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不褪色的兴国红
编者按:2300多个革命遗址、16.69万平方公里的秀美山水。江西,一片红色热土。中国革命摇篮井冈山、共和国摇篮瑞金、人民军队摇篮南昌、工人运动摇篮安源……从这里,革命根据地和红色政权在胜利中奋进、在挫折中奋起。百年后的今天,我们重访革命老区,走进苏区模范县兴国县、三湾改编发生地永新县,看一代代青年人如何赓续红色血脉、唱响青春之歌。
打开中国铁路网线图,无论是1996年开通的京九线还是2019年开通的昌赣线,在穿越赣南时,都有一个特殊的近乎90度的拐角。拐点的位置是江西省兴国县,中央苏区先进模范县。大半个世纪前,兴国全县23万人口中有9.3万人参加了长征,牺牲的革命英烈达5万多人。也是从这里,走出了萧华等56位共和国开国将军。
看似非常不经济的“兴国弯”,把为革命作出巨大牺牲的兴国县纳入了新的发展版图。
搭乘着经济发展的高速列车,这片红色热土却始终不曾忘却过去。流传在这里的红色故事和歌谣,不但没有随着岁月改变而暗淡,反而在新时期更加闪耀。
“遥远”的故事
如何可亲可感
尽管年届60,回忆起自己儿时听过的红色故事,兴国平川中学校长李忠明依然觉得“令人澎湃”。住在隔壁村的独臂老红军、课堂上用方言讲述长征路的老将军,都让李忠明觉得那段筚路蓝缕的历史距离自己是那么近、那么亲切和鲜活。
观其人而信其言。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这些亲历者的渐渐离世,如何让红色故事不随时间推移而失色成了新问题。
时间让故事变得遥远,但始终有种力量连接着过去和现在。“找到新时期红色故事的传承方式很重要。”李忠明说道。
1999年,共和国开国少将欧阳平拿出自己省吃俭用攒下来的10万元积蓄,在平川中学成立了“长征奖学金”。2013年,病危之际,欧阳平又追加捐赠了20万元奖学金。
如今,借着每一年“长征奖学金”发放活动,平川中学都要面向全校师生介绍奖学金设立的始末、重温革命精神。
“30多年前,我还在读小学二年级,看到欧阳平将军在家乡为隆坪小学栽种下了一棵柏树。如今,我成了一名中学教师,要在工作中传承将军精神。”平川中学第九届“长征奖学金”获得者、平川中学教师谢燕辉,成了一届届学生了解将军故事、感受长征精神的新“火种”。
1933年11月,毛泽东第七次来到兴国,并在长冈乡写成《长冈乡调查》。发挥位置优势,长冈乡列宁学校将每学期参观一次“毛泽东长冈乡调查纪念馆”作为常规主题活动;红军子弟小学打造了“红色教育体验区”,让学生们亲身体验“爬雪山”“过草地”“横渡索桥”等情景;第三小学在校内建起了楷模道德教育馆,引导师生知楷模、学楷模、做楷模……
“先烈们虽然不在了,但是他们做过的事、影响过的人还在,只要做好挖掘,认识到这些红色资源的价值,红色教育依然能是可亲可感的。”李忠明说道。
英雄叙事
如何更加动人
“第一次听到这个故事,我很不理解,为什么要苦苦等一辈子?”萧华红军小学四年级(6)班学生李雨蓁口中的这个故事,发生在兴国县茶园乡。
1933年,红军战士李才莲告别妻子池煜华,踏上了长征路。临行前,他花光身上所有的钱给妻子买了一面镜子,“等着我,革命胜利后我一定回来”。从这一天起,池煜华开始了长达70年的等待。青丝成白雪,明镜变斑驳。时空的另一头,她苦苦等待的人在1935年已经牺牲。
“刘启耀为什么腰缠万贯却还要做乞丐?”“贺子珍的父亲是‘讼师’,这是什么职业?”……采访中,提起老师讲述的红色故事,学生们能回忆出不少追问。
