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企业主动成为产教融合引擎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21-05-27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职业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的每一个历史阶段,都从特定的侧面反映了我国职业教育的历史进步与取得的巨大成就。当前我国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总体水平,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创新发展战略对人才的实际需求还存在差距。制约人才培养质量提升之关键是产教融合浅表化和校企双主体育人浮泛化,产教融合校企共育人才的融合机制与运行机制还没有获得创新突破。如何解决这一“卡脖子”难题,成为深化职业教育改革的关键命题。

    集团企业主动作为,启动校企资源融合机制引擎。

    近20年里,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历史表明,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一直是职教领域致力突破的难点,具体表现为,校企资源无法有机融合,企业资源难以深度参与学校的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其背后的核心是,校企之间难以真正确立资源融合机制,不少校企合作是有限资源的“条款合作”;不少产教融合只是浅层参与,谈不上融合;许多合作因没有实际载体平台,无法有效调动校企资源配置与融合。显然,要真正实现校企资源融合,必须有能真正发挥作用、推动合作与融合的组织和机制保障。

    碧桂园集团董事局主席杨国强创办的广东碧桂园职业学院,建立由集团联席主席为理事长、集团分管人力资源副总裁和学院院长为执行理事长的碧桂园集团校企共同办学理事会,以集团或理事会的名义,制定下发产教融合人才培养实施办法等一系列包括从原则到细则的制度文件,建立了校企资源全面、深度的融合机制,有效破解了校企合作中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动力不足、校企双方资源难以深度融合的难题。

    集团企业明确细节制度,确立产教融合运行机制引擎。

    产教融合,是对认知与实践、知识与技能、能力与素质等职教元素融通合一的哲学提炼。围绕产教融合,职教领域从观念到策略、从模式到途径进行思考与探索,积累了深厚的教育理论与实践经验。中西方职业教育实践发展成果显示,只有校企深度融合的制度性细节细度落地,产教融合校企共育人才的运行机制才算真正确立。制度性细节成为产教融合成熟与否的重要标尺。

    著名的“日升昌”票号,是近代国内金融大企业集团,其职业管理特别是员工招聘培训,有一套规范的系统要求与培训内容及培训程序。美国以生产学习研发为核心的“产学研一体化”与“创业孵化器”职业教育模式,日本以企业为主导的“产学官”职教模式,德国近百年来成熟的“双元制”模式强调“在企跟岗与在校学习交替”的工学结合等,均是成熟、成功的产教融合职业教育实践。

    在借鉴中西方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特色经验基础上,碧桂园集团主动参与碧桂园职业学院人才培养,充分发挥企业办学体制优势,在校企合作机制与资源融合机制取得突破的基础上,建立了人才培养从进口到出口的全程产教全链细度对接机制,即专业设置、培养方案、课程开发、教材编写、教学师资、实训教学、实践培养、学生管理和毕业就业等,由校企双方资源特别是集团产业资源深度参与,实现校企共育人才。

    集团企业发挥主体作用,创新校企共育主导机制引擎。

    职业教育在国内应该建立双主体双主导机制,主管部门、职业院校要主导办学方向和培养目标,行业企业要逐渐主导培养内涵和过程。考察碧桂园职业学院的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可见,由于校企资源融合机制与校企共育运行机制的确立,集团企业在人才培养与培训中的主导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职业教育服务社会服务企业的宗旨以及碧桂园产业发展带动的人力资源需求,主导了学院专业建设建立了灵活动态的调整机制;其产业技术的不断创新发展,主导了学院人才培养培训课程开发与课程内容的改革发展;其产业资源特别是人力资源的参与,主导了学院产业导师队伍的建立;其产业发展的经济规律刚性,主导了学院确立人才培养环境认识的新视觉新观念;其产业实践教学环境的广泛运用,主导了学院人才培养“企业校园”与“项目工程动态教学校区”的构建等。碧桂园走出了一条职业教育企业主体主导的实践探索之路。

    (作者系广东碧桂园职业学院院长、二级教授)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