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优”学养强学术 “两翼”助飞育英才
在四川省成都市新都区,有一所名扬巴蜀的中学,这所学校是首批国家级别的示范性普通高中、四川省首批一级示范高中、省文明校园、省阳光体育示范学校、科研创新教育联盟首批成员学校、成都市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基地。它就是新都一中。
新都一中的成立与抗日名将王铭章紧密相关。1941年,为纪念在台儿庄战役中牺牲的抗日名将王铭章,在他的家乡四川省新都县成立了私立铭章中学,也就是现在的新都一中。1981年,学校被确认为四川省首批重点中学。
近年来,学校积极推进课程改革,形成以“三优”学养课程为主、校本课程和丰富多彩的选修课为辅、拔尖创新课程为特色的多元课程体系。“三优”学养课程包括德育课程、研修课程、学术课程,在此基础上,学校把德育铸魂、学科强基、学术特色、文化立根等巧妙融为一体。
学校贯彻“盛德兴校,学育兼施”的办学思想,秉持“人皆可以为尧舜”的育人理念,遵循“现代化、国际化、学术性示范高中”的办学定位,构建了“文道铸学术创新人才之魂,科学赋学术性创新人才之能”的育人“两翼”,将立德树人与自身发展相融合,致力于培养有温度、有能力、有品位、有情怀的“四有”英才,形成了鲜明的教育特色。
开发“三优”学养课程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新都一中“三优”学养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重点落实在教学实践中,学校打造“三优课堂”模式,实行课堂“三优化”策略,强化教学“六环节”,全面提升学生的学术素养和创新能力。“三优化”指优化学习方式、优化学习评价、优化学习资源。教学“六环节”包括释、培、导、给、评、延等,其中“释”“培”属于准备阶段,“导”“给”属于实施阶段,“评”“延”属于拓展阶段。历经多年实践,“三优课堂”模式早已成为新都一中的常态。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面对“钱学森之问”,新都一中校长刘旭东认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构全球创新版图,新时代的发展急需创新人才,这就要求在基础教育阶段全面加强对学生学术创新能力的培养。
事实上,新都一中对学术性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视和探索由来已久。整体来看,改革探索的过程经历了3个阶段。
1992年,学校获批四川省科研资助课题“‘三优’教育研究”,“三优”教育开始起航;2009年,学校完成成都市规划课题“学校‘四位一体’基层组织建设研究与实践”,“三优”教育逐步成形;到2012年,完成成都市规划课题“普通高中基于学习力提升的‘三优’课堂教学研究与实践”,新都一中基于学习力提升的“三优”课堂建设成形。
2014年,新都一中的“三优”课堂及“三优化”“六环节”运行良好,并完成了四川省规划课题“普通高中基于学生有效参与的‘三优’课堂教学研究与实践”。在此基础上,学校2015年启动学术性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实践项目,2016年成功申报国家社科基金教育类一般课题“普通高中学术性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实验研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顺利推进。
2018年新都一中成为“成都市普通高中学生早期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基地学校”,2019年被成都电子科技大学授予“高水平学术联合培养基地校”,2021年被南方科技大学授予“创新人才联合培养基地”,具有特色的普通高中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模式正式形成。
学校积极推进课程改革,为具有学术性创新人才特质的学生开发了“三优”学养课程体系,以学术性课程为主体,再配套人文素养课程和研修课程作为助推,三者有机结合,保障学术培养的高质量。
实践过程中,新都一中充分认识到高中阶段培养学生的学术素养应在学习动机、学习方式、学习方法、学习思维品质上下功夫,激发学生的学术潜能,提升学术素养,培养学术能力、学术情怀,为其成长为创新人才、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创造早期成长空间,奠定学生终身学习与研究的学术素养基础。
历经多年探索,学校建构了普通中学学术性创新人才“三四五”培养模式。“三”代表“三根支柱”,是指学校建构的融合德育的学术课程训育、突出学术研究的多样性课堂培育、满足学术性教学的人才培养通道。“四”代表“四项制度”,学术性培养需要以学术的要求系统科学组织,为此,学校建构了基于学术性创新人才培养的组织制度、选拔制度、培养制度、评价制度等。“五”代表“五个策略”,指从文化引领、梯度递进、实践参与、学科侧重、多维助力等5条路径提升创新人才学术素养。
学术立校锻造名师
科创教育孕育英才
学术性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离不开优秀教师。多年来,新都一中构建教师梯队联动机制,积极引进名优教师,着力培养骨干教师,目前在职专业教师368人、其中正高级教师5人、高级教师151人、省特级教师8人,形成了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
