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一种清澈的绿色教育
河源,地处广东省东北部,是岭南文化的发源地之一,也是东江流域较大的客家人聚集地,素有“客家古邑,万绿河源”之称。位于河源境内的万绿湖是华南较大的人工湖,为粤港澳地区提供源源不断的优质饮用水,被誉为粤港澳大湾区的“后花园”。
从快节奏的广州、深圳等地来到慢节奏的河源,让人顿感这里的宁静与秀丽,而河源教育亦如这座小城一样有着自己的个性与坚持。2005年,为满足河源学子对家门口优质教育日益增长的需求,广东省河源中学实验学校(以下简称“河实”)应运而生,作为河源市教育部门直属的民办学校,河实自诞生起就被寄予了厚望。然而,在一个社会经济与教育改革极速变化的时代,学校该选择怎样的发展道路?
“学校如何把握发展的‘快’与‘慢’,如何在理想与现实之间找到平衡点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河实校长张定红说,“作为一所民办学校,我们依托优质资源快速发展,补齐短板,迅速站稳于河源教育阵营前列。我们坚守教育的本质——人的发展,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幸福成长。”
基于理性的思考,河实确立了“以人为本,和谐共进,自强不息,追求卓越”的办学理念,以学生和教师发展为根本,努力实现全校师生与家长、社会的和谐共进。校长张定红说:“我们希望办一种清澈的绿色教育,让教育像万绿湖一样滋养师生的生命成长。”在全校师生的共同愿景中,河实人坚守教育初心,尊重教育规律,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陪伴与守望,培养有品格的河实人
在河源中学实验学校的校园里,常常能听到学生清脆响亮的读书声。经典诵读作为传承中华美德的重要部分,从学校办学第二年就开始推行,至今已经坚持了15年,成为学校的一项优良传统。
回忆起开展经典诵读的缘由,张定红校长说:“办学初期,我们在教育教学中发现一些问题,一些学生对父母不尊重,对身边的人不懂感恩。针对这些问题,学校组织教师编写了《儒家经典伴我行》等校本教材,在七年级每周开设一节经典诵读课,让学生从小接受中华美德教育,懂得‘仁义礼智信’。在这门课的影响下,学生变化很大,对待父母、老师、同学有礼貌了,学风和校风也日益向好。”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德育是为教学保驾护航的。学校首先要把思想道德工作做好,这样学生才能真正静下心来学习。”学校德育副校长温永妃介绍,在“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引领下,河实自办学以来坚持德育为先,践行“传承中华美德,塑造健康人格”的德育理念,努力培养有品格的河实人。
传承中华美德,“感恩、孝顺、阳光”是关键词。学校在常规德育活动外通过开展“十大生活之星、十大孝顺孩子、十大阳光少年”等评选活动,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和爱国爱校教育,让学生深刻感知中华美德的时代内涵。七年级的学生刚进入寄宿制学校,“十大生活之星”评选帮助他们提升行为习惯、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八年级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不少学生比较叛逆,“十大孝顺孩子”评选和隆重的感恩晚会,以榜样的力量引导他们孝顺与感恩;九年级毕业班面临中考压力,“十大阳光少年”评选倡导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学习,以阳光的心态面对人生的挑战。
塑造健康人格,心理健康教育是重头戏。“生活中遇到挫折怎么办?如何与父母更好地沟通?”等一系列困扰学生的问题都可以从河实的心理健康教育课上找到答案。自2005年办学以来,学校就在七、八年级设置了每周一节心理健康教育课,并编写了《中学生心理与健康》校本教材,开启了河源市将心理健康课纳入常规课程的先河。目前,学校共有6名专职心理健康教师,均为国家级别心理咨询师,拥有心理健康教育A级证书,而全校拥有心理健康教育C级及以上证书的教师占比超80%。
在河实,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有常规课程,还有个别辅导和团体辅导活动。在个别辅导方面,学校开设了“快乐聊天室”,周一至周四下午向全校师生开放。而团体辅导则根据不同年级的需要形成了系列活动,如七年级上学期的“新生快乐成长体验营”活动、八年级下学期的大型亲子亲情“心连心”活动、九年级下学期的考前心理辅导讲座及毕业季系列活动等。每一次活动都是繁忙学习之余的一次心灵的净化,深受学生和家长的欢迎。
