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教育守候真善美
以美培元、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从人文素质到心灵涵养的淬炼,有助于培养具有人格魅力和高强本领、以天下为己任的时代新人。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学校美育价值给出了全新定位,指出“美是纯洁道德、丰富精神的重要源泉。美育是审美教育、情操教育、心灵教育,也是丰富想象力和培养创新意识的教育,能提升审美素养、陶冶情操、温润心灵、激发创新创造活力”。艺术教育是学校美育的主体课程,是落实“以美培元、以美育人、以美化人”的重要路径。
艺术对一个人起到涵养思想、陶冶情操的作用。对艺术作品的审美鉴赏,最重要的是产生思想感情上的共鸣。这是“以美培元、以美育人、以美化人”的重要理论基础。
德国18世纪哲学家、美学家席勒认为,美育的内涵是“自由”,是审美想象力的自由,是想象力对于自由的形式的追求。美是沟通感性与理性、自然与人文、知识与道德、感性王国与理性王国的中介。美育所凭借的手段是“美的艺术”。
艺术,作为人类审美的永恒话题,源于生活,源于自然。生活中普普通通的器物、简简单单的乐音都能蕴含艺术的美好。艺术以新颖的视角对人们熟知的观念做出独创的阐释,对我们的生活和社会的发展有着强大的引领与推动作用。艺术教育是美育的重要内容,人们借助对艺术的鉴赏、理解来实现对艺术之美的体认,并进一步升华为对美的领悟,从而实现美育功能。
艺术作品为什么要有精神和灵魂呢?一部艺术作品最重要的就在于它的精神价值。作品在展现艺术家的技能技巧的同时,更要具备使欣赏者内心产生同频共振的感染力。德国哲学家黑格尔在他的美学体系中表达了这样的观点:“艺术的价值就在于借助于外在物质形式显示出一种内在的生气、情感、灵魂、风格和精神,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艺术作品的意蕴。”许多艺术作品之所以能够跨越历史的沧桑流传至今,不单是因为它本身的技艺价值,更重要的在于创作者倾注其中的思想感情以及透射出来的气魄与格局。中国美学家宗白华说,艺术不仅要满足美的要求,而且要满足思想的需要。一件艺术作品缺了任何一部分,都将失去它的完整的艺术价值。英国18世纪学院派肖像画家雷诺兹曾说:“屋中有画,等于悬挂了一个思想。”
传世的经典作品往往呈现出对“江山如此多娇”的赞美,传递出对民族存亡的忧患,对人民罹难的控诉,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振奋人心,激励斗志……鼓舞着一代又一代英才继往开来,这才是“艺术”真正价值之所在。举凡艺术精品,必然闪烁着才华的灵性,充溢着生活的气息,启示着现象背后真实而深刻的意义,抒发着真挚的情感。作品的灵魂恰是艺术家精神和感情的外化,正如俄国文学家列夫·托尔斯泰所言:“艺术不是技艺,它是艺术家体验了的感情的传达。”关于艺术对一个人的重大意义,德国浪漫乐派作曲家门德尔松曾表示:“在真正的音乐中,充满了一千种心灵的感受,比言辞更好得多。”人们在欣赏艺术作品的同时,收获心灵的陶冶与精神境界的升华。这也正是以美育提升审美素养、陶冶情操、温润心灵、激发创造活力的理论基础。
艺术审美,与历史文化叙事经典一起,唤起人们尤其是青年一代对真善美的渴望、体认和追求。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大格局中,美育占有重要地位。
艺术内蕴着艺术家的情感和灵魂,联通着时代的脉搏和精神。一个时代的艺术,与一个时代的其他文化形式一起,守望着时代的精神,守望着真善美。
从学校教育层面看,要发挥艺术在铸魂育人方面的独特作用,加强以艺术教育为主的学校美育。《意见》要求将学校美育作为立德树人的重要载体,坚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陶冶高尚情操,塑造美好心灵,增强文化自信。
