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家庭教育分化带来的社会隐患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21-05-26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最近再翻《我们的孩子》(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这本书,我们可以看到,美国阶层的分化,造成了教育的分层,转而进一步强化了阶层的分化。它不仅对我们认识美国社会的不公有帮助,同时对当下的家庭教育也有一定的启发意义,那就是:必须警惕家庭教育分化带来的社会隐患。

    作者罗伯特·帕特南在分析了几十个故事和数据库的基础上指出,“大量的研究已经证明,孩子的许多不良表现都可以追根溯源到下层社会家庭特有的模式”(混乱、多伴侣的拼盘家庭)。从上个世纪开始,在美国阶层与阶级的急剧分化导致的恶果已经显而易见:“工人阶级家庭的崩溃,虽然在20世纪60年代首先发生在黑人种族之间,但到了八九十年代,也不可避免地扩散至白人。”经济收入的差距、家庭文化的差异、生育率的下降、公共政策、宗教组织与政治意识形态,以及犯罪率的上升等诸多因素,催生了美国社会单亲家庭在美国底层社会越来越多的现象,父亲的缺席给孩子留下了难以弥补的创伤,甚至是悲剧。

    事实上,美国的阶级差距“早在孩子们上小学时就已经横亘在富人和穷人之间,随着孩子们年龄增长,升入初中和高中,阶级差距也在一步步扩大”,无论是正式指导,还是非正式指导,总是富人家的孩子获得更多。富人们在抚养下一代时“事无巨细,不计时间和金钱,无微不至地关心”,上层家庭会把望子成龙的压力传导给校方,督促老师悉心教导,对他们来说,孩子上大学从来不是可有可无的事,而是人生的必由之路,所以富人家庭的环境和氛围造就了他们孩子的许多优异表现。如此可见,2002年1月8日,时任美国总统布什签署的“不让一个孩子落后”法案,不过是一个美梦而已。

    作者认为,在教育程度高和低的家庭之间,存在着不断扩张的“家庭教育鸿沟”,其主要原因在于占有资源多少的缘故,所以对穷人家孩子提供“全方位”的家庭服务显得尤为重要。作者主张必须采取有力的举措,如对贫穷父母家庭教育的专业“训导”,这项工作可以通过托儿所、幼儿园来做,这当中有一个重要的保障条件是设施齐备、管理与保育人员专业。这个观点给我们的启发是,必须采取有力的政策举措认真办好每一所托儿所、幼儿园,无论公办还是民营,尤其民营的,更应该设定严格的专业门槛,还应该将保育人员纳入区域的专业培训之中,如此才可以确保每一个孩子都能接受到相对好一些的启蒙教育,才能够担当起对父母们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的重任。可以考虑“问题家庭帮扶计划”,让训练有素的专业人员定期家访,“帮助有困难的家庭处理健康、育儿、经济压力以及其他家庭问题”,这同样需要有相应的政策扶持和慈善机构、公益机构的无私帮助。在我看来,如果这样的专业性扶持与指导能持续到小学、初中、高中则更佳。

    我们可以在《我们的孩子》中看到,美国很多中上层阶级的父母积极帮助孩子成长,为孩子挑选好的学校和老师,送孩子到补习班、兴趣班,帮助孩子解决各种问题。如此种种,无非是为了“我们的孩子”不要沦落到底层社会去。这本书给父母们的一个重要启示也在这里——家庭教育的好坏,取决于家庭的结构与父母们的认知和行为。就具体家庭而言,首先必须明白的是,一旦有了孩子,父母双方都必须意识到自己的责任与义务,并自觉地提升自己养育孩子的认知与能力,更要确立起为孩子长远发展的信念与视野,决不能将目光聚焦在当下一城一池的得失上。研究表明,在温馨和睦的家庭氛围中成长的孩子状况相对要好许多。作者强调,一家人在一起吃晚餐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并认为这样有助于家庭的稳固和孩子的成长。

    作者指出,“最新的证据显示,一般而言,最好的看护来自孩子的亲生父母,在婴幼儿阶段更是如此”。作者引用儿童发育专家简·沃德弗格的建议:“在孩子出生后的第一年,如果他们的父母不用全职在外工作,这样的孩子一般而言都表现得更好些。”尽管这个观点并不新鲜,但要落到实处,似乎还要有一个漫长的过程。从国家战略层面思考的话,如果真的想要闭合孩子们之间因穷富造成的“天然鸿沟”,是不是可以建立相关的经济政策,为年轻的父母们能够有时间亲自看护孩子排除后顾之忧呢?

    还有一个值得我们注意的是,要警惕可能沦落到虎爸虎妈式望子成龙,将自己未能实现的目标无节制地转嫁到孩子身上的状况。另一个要警惕的是,要防止被一些无良的家庭教育专家和社会上那些无底线的培训机构带到沟里去。这本书可以帮助我们进一步明白,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个案,每一个孩子的天赋也更是不一样的,所谓“先天遗传,后天教养”说的就是这个道理。需要说明的是,我这里所说“先天遗传”既有基因的,也有家庭文化的,“后天教养”则更多是指专业支撑的、全社会参与的家庭教育理念与氛围。

    (作者系江苏省中学语文特级教师)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