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传承视野下唢呐教育的创新探索
当前,文化作为民族的血脉、人民的精神家园而日益受到重视,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要加大文化投入力度,充分发挥文化在引领风尚、服务社会、教育人民、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的作用。因而,高等艺术院校要更加重视艺术教育,将更多精力用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传播上。而音乐是广义文化概念上的一种物态文化,将包括唢呐教育在内的传统音乐教育摆在学校发展的突出位置,是高等院校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艺术教育发展的重要举措。
唢呐是中国传统民族乐器的一种,它的历史比较久远,常能在我国的民族乐队演奏中看到它的身影,它能够用于独奏、合奏、重奏、歌舞和戏曲的伴奏当中。另外,因为唢呐常与锣鼓结合使用,能营造出或喜庆或悲伤的气氛,因而农村多将唢呐用于节日、赶集、婚丧嫁娶等场合中。但由于西方乐器的涌入,唢呐吹奏技艺的传承力度有待提升,唢呐、锣鼓等传统乐器容易被忽略。新中国成立以来,高等艺术院校这一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场所,已经逐渐将唢呐纳入音乐学院主科教学体系之中,成为艺术教育中的一颗“新星”。但在高等艺术院校的实际教育过程中,依然存在着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
针对这一现象,中央民族大学音乐学院唢呐专业秉承着“美美与共,知行合一”的校训,紧紧把握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积极进行反思,在以往唢呐教育发展的基础上,积极探究更多、更有效的发展路径,以改变过去唢呐教育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使得唢呐这一民族艺术得到更好的传承。
积极开发教学资源
构建课程体系
教学资源简单地说,就是指要达到某一教学教育目的,在课程的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价等过程中,充分运用和调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如教学资源和教学素材、人力、物力、现有环境、精神文化等要素。
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孕育了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而不同地域的唢呐文化是高等艺术院校教育教学中重要的课程资源。因而积极开发教育资源,将不同地域独具特色的唢呐文化和唢呐技艺纳入到高等院校的教育教学活动当中,构建比以往更全面、更丰富的课程体系,改变过去教学资源单一和课程体系不完备的状况,实现唢呐教育教学的创新和发展,进而达到实现传承传统民族文化、推动民族唢呐教育不断进步的目标。
中央民族大学音乐学院唢呐专业积极开发教学资源,充分掌握各个地域的唢呐文化的特点,对唢呐的主要集盛地如河南、河北、山东、山西、东北等地的农村的唢呐文化和唢呐技艺进行调研、整理,同时对全国各个少数民族地区如延边、新疆等地的唢呐乐曲进行收集及整理,并将这些独具特色的地域唢呐文化和技艺纳入到唢呐专业学生的课堂教学中。到目前为止,唢呐专业已经收集、整理了满族、朝鲜族、壮族、维吾尔族、京族、侗族、苗族等多个少数民族共30多首唢呐独奏曲,在学院的支持下,已将其编著为教材正式出版发行。教育资源的开发,构建了比以往更加完备、丰富的课程体系,实现了唢呐教育的创新,更有利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加强现实联系
实现各方融合
唢呐作为我国艺术宝库中的瑰宝,本身就来源于民歌、地方戏曲、戏曲曲牌、民间小调等,且在婚丧嫁娶等多种场合得到了运用,具有非常强的艺术价值和实用价值。唢呐艺术自公元3世纪产生,发展到今天,已经从一种普通的乐器发展成我国民族管弦乐中的重要一员,即使传承方式发生了相应的变更,不再是师徒之间口耳相传、代代相接的传承,互联网技术、多媒体技术的运用使唢呐艺术得到了更好的传承,它的实用价值和艺术性不会因为传承方式的改变而发生变化,依然承担着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丰富社会主义文化的责任。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加强唢呐教育与现实之间的联系,实现与各方社会各个学科的结合就成为了必要。
中央民族大学音乐学院唢呐学科为更好地传承传统音乐文化,丰富社会重要文化的内涵,积极探究创新唢呐教育的方法,将唢呐教育与社会现实联系起来,采取让唢呐专业学生进社区、进校园等方式,积极开展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加全国性、世界性的比赛,让古老的民间文化走出校园、走出国门,赢得更多的关注,组织学生参加央视音乐频道的录制,让相关专业的学生得到更多的锻炼,视野也更加开阔,从而更好地学习专业知识,促进音乐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创新教学方式
优化教学方法
唢呐作为一种民族器乐,它的传承、教学方式在不同时期有一定程度的变更,如在唢呐艺术发展的第一阶段,即转变唢呐的传承方法阶段,这个时期即使不再是传统的口耳相传的方式,但对唢呐的记录过程并不系统,曲谱只是简单记录旋律的结构,具体指法并没有记录,因此这一阶段就存在同一曲目经由不同人员演奏时,会有较大差异的问题。唢呐艺术发展的第二阶段,则是在以传统名师为师的第二代唢呐艺术家学成归来以后才逐渐形成的,因为他们能将传统的唢呐技艺的思想和正规的音乐素养结合起来,将现代音乐的要素融入传统唢呐创作风格中,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唢呐技艺的与时俱进、蓬勃发展。改革开放以后,唢呐艺术的发展也进入到了第三阶段,这一时期,青年唢呐艺术家不断崛起,且不断将一些新的元素纳入到唢呐音乐创作当中,为唢呐这一民族器乐的传承贡献了新的力量。现如今,多媒体技术、大数据分析等技术在教育教学领域得到了较为广泛的运用,学校的教学环境和教学方式也在发生着改变,新型学习和教学空间不断涌现,为师生开展教与学的活动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中央民族大学紧跟时代发展潮流,改变过去的教学方式,充分运用“互联网+教育”的模式,推动教育面向信息化方向发展,学生在上唢呐相关专业课程前先通过微视频、导学案等方式进行自主学习,课堂上再由专业教师组织学习任务单,进行唢呐案例教学等,使学生的唢呐专业知识内化,课程结束后,再通过反思和评价的方式,评估教育教学的实际效果,这样一来,就极大地改变了过去单一的教学模式,更加关注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更加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有效实现了教学方法的优化与创新,为促进唢呐教育的发展和传承作出贡献。
(胡美玲)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未命名文章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