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里的少年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21-05-28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张悦然(中)回母校为学弟学妹签名留念

    确乎是很久远的事情了。

    1998年,我主持的以“扩大阅读写作量,培养创新意识,铸造健全人格”为内容的语文教改,在山东省实验中学拉开了帷幕。

    为了给学生提供一个发表的平台,配合语文教改, 1999年春天我们创办了校刊《空间》。草创之时,学生编辑和指导老师对杂志的排版印刷全然不懂,好在我们不乏激情与干劲。我和李满、刘敏、康永几位青年教师与学生一连几天在办公室,每天都忙到夜里十一二点。我们管学生编辑叫“小编辑”,当时的小编辑陈娜在一篇文章中曾这样回忆:“老师们和我们一起干到很晚,累了就背诗、吼歌……”歌声从长满爬山虎的教学楼中传出,回荡在空寂的校园里。那时高一高二不上晚自习,每到编辑《空间》的时候,和学生加班是常事。常常是我们几个老师自掏腰包请学生吃盒饭或包子;改善一下,就是学校对门还算像样子的“田园饺子”。“田园”早已不在,但在小编辑刘潇潇的文章中却留下了这样的记述:“记得创刊期间为了赶时间,刘晓菲与陈娜一边工作一边互相喂饺子吃的温馨;还记得为了精益求精,刚回到与学校相距甚远的家中的付洛霆,一个电话便无怨无悔地又回到了学校,一直忙到深夜。”有时家长不放心来接孩子,常常是夜里十一二点,家长、老师、学生共同研讨一个版面。放在今天是难以想象的。在《空间》发展的这些年中,又有刘庆华、李鸿杰、柴西芬、曹文辉、陈鑫等青年老师加入到指导教师的队伍中来,学生们则是老编招聘来小编,扶上马,送一程,老编毕业离开了,小编就成了老编。就这样一级一级地传下去。

    我印象最深的一个小编辑是我带的1998级(1)班的语文课代表刘晓菲。在《空间》拟办之初,她对电脑排版系统不熟悉,硬是凭着极高的悟性和韧劲一晚上学会了。连续几天她和几个志同道合的同学白天上课,晚上办刊,不到一周的时间她们就办出了颇具专业水准的校刊《空间》。随着不断的选稿、改稿,晓菲的写作水平也直线上升,有时《空间》没有卷首语,我会临时让她起草一篇,她便对着电脑噼里啪啦十来分钟“草”一篇,还甚合我意。她参与编辑的几期《空间》,卷首语几乎都是她“噼里啪啦”出来的。这时她的周记也结束了连载了近半个学期的科幻,开始写身边的故事了,眼睁睁地看着她突飞猛进,不能不感叹她对新事物的敏感。

    刚读完《挪威的森林》,你就会在第二天的作文中发现村上的影子;刚看了《萌芽》,你就会发现校刊《空间》她排的版面已是准《萌芽》版式了,而且会比《萌芽》更前卫。那种对美的敏感与追求,在晓菲的身上频频闪现。因此,她连续两届获“新概念”作文大奖,我毫不惊讶。晓菲曾对旧友戏称自己“被一个很有魅力的语文老师感染,从而由一个天才的理科脑袋堕落成一个文学爱好者”。不过晓菲还是学了理科,最终是在康奈尔大学获得了理科博士学位。

    由于《空间》内容广泛,政治、经济、军事、文学、历史、音乐、体育、电脑等方面都有所涉及;形式多样,小说、散文诗歌、时评、科幻无所不包,所以受到学生欢迎。1998级(1)班王伟在周记中写了一段他初恋的经历,我把它刊发在了《空间》的第一期,此文在学生中引起震动,还被收入《全国中学生优秀作文选》,著名作家苏童在点评中对小作者的才情大加赞赏。

    语文教改极大地激发了学生们的创作热情,那些年每到“新概念”作文大赛征稿时,实验中学就像在过节,许多学生摩拳擦掌,跃跃欲试。每到课间,我的办公室热闹极了,学生们纷纷拿着习作来给我看。

    在创作上最亮眼的当属1998级的张悦然,她的《陶之陨》在《空间》第六期刊登后,在校园引起强烈的反响,引得许多学生真的到陶吧去寻找主人公梵小高。第八期的《空间》就发表了一位学生记叙寻找梵小高经历的文章。后来《陶之陨》获全国“新概念”作文大赛一等奖。悦然在《空间》发表的每一篇小说,都成了实验学子争相阅读的热点文章。

    我们还一改过去文学社的固定模式,各种与语文有关的社团的门都是敞开的,组织是松散自由灵活的,每一位同学都可以随时参加,你的语文水平不一定有多高,只要有兴趣就可以来。无论是文学讲座还是各种文学研讨会包括与著名作家的座谈(张炜、李贯通、左建明、林清玄、张艺谋等曾来我校演讲)都张贴海报,不限制人员,能容纳五百多人的科学报告厅时常爆满,过道上学生席地而坐是常事,每次活动之后,学生还会在网上评说。在大语文教学理念的指导下,学生的素质得到了整体提高。

    那些年《空间》有近三分之一的稿件被全国各级各类期刊转载,已成为在全国具有较大影响的中学校刊。那时每当新一期《空间》印出来,学生们争先恐后地阅读,济南市的一些初高中学校还会来购买,山大、山师大文学社的大学生们拿着他们的社刊和我们交流。记得时任全国中语会会长的苏立康教授看过几期《空间》后,惊异于学生的写作水平和视野,特地嘱咐我寄几本给章熊先生。苏教授也在专著《中学语文教学》中谈到了实验中学学生的写作,还引用了几篇学生的文章。

    教改取得了一定的成效,2001年《中国教育报》也报道了山东省实验中学以读促写的教改实验。2007年“中华名校佳作”山东省实验中学卷《空间——作文之旅》出版,按照丛书的体例应是主编写序,但我觉得悦然是写序的最佳人选,因为她是山东省实验中学的骄傲,是《空间》的杰出代表。悦然也欣然应允,以《深埋土下的根系》为题作序。她在随序发来的信中写道:“在写这篇稿子的过程中,想了很多从前的事,感慨万千。《空间》就像您的孩子。不仅《空间》,我们都是您的孩子。我们都在默默地看着,看和我们同龄的《空间》走得更远。”

    许多年过去了,览读旧日文稿,依然感慨系之。

    我也在看着《空间》曾经陪伴过的那些少年走得更远!

    (作者系北京市第八十中学特级教师)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上一篇:文学理想是奔赴黎明之约     下一篇:热爱与星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