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中选优 探索研究生联合培养新模式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21-06-04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浙江理工大学吴震宇教授(右一)摸排适合开展研究生联合培养的企事业单位 毛光烈为入驻联合培养的研究生上第一课 抗击新冠疫情期间师生走访联培企业

    “今年的新昌联合培养基地将迎来第三批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入驻,早在今年一季度我们就完成了适合联培的优质企业遴选。”浙江理工大学新昌联合培养基地的吴震宇教授说,“优质企业的摸排遴选需要综合评估企业的技术攻关、产品研发、升级改造的迫切需求,并结合浙理工师资团队的研究方向,最后进行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课题拟定。”截至目前,联合培养基地累计服务区域内规上企业140余家,累计攻克企业技术难题500余项,其中卡脖子问题20余项。新昌联合培养模式突破了“一对一”和“点对点”的模式,聚集协同多学科研究团队、应用技术研发团队、行业产业技术中心、企业高级工程师专家团队以及专业学位研究生等多方研发主体,从而形成多方、多层、多元的高新技术产业创新新局面。

    “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近年来,新昌在加快产业转型过程中,遇到了人才瓶颈,缺乏与产业配套的高层次人才,而随着浙理工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的深入开展,将为新昌县域高新技术产业注入新的活力。引入先进的联合培养模式,构建开放的互惠互利研发运行机制,让企业、行业提出需求;联培基地组织专家回访,再次了解技术需求;将需求汇总,组织多学科的研发团队讨论联培可行性;研发团队深入企业,深入了解企业需求;最后组织开展浙理工高校研究院所、新昌科技主管部门、企业代表等多方参与的联谊活动。由此,促成新一届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联合培养项目。

    提升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联培质量也有不少困难和挑战。一是如何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双重指标下培养具有较高研究素质的应用型专门人才。二是如何协同企业工程应用性和科学研究前沿性,获得“1+1>2”的联培成效。三是如何在培养过程中融合并发挥多方主体优势,真正做到“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在2020年的联培研究生入驻仪式上,浙江省智能制造专家委员主任毛光烈结合自身的学习成长、工作积淀,通过一个个具体案例,生动讲述了研究型的学习和研究型的工作对个人成长的重要性。毛光烈语重心长地说:“要把研究型的工作和研究型的学习相结合,在未来的学习中,大家要有情怀、有追求,要养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要始终确立‘学为用’理念,要善于学习、学思结合、注重积累,要举一反三、融会贯通,不断提升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基础科学研究和工程应用研究两个轮子同时同向运转才能推动社会向前发展,产业或企业需求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尤其是掣肘一个产业发展的共性关键技术研发,更需要多学科交叉融合。科技创新成果从实验室研究到工程应用,从形成产品到占有市场,环节多且复杂,需要不同层次和不同类型的科学研究与创造发明人员共同参与,而“研究”是贯穿于整个过程的核心要素。

    把课堂搬进企业,是新昌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的重要特色之一。从事工程技术问题研究,调动学生积极性,锻炼人际交流、技能实践能力。浙江理工大学与新昌县政府部门及企业共同发力,不断加强新昌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的师资力量建设、科研资源投入,结合新昌产业高水平培养学生,共同打造全国示范性专业学位培养基地样本。

    强化产学结合和“双师”指导,将专业实践能力作为主要目标和学位审定的重要考虑,并贯穿招生录取、课堂教学、实习实践、学位论文等全环节。过往的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过程中,产业、企业及相关科研院所参与程度较浅,联合培养模式比较单一,主体作用没有充分发挥。研究生参与产业实践的机会、参与度和掌握度等都受到较大局限。新昌联合培养模式将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直接前置到企业和基层,同时依托联合培养基地,构建持续稳定的产学研生态环境,以专业学位研究生和导师团队为重要技术攻关力量,提升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新的体制机制对企业发展、人才队伍培养和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新昌企业是产学研结合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模式的实践者、参与者、贡献者。接下来要打好研究生教育攻坚战,努力创造有中国特色的研究生培养制度,实现研究生全面发展。在智能科技、信息技术自主创新等关键领域,基础软件、应用软件、集成电路等细分领域,紧密围绕区域行业产业需求,攻坚克难,锐意创新,继续深入实践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联合培养新模式。

    (胡旭东 应志平 武传宇 向忠)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