在上述方面,艺术作品因其特殊的呈现形式而发挥特有的教化作用。《意见》强调学校美育课程以艺术课程为主体,主要包括音乐、美术、书法、舞蹈、戏剧、戏曲、影视等课程,要构建大中小幼相衔接的美育课程体系,对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阶段的学校美育规定了不同的课程目标。
从大众文化层面看,艺术作品可以与历史文化叙事等经典一起,对大众尤其是青少年一代进行真善美教育。特别是在历史文化经典没有以喜闻乐见的形式唤起青少年一代的关注时,一些历史题材影视剧、历史文化主题综艺节目等,往往因为叙事话语更具亲和力、更贴近当下观众的审美口味,让历史文化以另一种方式焕发生命力,使蕴含其中的核心价值观、民族精神潜移默化地化入青少年心田,成为丰厚的人生营养。
大众文化特别是网络文化往往纷繁复杂,良莠不齐,艺术理论家、艺术教育工作者需要辨析大众文化的审美特性和社会需求,将其消遣娱乐性与心灵净化功用结合起来,在了解、尊重的基础上加以正确引导。
艺术教育要通过对艺术作品的鉴赏,联通产生作品的那个时代,把握到时代的悸动、时代的主流价值和精神,使人能够与时俱进、继往开来。
美与时代从来都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我们可以从艺术与科技的关系来理解这个问题。如同自然界其他事物一样,艺术与科学是既对立又统一的,两者以不同的方式追求真善美。科技的发展,往往促进艺术发展,使艺术具有更多样的表现形式和内容,甚至催生出新的艺术形式,如电影、科技音乐等。将艺术引入科技,会使科技获得令人赏心悦目的形式,增强科技的人文意蕴。
法国作家居斯塔夫·福楼拜曾这样表述艺术与科技之间的关系:“艺术越来越科技化,科技越来越艺术化。两者在山麓分手,有朝一日,将于山顶重逢。”无疑,当今时代是科技与艺术“重逢”且联系日益紧密的时代,以高科技增强艺术体验,是当今重要艺术主题。
G20峰会开幕式当天,一面中国扇于西湖之上打开,扇面与湖面产生的镜像融为一体,形成一个圆。这是一台大型水上情景表演交响音乐会中的一个画面,科技与艺术结合描绘出的意境美、体现出中国崇尚圆满、完美的传统精神,令世界“惊艳”。刹那间,来自世界各地的掌声经久不息。这件艺术作品,整合了科技与艺术、传统与现代、价值与审美等,带有很强的时代性。
在近些年举办的一些艺术展览中,越来越多的新媒体艺术开始亮相。这些以声、光、电等高科技手段“炫酷”的展览,改变了艺术形式,更新了人们的艺术审美体验。对于非艺术专业的大众而言,带有高科技的艺术形式,比绘画、雕塑等传统艺术形式显得更加“亲民”,同时对观赏者的专业要求也有所降低,艺术更加通俗化、大众化,更加老少皆宜。
当然,这些新生的艺术作品,到底艺术价值有多高,能否成为艺术经典,还有待时间检验。但是,这种高科技所带来的“新奇”吸引着艺术家们坚持不懈地去创新。
在这样的时代风潮催动下,艺术教育也在积极捕捉时代艺术的趋向,因时因势而变。比如,中央美术学院将科技艺术教育作为未来发展的重要战略之一,开始探索建立教育、艺术与科学、技术结合的教学内容与教研方法,将科学思维和技术革新引入艺术教育,以新思维激发新想象,以新技术催生新艺术成果,并以此推动社会创新。
非艺术类学校的美育,也应该不同程度地涉及科技艺术作品教育,让学生学会品评这种新的艺术形式,从中体验艺术之美和时代之进步,体验人类在不断的社会变迁中对创造美、欣赏美的不懈追求,对丰盈、崇高的精神世界的执着探求,对幸福而高尚生活的纯真向往。
美育追求“道”的层面的卓越,是在认知智慧上更高的擢拔,是品质塑造上更完美的融铸。以美培元、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从人文素质到心灵涵养的淬炼,有助于培养具有人格魅力和高强本领、以天下为己任的时代新人。
(作者单位系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未命名文章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