一年站稳,3年成熟,6年显特色,9年成骨干,12年成名师……这是新都一中制定的教师成长总体规划。为此,学校鼓励青年教师参与各级各类赛课活动,以赛促学,以赛促教,倡导“学习、提升、突破、创新”的理念,引导教师不断夯实教学基本功,提升教学水平。5年来,学校在师资培养上成果丰硕,1人获得国家级别荣誉表彰,11人获得省级表彰,97人获得市级表彰,365人次获得区级表彰。
学校高度重视科研创新教育,2015年开拓性地创办了铭章班;2017年成立铭章学院和科研创新课程工作室,组建了由校内外多位优秀教师组成的科研创新课程导师团队,对学生进行“导师制”辅导;充分利用高校和科研院所的高端人才资源,为铭章学院开设了30余门独具特色的科研创新课程。
学校聘请国内众多著名学者组建专家团队引领科研发展,设立5个博士工作站,进一步完善教科室功能、设立教科专项资金,确保教研走向制度化、科研走向常态化。作为成都市教育科研先进单位,学校大批课题获批立项,其中国家级别课题4项、省级课题5项、市级课题6项、区级课题13项。
正是在不断的改革研究中,新都一中的教师学术研究力度不断加大,建构了三维、九度、十八基本要点的普通高中学生学术素养关键指标。三维分别是学术知识、学术能力和学术精神;九度指学术意识、学术规范、学术精神、学术思维、学术探究、知识管理、学科兴趣、学术伦理、学术自信;十八基本要点包括问题意识、批判意识、学术求真、创新性思维、学术态度、国家认同、社会责任等。
在教师们教学改革的推动下,学生广泛参与自主学习。参与创新性学习的学生,全部由以前单一的接受式学习,转变为探究式、合作式学习;学习目标由单纯的知识技能掌握,发展为探究、发现与创新;由写作业发展为写论文、写实验报告、写专利书,有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创新热情。
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德育不容忽视。新都一中坚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秉持“五育”并举、“三全育人”理念,以培养新时代“四有”英才为目标,通过打通六大育人途径,践行立德成才的教育初心。
六大育人途径中,一是文化育人,就是通过营造雅致高洁的校园文化氛围达到育人目的;二是课程育人,通过开展以行知课为基础的多元特色化德育课程体系育人;三是管理育人,通过实行学校、年级、班级、小组、个人“五位一体”的自主管理模式,实现管理的科学化,达到育人目的;四是活动育人,即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为学生提供展现自我的舞台,达到育人效果;五是实践育人,利用广博的外部资源,让学生在丰富的社会实践中提升人文素养;六是协同育人,通过建立深度的家校联动,共同促进学生发展。
教学成绩高地见峰
辐射领航助力均衡
“新都一中学术性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主要解决3个问题:一是促进学校内涵发展,健全学术性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二是满足学生成长需求,弥补高阶思维培养不足;三是创新人才培养意识,实现育人理念从‘育分’到‘育人’的转变。”刘旭东说。
在学术性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中谋求高位发展,成都市教育部门两次用《普通高中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工作动态简报》形式向全市推广新都一中的做法及成效,学校的科研创新模式和研究成果在成都引起巨大反响。科研促进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连年受到市教育部门表彰。
学校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类全国性比赛,为学生搭建出彩舞台。近5年,新都一中学子入选IYPT(世界青年物理学家锦标赛)国家集训队4人;连续3年获CYPT(中国青年物理学家锦标赛)国家一等奖,2019年获特等奖;在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3人获四川省一、二等奖,5人获成都市一等奖;在丘成桐中学科学奖评比中,3人获中国赛区一等奖、2人获全球优胜奖,5人入选四川省英才计划,学生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9篇。
作为首批国家级别的示范性普通高中、四川省首批一级示范高中,新都一中始终以服务社会为己任。2012年学校组建新都一中名校集团,2019年通过成都市教育部门首批领航高中验收。学校积极发挥优质办学资源的辐射作用,先后派遣多名优秀教师支援本区多所薄弱学校,促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学校现有省名师工作室1个、市名师工作室1个、省名师工作站4个、区名校长工作室10个,各级各类工作室利用成都市菜单课、区公开课等方式,坚持“走出去”,充分发挥辐射引领作用。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未命名文章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