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三个课堂”推动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
“十四五”期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围绕着高质量发展主线展开。站在新的历史交汇点上,广大教育工作者要遵循教育规律和青少年成长规律,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五育并举”,突出因材施教,静心思考课堂教学改革新生态,潜心研究不同学段教育新内涵。笔者基于传统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比较研究,提出打造“三个课堂”,以全面推进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
“三个课堂”的逻辑划分与概念诠释
“三个课堂”,顾名思义是三种形式的课堂,是教师教育与学生学习、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智能发展与人格养成的3种类型场所。按照学习内容和时空分布进行划分设置,它既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校内课堂,也不全是教师授课的课堂,而是综合课中课后、校内校外、线上线下等内容,学校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实施所有教育教学活动的总和。通过“三个课堂”实现教师、教育管理者、社会知识提供者和学生互动交流、熏陶感化的一体化课程,是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协同育人的教育新生态,是对传统意义课堂概念的深化和变革。
具体来说,“第一课堂”是指严格执行国家课程及地方课程的教育教学“主阵地”,主要是按照国家课程标准和统编教材,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这是通常意义上所指的在教室上课。“第二课堂”仍是指校内学习场所,是除“第一课堂”之外的所有校内资源,通过功能部室、音乐体育场馆、社团活动场地、文化走廊等场所,进一步发挥好学校育人和服务功能。“第三课堂”是指走出校门以外的社会实践学习锻炼场所,主要以研学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文化馆、博物馆等校外教育服务设施和志愿者服务、社区服务为活动载体的课堂。
“三个课堂”在落实立德树人过程中共同构建了“大课堂”概念,虽定位不同、各有侧重,但相互融合,使得学校教育与校外实践、课内与课外、师生与社会课堂参与者、校内与校外教育资源得以有效整合,相向而行、共同发力。这样的课堂有利于很好地培养学生道德品质、培育学生学习能力、传授学生应有知识、深化学生学习内容、锻炼学生身心健康、熏陶学生艺术审美、养成学生劳动技能,使学生的兴趣爱好、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得到全面发展。
“三个课堂”的育人特征与路径选择
“三个课堂”按课内课外、校内校外、层次类别、属性侧重点等不同,把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进行重新定义与建构,统筹为一个整体。
“三个课堂”定位不同。“第一课堂”主要是以严格执行国家课程要求为目标,立足课堂教学,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和实现学生主体地位。“第二课堂”主要是深化学生在“第一课堂”所获得的间接认知,立足校本课程开发的个性化、差异化学习活动和课后服务,通过教师引导、学生选择、自主探究等方式,让学生获得直接经验。“第三课堂”没有固定教材,是学生前期所获取知识经验在生活中的再现与迁移、应用,主要通过学生亲手做、亲眼看、体验和实践来完成。
“三个课堂”特征不同。“第一课堂”强调规范,实施的课程、教材、课时必须按照国家规定执行。“第二课堂”彰显个性,学校和教师可结合地域特点、文化积淀,凝练具有自身特色的校园文化、校本课程和教育教学模式;学生可根据兴趣爱好和已有知识经验选择学习内容和方式。“第三课堂”具有开放性、综合性和实践性,注重整合,引导学生感知、体验和理解生活,达到全面发展、学以致用的目的。
“三个课堂”地域不同。“第一课堂”严格限制于校内,由专职教师主导,有严格的教育教学程式和要求。“第二课堂”也是在校内实现,教育教学方式主要由管理实验辅导教师及家长、社会志愿者和学生共同完成,给学生尽可能多的选择权,充分发挥社团作用,与课后服务密切关联。“第三课堂”的实施地点在校外,是基于学生健康成长和修养提高,让学生在看、学、思和环境情境介入中学习提高。
“三个课堂”主体差异。“第一课堂”教师具有优势主体位置,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对学生的引导作用占据主要位置。在师生互动中,教与学的双主体性得以实现。“第二课堂”更多的是由辅导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是学生基于课后作业完成、兴趣爱好培养、技能技术习得、身心健康锻炼而进行的素质拓展。“第三课堂”主要是基地和场馆、社会组织及家长等,学生在参观中学、体验中学。专职教师的组织作用和聘用人员的引导作用与学生自主学习有机统一,师生双主体得以更好体现。
“三个课堂”要以大教育理念为主导,突破学科思维,统筹各科知识,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和能力提升,进而实现快乐和健康成长。“第二课堂”“第三课堂”不仅是对“第一课堂”的延伸和拓展,更是打破学生年龄、班级界限,建立师生全学段、全领域学习共同体,在学生的理解记忆、拓展应用和再现实践中,实现了学生知识能力有效衔接,促进了学生发展螺旋式上升。
构建“三个课堂”保障体系,全面提高基础教育教学水平
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家庭、社会构建一个全链条的保障体系。就学校教育来说,要通过着力打造“三个课堂”,实施课堂革命,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促进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
一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确保课堂物态形式适应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需要。“第一课堂”物态形式要重视教育教学方式变化,满足新时代教育教学变革条件下对智能教室和讨论式、探究式学习的需要。“第二课堂”要重视功能部室、室外运动活动场所多样化建设,基于学校地域实际、发展积淀,能够体现学校特色化、内涵式发展规划建设。“第三课堂”要充分挖掘和利用社会资源,形成育人合力。要建立预设方案审查制度,采取共建、参建、合建等多种方式,确保环境设施和管理现代化,建设适应学生健康发展的良好设施条件。
二是建设高水平师资队伍,确保专兼职教师德才兼备。要巩固原有好的做法,形成长效机制,让更多大学生、高学历高水平人才加入教师队伍,使“第一课堂”专任教师补得进、留得住、教得好。对于“第二课堂”指导教师,要挖掘“第一课堂”专任教师潜力,引导自愿承担一定工作,并聘用一批热心、有特长的优秀志愿者。“第三课堂”要造就一批优秀的兼职教师。
三是深入开展“课堂革命·陕西行动”,确保基础教育成效满足高质量发展要求。通过课堂革命,引导每位教师自觉投入教研教改,上好每一节课,打造精品课程、创新一课;通过“第二课堂”打造一批精品优质课后服务项目;通过“第三课堂”打造精品社会实践、多彩社会活动。
四是深化交流合作与个性化机制建设,实现特色多样化发展新格局。开展教师之间、学校之间交流合作,共享好的经验,是实现教育教学质量提高的有效路径。要充分挖掘各校特色文化,个性化开展“三个课堂”教育教学,在协同发展基础上促进特色提升,实现城乡学校一体化发展,为实现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做出积极探索。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未命名文章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