考,共计14门,总分为700分,体育中考分值提升至100分,与语文、数学、英语同分。

    云南之后,各地纷纷提高体育考试分数,释放出强烈的重视学校体育的信号。

    作为云南省体育中考的“智库”,云南师范大学投入极大热情参与其中。在该校体育学院院长聂真新看来,云南省将体育中考分值提升至100分的正向效应已经显现:各地政府对学校体育工作更加重视,开足开齐体育课的地方多了,学校对体育工作的投入在加大。“校长、家长们重视起来了,学生们练起来了,教师们忙起来了,校园热闹起来了,培训机构火起来了。我家闺女今年上初一,回到家里就锻炼,假期都在跳绳、跑步打卡。”聂真新说。

    “加分”的背后,是学校体育工作的火热:校园里,运动场上人声鼎沸;校门外,培训班里人满为患;家庭里,亲子活动热火朝天。

    作为体育中考改革的参与者,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体育卫生艺术教育研究所所长吴键对现状颇感欣慰。他表示,体育热的背后是政府、社会、家庭和学校对体育中考的逐步认可。经过40余年不懈努力,体育中考从无到有,一路走来不仅实现了地域全覆盖,对于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提升学校体育教学地位、转变教育观念、增强学生体质也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在一些地方,还实现了体育与语文、数学、英语同分,有效推动了学校体育评价体系的改革和发展。“体育中考已成为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突破口,成为五育并举、实施素质教育的有力杠杆,成为各地党政部门推动教育治理体系、治理能力提升的有力抓手。”吴键说。

    体育中考如何突破应试怪圈

    参加完今年体育中考,某中学初三学生路远(化名)回到家就将陪伴自己三年的实心球扔到一边。

    几年里,路远只是重复练习考试那几个项目,过去热爱的那些体育运动日渐疏远。

    “分数不是教育的全部,更不是教育的根本目标。”全国政协委员唐江澎说,“好的教育应该是培养终身运动者、责任担当者、问题解决者和优雅生活者。”

    长期以来,很多学生热爱体育活动,却不喜欢体育课,而一些学校体育应试的做法加剧了这一现象。一些高中、大学的体育教师反映,甚至个别人学了12年体育,却连一项体育运动都不熟练。

    面对体育中考应试现象,有关专家表示,体育的应试不同于其他学科的应试,至少体育考试让孩子们动起来了,有利于改进当前青少年学生体质不佳的状况。但是华东师范大学体育与健康学院院长季浏认为,体育中考改革势在必行。

    2020年云南省率先将体育中考分数提升到100分,河南省全省提分至70分,广州市则由60分提升至70分。“这些‘加分’举措体现了各地重视体育中考、补齐体育短板、让体育回归教育本位的决心。”季浏认为,加大平时成绩权重将成为更多省份的选择。陕西省2021年体育中考考试内容由平时考核和统一考试两部分组成,其中,平时考核成绩占15分。“将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和中考体育的平时分数有机结合,既可以减少重复劳动,又可做到一把尺子丈量平时成绩,这将成为改革的方向。”

    季浏表示,体育中考中,健康教育的内容会越来越多,如福州市今年明确,体育考试总分40分,其中体育与健康基本知识占4分,身体素质与运动技能占36分。“我们的课程是体育与健康,体育中考必须要有更多健康方面的内容。”季浏说。

    体育中考引导学生养成健康生活习惯

    “开展体育中考的初心是扭转青少年体质下降和片面追求升学率造成的学校体育缺失现象。”吴键说。

    近日,中国教育报微信公众号围绕“青少年体质管理”话题开展专项调查,结果显示,在三千余名参与调查的家长中,近七成家长认为自己的孩子在体质方面存在一定程度的问题,79%的家长表示自家孩子每天运动不足1小时,其中近四成家长指出自家孩子“几乎不运动”。

    体质不强,何谈栋梁?近年来,青少年体质健康状况得到改善,但问题仍然不容小觑。本次调查中,约四分之一的家长反映孩子出现了明显的视力下降问题,紧随其后的是超重肥胖、弯腰驼背和睡眠不佳等。而“缺少适宜的户外活动环境”“学习压力大”“沉迷手机等电子产品”则是家长眼中影响孩子体质健康的最主要因素。

    “现在看来,中高考体育改革一定程度推动了中学生体质状况的改善,但从体育改革的全局考虑,体育考试只是一个阶段性的策略,是用应试教育的办法来解决应试教育造成的问题,而当素质教育理念得到真正落实时,这种方式将会自动退出历史舞台。”吴键说。

    当前,我国学生体质下降的最重要指标是近视率居高不下和肥胖率不断提高。王登峰多次强调,要通过“一增一减一保障”来促使学生增强体质:“一增”就是增加体育与健康课和课外锻炼时间,即用促进健康的最积极、最主动的方式,加强体育锻炼和健康教育;“一减”就是要把不必要的负担尤其是课业负担减下来,让学生们有更多时间到阳光下、到操场上锻炼;“一保障”就是要建立、健全各项制度,确保体育锻炼时间能够增上去,确保不必要的课业负担减下来。

    近日,教育部提出要求,2021年全面实施寒暑假学生体育家庭作业制度。各地教育行政部门督促和确保各级各类学校强化体育与健康课和课外锻炼,确保中小学生在校每天有1小时以上体育活动时间;全面实施寒暑假学生体育家庭作业制度,力争使校内外体育活动时间达到两小时。

    季浏表示,相对于体育考试,更重要的是要将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的“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开齐开足体育课,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落实到位。在这方面,学校大有可为,不仅要强化体育与健康课和课外锻炼,也要发挥健康教育等方面的功能,努力改变应试教育观念,激发学生对体育运动的热情和兴趣,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让体育成为陪伴终身的生活方式,为学生全面发展打下牢固基础。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