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蒙精神中的教育力量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21-05-20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扫描二维码看更多内容

    沂蒙地区革命两兄弟的故事,展现出教育在沂蒙精神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20世纪20年代,李清漪、李清潍兄弟把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的亮光带到了临沂市沂水县的西北乡。兄弟俩出生于地主家庭,其父亲李祥林思想开明,素有反清革命思想,在清末加入了孙中山发起的同盟会。民国初年,他献房集资,开办了山村第一所学校,倡导新学。受父亲影响,兄弟俩成年后也开始寻求并踏上救国救民之路。

    李清漪,字泮溪,是马克思主义在沂水的最早传播者,沂水县党组织的创建人之一。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后,17岁的李清漪考入了临沂省立第五中学,后因不满该校教学保守转考进以民主空气活跃闻名的济南育英中学,并在这里接触了一大批进步青年和爱国人士。1923年,李清漪考入上海大学文学系,结识了中国共产党的早期革命活动家陈望道、瞿秋白、蔡和森等人,并开始系统地研读马克思主义著作,积极参加进步学生运动。1924年,经瞿秋白介绍秘密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自此,李清漪的一生便和党的事业紧紧联系在一起。

    李清漪胞弟李清潍,字松舟。李清潍追随哥哥的足迹,16岁考入青州山东省立第四师范,在该校参加进步师生组织的“读书会”,研读《社会主义讨论集》,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思想。1923年,李清潍考入商科职业学校。在校期间,他结识了王尽美、邓恩铭,经他们介绍,李清潍加入黄海之滨第一个社会主义青年团。抗日战争爆发后,李清潍奔赴延安,1938年从延安抗日军政大学毕业后被派回家乡从事革命工作。

    1926年初,李清漪因病回家乡疗养,带来了乡亲们闻所未闻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此时,李清潍因经济困难中断学业,回到家乡从事教育工作。兄弟俩一起创办了《农民小报》,在农民中宣传党的政策主张,宣传马克思主义。他们建起了平民夜校,兄弟俩亲任教师,自己编写教材,传播文化知识,传播马克思主义。他们俩善用农民听得懂的通俗语言解释深刻的道理,比如在教大家认识“天”这个字时,李清漪曾这样形象地解释,“天”是“工”和“人”结合起来的,说明工人、农民迟早要主宰天下。当时的沂水县西北乡发生了一件稀奇事,夜校开班后不久,附近山上的石头上竟刻满了汉字,原来是上夜校的农民在山上干活时,忙中不忘复习文化知识,将所学内容都如数刻在了石头上。他们创办的平民学校,成为马克思主义和新思想的宣传阵地。

    李清漪病情刚有好转,便迫不及待地回到工作岗位继续革命工作,后不幸被捕被秘密处决,年仅25岁。李清漪遇害的消息传到家乡,家乡的热血青年万分悲痛、义愤填膺,纷纷寻找党组织,要求加入中国共产党,其革命斗志对沂水党组织乃至全省党组织发展壮大产生了巨大影响。抗日战争爆发后,李清潍奔赴延安,先后在三原县云阳青训班和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学习,1938年4月毕业后回家乡从事革命工作,同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新中国成立后,他没有停下革命的脚步,以更加昂扬的精神状态为党的事业不懈奋斗。

    抗日战争时期,西北乡的埠前村、胡同峪、葛庄等地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了一大批共产党员,这与李清漪、李清潍对马克思主义的宣传和对农民的教育是分不开的,这也正揭示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深刻道理。

    (作者系临沂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山东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高校思政课研究专项[20VSZ057]成果)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上一篇:用心讲好沂蒙故事     下一篇:沂蒙精神育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