谈起今天学生们对红色故事传统叙事的态度,兴国县萧华红军小学副校长刘名松很有感触。对比十几年前,老师一支粉笔就能让学生们或欢笑或落泪的红色教育课程,随着网络资讯的丰富发达,孩子们的“泪点”“笑点”似乎都高了许多。
如何让红色教育依然触动心灵,引起孩子们的共情和同感?除了借助多媒体手段,丰富讲述方式外,兴国县各个中小学还出了不少招。
观察到有些学生对红色故事的可信度有怀疑,除了坐在课堂上讲述外,兴国县中小学努力创造条件让学生走进纪念馆、革命遗址和先烈故居。
“兴国县遍地都是红色印记,不仅有红军长征组歌纪念馆、将军纪念馆,还有大量诸如刘启耀、萧华故居等。”李忠明说,“走进刘启耀简朴的旧宅、看着上世纪县城附近树木里还有枪弹痕迹的老照片,同学们都很受震动,真实自有千钧之力。”
“哎呀嘞,天上鸟儿在飞翔,水中鱼儿搏风浪。牢记中华复兴梦,从小立志当自强。”在校园里,几乎每个学生都能大大方方地高歌出几首兴国山歌。
在当地,山歌不仅是男女老少喜爱的民间歌谣,也是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观察到青少年对这类载体所传播的内容具有很高的认可度,对其蕴含的思想主题也更容易接受,兴国中小学开始尝试将山歌与红色教育结合起来。
于是,一首首上口、动听的山歌携着红色旋律,入了孩子们的耳、动了他们的心。
祭扫李才莲烈士、池煜华老人,前往纪念馆参观那面镜子,观看《望夫石》《老镜子》等影视,学唱山歌《等着你》……如今的李雨蓁说,自己懂了是什么支撑着池煜华的漫长等待,“是她对革命胜利的坚信和对承诺的坚守”。
红色基因
如何成为不竭动力
“红色教育一定要深入和持续,才能有说服力和感染力。”在兴国,各中小学通过教材先行、校本课程做保障,为学校持续开展红色文化教育创造条件。
在列宁学校,学校编制了校本教材《学习毛泽东调查方法,开展调查实践活动》,为师生开展实践活动提供行动指南;萧华红军小学联合县志办,为师生精心挑选了不同阅读难度、歌唱难度的红色故事和歌谣,并制成《红色故事》《红色经典诵读》等校本教材;兴国实验小学将师生创作的400余首山歌集结成了校本课程山歌合集……
“这些教材我们基本上人手一本,除了是学生的阅读素材外,还是我们老师上课时的好帮手。”萧华红军小学六年级语文教师刘春香表示,校本教材已经成了教师课堂教学的重要资源,“比如我在上《金色的鱼钩》这一课时,就结合着长征中我们兴国籍战士的故事讲述,孩子们兴趣很高。”
“因为对这些红色故事太熟悉太了解了,就像自家的事一样,在教书育人中,我们也会自觉应用。”萧华红军小学班主任何红燕举例,低年级学生不善于整理书桌,班会课上,她会提醒学生们想想那些简陋却干净整洁的先烈故居;高年级学生学业压力大,她则会信手拈来陈奇涵、谢昌宝等先辈逆境中坚守的故事。
知、学、做,在兴国,红色教育不拘于一时一课,而是彰显于丰富的传承活动中,浸润着孩子成长的内外环境。
从学校传承39年的“雷锋班”爱心接力活动中,平川中学团委书记刘梦琦发现,对于青年学生而言,很容易受到一些昂扬进步的典型事件的影响,从而推动自身思想态度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红色教育里包含着丰富的生命观、价值观元素,当我们的孩子遭遇人生抉择时怎么选择,面对人生困难时怎么应对,这些从小筑牢的红色根基,会帮他们做出正确的判断,从而成为他们成长发展的不竭动力”。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未命名文章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