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思政课为培养“现代鲁班”强基铸魂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21-06-02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校外思政课活动 刘晓红书记主持召开思政课教师座谈会 吴昆院长给学生上形势与政策课 李嘉鸿老师在建设工地现场 思政课教师与“全国优秀教师”“广西高等学校教学名师”李向民老师共同打造移动式思政课堂 建筑传情,党史润心 学校获奖思政微电影(视频截图)

    “既要有技术,更要有精神!”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一名学生在听了本校一节主题为“德技交融:科学高尚的人生追求”的思政课后深有感触地说。这种精神,既包括追求卓越、精益求精的学习精神,又包括乐于奉献、爱岗敬业的职业精神,更包括爱党爱国、回报社会的高尚精神。单单掌握技术还不够,必须有这些精神作为支撑,这样才能成为适应时代发展的新型技术技能人才。

    近年来,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学校”)高度重视思政课建设,理直气壮地开好高校思政课,形成了“育人+育才”双向融合“三全育人”大思政工作机制,致力于用思政课为培养建筑行业的“现代鲁班”和“大国工匠”强基铸魂。

    授课方式灵活,构建“有滋有味”的思政课堂

    “很难想象,一个星期前,项目现场还是荒草一片,一个星期后,项目已基本完工,马上就可以投入使用了。”学校建筑类专业教师李嘉鸿曾参与2020年初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广西版“小汤山医院”扩建工程建设项目,他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学生上了一节贴近建筑行业实际的“疫情思政课”。

    “在这异常特殊的时期,大家都能呼必应、能召必至,这种精神令人十分感动。”听了李老师的“疫情思政课”后,学校的一名学生说,“没想到为国家出力、为社会服务这么贴近自己所学的专业,以后一定要学好专业技术,时刻准备着为国家所用,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在日常授课中,学校致力于推出“别开生面”的思政课堂。授课前,思政课教师注重调研高职学生的兴趣点和专业需求,教学内容充分体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知行合一、术道结合”,做到“润物细无声”,尤其是充分结合建筑类专业课程本身特色和实例,提炼民族自信、爱国情怀、社会责任、法治意识、职业道德、工匠精神等思想政治教育要素,转化成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具体、生动的有效载体,从而让思政课上出了“专业味”,调动了建设类高职院校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作为建设类高职院校,学校具有一定数量的校内外建筑专业实训基地,为思政课与建筑专业融合实践提供了条件。近年来,学校将思政课内容与专业课实训要求的职业素养结合起来,建立“思政实践+专业实训”的移动式思政课堂,增强基地建设的多重育人效应,实现专业课“强技”与思政课“修德”双融合。例如,学生在校内文化艺术实践基地学习过程中,思政课教师会结合建筑艺术的传承和保护作为切入点开展思政课实践教学;土木施工类专业的实操实训,涉及岗位责任、安全施工、文明施工等专业素养,这正契合思政课职业道德、人文关怀的内容,在实训过程中,专业教师与思政教师联合将人文素养模块凝练出来,形成独特的思政课实践报告、实践调查,不断深化思政育人的内涵。

    在移动式思政课堂建设中,学校结合思政课教学要点,有针对性地制定符合思政课与专业实训融合育人的实践方案,培养学生专业实训、企业实习、职业发展所需的劳动精神、职业素养、团队意识、责任意识等,尤其是注重发挥校企合作导师的引导作用,借助企业导师深厚的行业学识、丰富的社会经验,为学生讲授行业发展动态,指导学生制定职业生涯规划,为学生课堂学习、专业实训等提供专业指导,让学生有更多机会接触企业专家,了解行业动态及相关技术的实际运用,实现思政教学与专业教学融通共生。

    例如,学校与广西新闻网携手打造品牌访谈栏目——《鲁班讲坛》,由学校思政课教师、专业教师及学生代表参与访谈录制,思政课教师指导学生与校友嘉宾进行深入的交流与互动,探索特色思政课堂与建筑文化有益融合方式。通过优秀校友的榜样教育,将建设行业文化渗透到思政教学中,让学生充分了解、感悟自己将要从事行业的文化特点,增强行业文化认同感,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质,提高学生的市场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目前,学校成功构建了“思政课教师—专业课教师—企业导师”三级导师协同育人机制,形成了“思政实践+建筑专业实训”融合移动式思政课堂,为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交汇育人创新实践提供了可行经验。

