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报国先生志 滋兰树蕙师者风
春和景明,读书正好。一卷《新中国教育学家肖像》(教育科学出版社)读罢,心中感慨万千。
这本书以厚重而又不失细腻的笔法,描绘了新中国教育发展史上29位拥有皇皇巨著和累累硕果的老一辈教育学家的群像,展现了他们在波澜壮阔的时代变迁中走过的人生和学术道路,也勾勒出他们为新中国教育学术发展以及人才培养呕心沥血、孜孜以求的身影。书中文章多数由教育学家的弟子执笔,内容既有关于政治历史和学术思想的宏大叙事,又有先生们读书治学、生活工作的点滴记录,展卷凝眸之际,仿佛穿越了时空,与前辈们进行了一场震撼心灵的对话。
精神信仰
“德之大者爱国也。”阅读本书,“读书报国”“教育兴国”的字眼频频闪现,可以说,“家国情怀”构筑起老一辈教育学人精神信仰的根基。
“真正的学者”陈友松先生的经历,在前辈学人中颇具代表性。陈先生幼年诵习四书五经,后就读于教会学校,1929年赴美留学。获博士学位后,他放弃了留在国外生活和工作的机会,毅然回到处于战时的祖国。1942年,陈先生临危受命,接掌成立仅一年的湖北省立教育学院。在办学方针上,他主张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自尊气概,鼓励学生立大志,忧天下之忧。陈先生的一系列改革和实践,让沉寂山城里的一座小小的学院在战火纷飞的环境中焕发出勃勃生机。新中国成立以后,面对复杂的政治形势,陈先生也曾为坚持自己的学术追求而饱受磨难。但是,他并没有因此而意志消沉,反以宽仁豁达的胸怀面对各种不公,平静坦然地接受“劳动改造”,在罹患青光眼的情况下,仍凭借顽强的毅力完成了逾百万字的译作。有人问他“何以能有如此心境和毅力”,他说:“每一个有觉悟的中国人,尤其是知识分子,都应当理解,为自己活着,是毫无意义的,而当你树立了‘为生民立命,为万世开太平’的理想后,任何艰难困苦绝不会使你灰心丧气。”就是靠着这份坚定的信仰,陈先生熬过了最艰苦的岁月,也走进了学术研究的春天,年逾八旬仍然以饱满的热情积极投身新中国的教育事业并作出卓越贡献。
翻开《肖像》,看近百年来的中国教育学术发展史,与陈友松先生有着类似经历的前辈学者不在少数,时代动荡,身世浮沉,他们为什么历经坎坷却矢志不渝?——信仰。不论是过去、现在,还是未来,“信仰”是每个人都不可或缺的内心力量。
学术追求
“采他山之石以攻玉,纳百家之长以厚己。”不论是博采众长、洋为中用,还是发掘传统、推陈出新,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前辈教育学家们孜孜不倦的探索和努力,打开了中国教育学术研究的视界,也为树立中国教育学的文化自信和学术自信奠定了基础,他们的卓越贡献,让后世教育学研究“站在巨人的肩上”成为可能。
中国比较教育学创始人之一、教育家王承绪先生,1938年曾赴英国留学,为了实现“教育报国”的诺言,他放弃在英国攻读博士学位,选择回国投身教育事业。他历经80余载,以26部译著和一批原创性、基础性著作,奠定了中国比较教育学的知识基础和基本的方法理论体系。
著名的教育史专家陈景磐教授,早年曾在教会学校读书,面对当时西方传教士对中国人的藐视和对中国文化的贬低,他始终坚持学习和研究中国文化,决心为弘扬民族精神和文化作出贡献。20世纪30年代末赴加拿大攻读博士学位时,他不忘潜心研究以孔子为中心的先秦儒家教育思想,完成了第一本用英文写成的论孔子教育思想的专著,许多外国人也是由此而认识了中国古代文化教育的成就。
学贯中西,著作等身,在教育理论研究方面建树甚丰的孟承宪先生;以救国的情怀、求真的个性“寻找把教育学托上天空的彩云”的革命学者陈元晖先生……正是因为有了一代又一代教育学人的上下求索,才使得新中国教育学术研究形成了百花齐放、奋发有为的精神气象。
教育情怀
作为一名普通教师,本书最吸引和打动我的,是前辈教育学家于教书育人过程中体现出的伟大教育情怀。
贺国庆教授忆起恩师滕大春先生时,特别提到了“先生是业师,亦是人师”。贺教授说:“先生还以身边的例子告诫弟子,先做好人,才能做好学问。自私自利,耍小聪明,狂妄自负,目中无人,都是做学问的大忌,应引以为戒。”“业师亦人师”,这几乎是弟子后学对前辈学者的一致评价;“做学问之前,先要做好人”,这又是前辈学者对弟子后学近乎相同的劝诫。
顾泠沅教授在《师恩绵绵忆当年》一文中提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有一次在刘佛年先生家中吃便饭,席间谈到了教育,面对中小学教育科研“只开花不结果”的现状,先生说:“解决的办法有两个,一是理论工作者深入到中小学,二是中小学教师都能做些教学研究工作。现在最需要的是既懂得中小学教育,又肯从事教育科学研究的善于思考的人。”一线教师不懂或不重视科研,教育理论研究者又往往纸上谈兵、脱离实践,这种现象从过去到现在或多或少都存在。刘佛年先生目光敏锐,思虑长远,意见中肯,对弟子的教诲也可谓用心良苦:学术研究不是建造空中楼阁,而是要解决实际问题。
92岁高龄,背已成90度弯曲状,还坚持在病榻上为学生授课的张敷荣老师;痴情于教育史研究50多年,殚精竭虑,百折不挠,著成《中国教育史比较研究》的“怪”教授陶愚川先生;毕生致力于我国学前教育发展,全身心献给幼儿教育事业的卢乐山先生;提出“天下电教是一家”“以人为本,和为贵”的“大电教”理念的南国农先生;75岁高龄,从长春奔波到贵阳亲自为弟子送课的王逢贤老师……一帧帧肖像,就是一本本教材,生动地记录着先辈教育学家们为人、治学、从教的点点滴滴,也深刻地诠释了“为人师表”的真正含义。
“春风有意滋千树,时雨无私润万畴。”翻阅《肖像》,对话先贤,重温师道,明确担当。这本《新中国教育学家肖像》就像一部小型的新中国教育学术发展史,它是缅怀和纪念,也是启示和引领。
(作者单位系河北省张家口市桥东区五一路小学)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未命名文章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