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课程思政建设如何聚焦“三高”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21-05-24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近年来,在课程思政建设实践探索中,针对本科生和高职生群体探索的经验较多,针对研究生群体的研究相对不足,甚至出现了研究生课程思政“空白”、简单套用本科生课程思政模式等现象,既无法实现分类设计、系统推进,又不利于本硕博课程思政的一体贯通。

    研究生教育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支撑。当前,我们有必要统筹研究生的政治素养、道德品质、科学精神、创新能力培养,通过高层次设计、高质量要求、高水平实施这“三高”,扎实推进研究生课程思政建设。

    高层次设计——

    构建组织管理体系

    传统的思政课程与专业教学“点—线”的方式,无法有效对研究生进行思想塑造和价值引领。当前,必须围绕德才兼备的人才培养目标,着眼于顶层设计,从健全制度、优化管理、强化支撑保障等各个环节,进行系统优化重构;必须做到全局统筹,建立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相统一的课程思政组织管理体系。

    具体来说,一是要建立制度体系,保障课程思政建设的系统性。课程思政是课程体系的改革、教育教学体系的改革,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要坚持整体性推进、个性化实施、渐进性开展、动态性调整,重点加强示范课程建设、示范专业建设、教材资源建设、师资队伍建设、考评体系建设等工作。

    二是要建立管理体系,保障课程思政建设的实效性。当前,有必要成立由学校主要领导牵头的专门机构,明确建设定位、锚定教学目标、配置教学条件,真正解决课程思政“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等基础性工作。要统筹协调整体性工作、规范推进阶段性工作,及时研究进展情况,实时分类指导,确保工作扎实有序落实。

    三是要建立研究支撑体系,保障课程思政建设的科学性。学校必须着眼课程思政建设的基本规律进行探索,立足学情、校情,推进课程思政的学理支撑研究和实践探索研究相结合,推动课程思政建设向纵深发展,持续增效。

    例如,东北大学系统实施“思业融合燎原计划”,将课程思政作为“书记校长履职亮点项目”,扎实有序推进工作部署落实。成立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指导推进课程思政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学校打破“课程思政是思政课程同义转换”的误区,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功效的系统性延展;打破“课程思政是思政元素简单嵌入各门课程”的误区,实现思政元素与课程内容的有机融合;打破“课程思政是对各门课程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功能消解”的误区,实现全部课程的价值彰显。

    高质量要求——

    建立双向督导评价体系

    全面推进研究生课程思政建设,要遵循教育基本规律和研究生教育规律,关照研究生知识发展、能力提升等要求,牢牢抓住施教者和受教者这“两个中心”,着力推进课程思政“供给侧”“需求侧”双向督导评价体系的建立。其前提是:教师要以坚定的政治立场承担育人使命,各门课程须以多维课程设计彰显价值属性,所有课程都要以深刻的思想体悟培育时代新人。在此基础上,要抓好两个关键:

    一是牢牢抓住施教者的能力水平这一关键。必须坚持“育者先育”,在做到政治站位高、理论修养深的前提下,打破部分教师在研究生教育中“重育才、轻育德”“重科研培养、轻价值引领”等认识误区,将课程思政的开展情况作为评价研究生教师能力素养的重要指标,实现“育德于教”。指导教师要通过专题培训、经验分享、专项督查等有效形式,深入了解课程思政的实质内涵和概念边界,防止其陷入形式化、标签化、功利化等困境。同时,还要激发教师的能动性,改进教育教学方法,强化育人观念,提高育人能力,加强对研究生的价值引领。

    二是从受教者的成长发展需求出发寻找突破关键点。要充分了解研究生的学习兴趣、治学态度和价值取向,以专业课为引领、通识课为基础、实践课为创新点,拓展渠道,创新形式。用“高质量”的课程思政解决研究生课程在科学研究、知识生产和价值塑造等环节脱钩的问题,改变知识结构单一、学习目标功利化、教学方法单一、师生互动缺乏等状态,创新“分散培养”情境下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途径,实现专业认知、学术道德、社会需求与个人成长的有机结合。

    当前,教师须对课程整体进行科学的设计和计划,教学过程中适时采取不同的方式检验教学效果,实时掌握研究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随时了解对思政元素的接受和消化程度;阶段性对相关数据进行对比与分析,跟踪变化情况、分析变化趋势,做到有的放矢、对症下药。在动态跟踪基础上,及时对教学设计和计划进行动态调整、修订,逐步提高教学设计的多样性、创新性和教学实践的科学性,使课程内容更有“灵魂”,有滋有味。例如,东北大学在研究生课程思政建设中,面向不同学科专业、不同类型课程,从课程内容设计、思政元素挖掘、课堂教学到教学效果反馈等基础工作入手,设计了以拓展、挖掘、关联、架构、优化、涵育等6个前后衔接的环节为核心内容的课程思政生成模式,既拓清了开展课程思政的基本步骤和工作方法,又实现了教书育人与“科研育人”的衔接和融合。

    高水平实施——

    建设协同发展体系

    当前,研究生教育教学一定程度上存在着“研究为主、课程为辅”“自学为主、教学为辅”“个性为主、共性为辅”“导师为主、院系为辅”等现象。科学开展课程思政,为重新建构研究生教育培养的理念思路、组织设计、实施过程提供了有效载体和抓手。各高校要从常态化建设机制入手,通过凝练经验、总结规律、创新思路、丰富形式和内容,构建高水平的课程思政协同发展体系,适应不断变化发展的社会形势和高层次人才培养需要。

    一是要坚持打造标准与激励创新相结合。逐渐构建课程思政建设标准,指导各教学单位根据自身学科特点,制定专门的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方案,使课程思政要求深入教案修订、教材编审,体现在教学大纲和人才培养方案中。将教师开展课程思政建设情况纳入绩效考核、评优奖励等考核评价,并逐步建立起考核激励制度体系。

    二是要坚持典型示范与全面推广相结合。结合工作实际和办学特点,坚持分批次、分阶段开展课程思政建设工作。在典型示范的基础上实现课程体系、专业体系、学科体系的全链条贯穿,使课程思政由小到大、由点到面,实现全覆盖。例如,东北大学先后通过试点单位设置、示范课程和示范专业遴选,确立了100门校级示范课程和10个校级示范专业进行重点建设。以校级示范为引领,在所有院系进行示范性和普及性相结合的课程思政建设。开展课程思政的研究生课程涵盖通识类、学科基础类、专业方向类、实践类所有课程类型,覆盖文学、哲学、经济学、管理学、理学、工学、艺术学等所有学科。

    三是要坚持因地制宜实施与个性化评价相结合。课程思政必须要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既要遵循课程建设的逻辑,又要遵循研究生群体的成长规律和成才需求,细化培养目标、调整教学方法,兼顾课程内容的专业性、理论性、学术性、发展性,有的放矢、因材施教、顺势而为。对课程思政的评价是课程思政建设的难点和痛点,既不能设置完全量化指标,又不能设置绝对同一标准,必须做好个性化评价,不搞人人过关,避免层层留痕。可以从背景评价、输入评价、过程评价、成果评价等环节,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保障、教学条件、课堂教学、课下活动、教学目标达成度、学生培养质量等维度进行考量,动态监测课程思政建设质量,建立问题快速反馈和有效解决的便捷渠道。

    (作者单位系东北大学。本文系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宣传工作研究分会2020年重点课题“新时代高校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引领力建设研究”[课题编号:2020X02004]阶段性研究成果)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