好教师是学生的同行者、陪伴者,而不是凌驾于关系上的治愈者。河实留守儿童较多,教师们特别关注这些特殊学生的心理成长,用陪伴给予他们温暖和鼓励。课余时,与他们谈谈学习、谈谈人生;晚寝前,进宿舍交流思想,慰藉他们孤独的心灵。河实每名学生都有一本“我的成长历程”,里面记录着学习生活中的收获与反思,这也是他们吐露心声的小天地。班主任定期批阅,从字里行间了解每名学生的心理状况,及时陪伴和引导,从细微处帮助学生学会做人。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随着时代的变迁,学校面对的家长群体也有了很大变化,不少家长是高级知识分子,对教育的要求很高。为此,河实在家校合作方面不断创新方式方法,提高合作实效,如组建三级家长委员会、家长志愿服务队,组织开展开放周(日)、系列亲子活动等。2018年以来,学校开启了线上心理微课及线下家长沙龙,特别是家长沙龙场场爆满,深受广大家长好评。在家委会的协同下,学校还多次邀请省内外专家为家长、师生开设讲座。
德育没有成功的捷径,唯有以耐心、爱心、责任心面对每一个不同的个体,悉心耕耘,静待花开。多年来,河实人静心守望德育的麦田,终于迎来了金色的收获。河实的学子很阳光,懂礼貌。这是许多人对河实学子的第一印象,从这里走出了一大批“有品格的河实人”,学校也先后获得全国文明校园、全国优秀家长学校等荣誉称号,德育经验从河实走向全省乃至全国。
包容与开放,构建大融合的教师团队
来自黑龙江哈尔滨的付老师至今还清楚地记得,自己第一次来到河实的情景。2006年,刚刚大学毕业的他在老乡介绍下来到河实应聘,当他风尘仆仆地赶到河实已是晚上了,和蔼可亲的张校长热情地接待了他,为他安排好住宿,并介绍了面试的相关事宜。面试成功后,父母来到学校探望他,又是张校长亲自接待。校长的两次接待让付老师感受到学校对人才的重视,他就这样安心留了下来,一干就是15年。“或许是一毕业就选择了这里,河实对我来说就像自己的家一样。”付老师感慨地说。
在河实,像付老师一样的外地教师约占60%。学校创办之初,一大批来自全国各地的大学毕业生聚集到这里干事创业,奠定了河实教师队伍的根基。随着学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优秀人才慕名而来,为教师队伍补充新鲜血液,也向学校管理提出了新的课题。如何让这么多外地教师更有归属感和成就感?客家文化如何与多元文化更好地融合?学校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以包容开放的文化,为教师发展搭建了三大平台。
一是专业成长的平台。面对一大批稚嫩的年轻人,如何让这些大学毕业生成长为优秀教师是学校必须解答好的问题。学校要求教师制定个人成长规划,形成3年、5年、8年成长目标。为了让新教师快速站稳讲台,学校从岗前培训、“青蓝工程”、新教师过关课、示范课等一步步引领教师提升专业素养;同时重视师德师风建设,要求新教师争做“四有”好老师,不单单要学会教书,更要学会育人。
学校扎实开展校本培训,常态化开展集体备课、课堂诊断、学科备课组沙龙、名师工作室活动等教研培训工作。学校独创的集体备课制度将大备课组分成若干“教师学习小组”,每组承担一个备课模块,让教师人人参与,主动成长,从而实现教师专长更大化,备课效能更大化。
二是成就事业的平台。河实虽为民办学校,但始终要求全体教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并努力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在河实,优秀教师的光芒是掩盖不住的。学校提出让年轻教师“有为必有位”,教师的才华有多大,学校的舞台就有多大;学校通过完善的培养机制、评价机制,激励教师从普通教师到优秀教师、名教师、突出贡献教师、功勋教师不断成长;随着学校的发展,河实教师的社会地位也不断提升,因为业务能力精湛,在当地很受欢迎。
三是享受生活的平台。在“以教师为本”的理念下,河实努力提升教职工待遇,让他们享受优良的工作环境,让他们生活富足;关心教职工生活,为教职工组织丰富多彩的业余活动;创造公平公正、民主平等的校园环境,一切按制度办事,倾听教师的声音,让教师成为学校的主人。在河实,领导班子从来都不是高高在上,凡事都是与大家商量着做,正因如此,教师们也很关注学校的发展,常常为学校发展献计献策。
“河实是一个温暖的大家庭,是我们离不开的精神家园。”这是无数河实教师共同的心声。在这里,同事之间互相团结、互相帮助,形成了和谐共进的教风校风;在这里,各种文化兼容并包,形成了海纳百川的融合文化。
在河实,老教师们的敬业精神和做事风格深深地影响着年轻人,成为一种精神的传承。数学组40多岁的黄孝荣老师、徐涛老师坚持每天刷数学题,每天将题目发到学科群,引发大家的思考和讨论。他们说,这既是为了保持思维的灵敏度,也是对数学的一种信仰。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未命名文章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