    2020年6月底,学校的“党建与思政教育基地”建成投入使用,该基地梳理了“十三五”以来,全国住房和城乡建设行业在党的领导下取得的诸多历史性成就。借助这一基地,学校将探索推进“基地育人”思政教学模式,分批次、有针对性地组织学生到基地中接受教育,进一步培养学生“传承规矩、创新创造、专注专研、精益求精”的新鲁班精神。

    “一把手”抓思政,持续完善课程保障体系

    作为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建设单位、广西仅有的公办建设类高职院校,学校近年来通过深入挖掘思政课中蕴含的建设类专业人才培养元素,将思政工作体系贯穿建设类专业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全过程,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中,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培养更多优秀技能人才。

    “高职院校思政课,只能持续加强,绝不能弱化。”学校党委书记刘晓红指出,学校必须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紧密结合建筑类高职院校特点,坚定不移地把思政课越办越好,大力推进思政课教学各项改革发展,形成更高水平的建设类高职人才培养体系,以此促进学校办学水平迈上更高台阶。

    学校将思政课建设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形成了学校党委书记、院长和班子成员带头抓思政课、上思政课的工作机制。学校党委认真落实思政课建设主体责任,把思政课建设作为党建和意识形态工作的标志性工程,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成立了以学校党委书记任组长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领导小组,多次召开党委会、校长办公会和现场调研会,专题听取思政课建设情况汇报,统筹推动促进思政课建设的改革创新。

    作为思政课建设的第一责任人,学校党委书记刘晓红亲自抓好思政课建设的各项工作。每学期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专职教师座谈会,多渠道加强对思政课建设情况的深入了解;通过内转外引的方式按照1∶350的师生比配齐配强专职思政课教师,落实了思政课专职教师的岗位津贴;整合校内外各项资源,精心建好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将建筑类技术技能人才所必备的职业道德、职业素养渗透到思政课教学中,促进形成“育人+育才”双向融合的“三全育人”大思政工作格局。

    “将思政课建设纳入学校工作总体布局,为学校开好思政课提供根本保证。”学校党委副书记、院长吴昆认为,必须将优化顶层设计、加强制度建设贯穿到思政课建设的各方面、各过程、各环节,形成齐抓共管、协同配合的工作机制,推动学校思政课建设走向纵深、取得实效。

    课堂有序延伸,让思政课“活起来、动起来”

    “古代建筑与现代建筑有很多相似之处,既讲究住得舒适,又体现人文关怀。”近日,学校思政课教师组织本校青年马克思主义协会学生走进南宁市江南区江西镇同江村三江坡古建筑群,一边开展教学实践活动,一边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宣讲。学生们走进传统古村落三江坡,近距离感受乡村生活的静谧祥和及古建筑的悠久历史,感悟着巧妙多姿的古建筑文化。

    “从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撞开了古老中国沉重的大门,到俄国革命的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从南湖的红船到北伐的硝烟,从南昌起义的枪声到渡江作战的凯旋,从天安门前升起的五星红旗到万众瞩目的‘神七’飞天,从改革开放到‘一带一路’……”在三江坡党建会议室,宣讲员用丰富的史实、生动的故事讲述着中国共产党筚路蓝缕奠基立业的一百年奋斗历程,学生们听得聚精会神。活动结束后,学生纷纷表示,作为建设类高职院校的学生,理应在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伟大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坚定文化自信,不断增强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为建设更加美好的家园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近年来,学校持续丰富思政课教学实践模式,策划举办了校内外实践教学活动,彰显了思政课“双向融合”的多样性,让思政课“活起来、动起来”。为了加深学生对建筑、历史、人文的直观感受,深刻领会建筑背后的文化和历史内涵,学校把思政课堂搬到古建筑群落及红色教育基地,连续举办了三届“校外思政课”活动。2021年以来,学校的思政课教师联合各系专业教师,精心选取邓颖超纪念馆、广西团史馆、广西民族博物馆、新会书院、广西电信博物馆、昆仑关战役博物馆、韦拔群纪念馆、李明瑞烈士纪念馆、广西学生军抗日烈士纪念碑等红色革命纪念场馆,设计出一条“初心之旅·红色课堂”思政教学实践路线,带领学生利用周末、课余时间实地“打卡”学习。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