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艺术类课程思政“线上线下”育人模式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21-06-15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吉首大学创办于1958年,在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和张家界市两地办学,是湖南省属综合性大学,也是武陵山片区仅有的综合性大学。吉首大学美术学院建于1988年,现有美术学和设计学两个一级学科专业、4个二级学科专业,即美术学、环境设计、视觉传达设计、数字媒体艺术4个本科专业;现建有艺术硕士学位授权点两个,其中艺术设计领域涵盖装饰与室内设计、园林与景观设计、视觉传达与数字媒体艺术3个方向,美术学领域涵盖国画、油画、水彩3个方向;此外,学院还有1个中国少数民族艺术共建硕士学位点。

    吉首大学美术学院30多年来坚持“立德树人、崇真尚美”的办学理念,遵循高校艺术教育规律,坚持教学、科研和服务地方的原则。美术学院秉承学校“教学研究型”的办学定位,经过多年的探索实践,总结出以“民间美术与地域资源”为特色,以“线上+线下”为途径,以“坚持门门课程有思政”为导向的办学方法,形成相互依托、有机联系的民族地区高校设计艺术类专业课程思政教育模式(简称“1+2+N”),通过突出“门门课程有思政”,凸显地域特色,传承文化自信,提升整体办学水平。 

    一、依托地域资源优势,丰富课程民族特色 

    吉首大学是一所坐落于湘西北少数民族地区的本科院校,由于经济、历史、地域等原因,湘西曾长期处于交通不发达、较为封闭的状态,也因此很多原生态的民族文化得以保留,比如土苗服饰、吊脚楼建筑、苗族银饰、土家山歌等。这里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极为丰富。这也为高校开展艺术设计教学提供了取之不尽的创作资源,成为师生学习、创作的题材。对于民族地区高校设计艺术类专业教师来说,把丰富的文化遗产融入到教学之中,有利于形成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特色”美育模式。 

    吉首大学美术学院正是秉承这一思想,从2001年开办艺术设计专业开始,学院就在人才培养方案当中加入民间美术内容,开设“少数民族村镇景观乡土考察”“湘西民间工艺研习”等课程,形成特色艺术设计类专业教学模式。依托湘西地区的民族特色“资源优势”,美术学院把非遗文化引入课堂,配套建设织锦、陶艺、模型、版画等实训室,并在省内外开拓了10余个校外实训实践基地,让学生在文化遗产中汲取营养,在传承民族文化中学会创新。为了增强学科特色,学院着力于将“民族生态”和“地域资源”融入美术创作。2020年11月,学院举办了“守艺·联动·再设计”首届传统技艺传承与发展研讨会暨非遗研习实践周,推动非遗文化传承,创新设计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2019年和2020年环境设计、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先后被评为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

    二、“线上”提升思政效能,“线下”夯实教学基础

    创建线上平台,提升教书育人效能。利用学院微信公众号等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开设教师网络思政讲堂,运用贴近大学生的表达方式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提升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的效果。积极运用校园网、微信、微博、APP等载体,为教师搭建网络学习、备课、答疑平台,辅助教育教学工作。鼓励教学名师、优秀导师、辅导员以博客、专栏、“微课程”、网络工作室等为途径参与网络文化建设,将教书育人的领域从课堂拓展到网络空间。2021年,学院结合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用好线上平台,在学院公众号推出“党史学习教育——一画一课”,坚持每天推送,带领师生品味红色美术经典,让学生感受穿越百年的精神力量,接受一场精神洗礼,感受一场灵魂触动。活动反响热烈,思政课教育效果得到进一步提升。

    学院的“少数民族村镇景观乡土考察”是省级一流课程,分为两条线路,一条线路是以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怀化、张家界为主,以土家族、苗族乡土文化艺术为考察对象,一条线路是湘中之南,以邵阳、永州、郴州为主,以侗族、瑶族乡土文化艺术为考察对象,全线覆盖了80%以上湖南少数民族艺术相关的各类文化遗存,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具有重要的意义,与学校依托地方资源、突出地域特色、服务地方的办学定位是一致的。

    在课程的组织实施方面学院设定了“线上+线下”四大教学环节,分别是自主学习知湘西、小组合作测湘西、成果提交绘湘西、考核评价讲湘西。

    自主学习知湘西(线上)主要实施过程是学生首先登录教师自主建立的“超星泛雅”平台,进入课堂,熟悉目的地基本情况,了解课程内容与任务,并留下提问,由教师针对学生不明白的地方作出解释,找出学生自主学习的薄弱环节。

    小组合作测湘西(线下)主要实施过程是教师和学生深入田野乡间,分组协作,收集资料和作业。比如在永顺县的土家双凤村,3名学生一组,分别对彭式老宅进行建筑外观测绘、室内家具测绘、室外景观测绘,这种形式可以体现设计团队协作精神,也使作业和资料更体系化、更完整。

    成果提交绘湘西(线下+线上)是学生在田野乡间完成实地调查与测绘作业,课程结束后,回校在教师指导下建设湖南少数民族地区村镇景观资料库、传统民居资料库、民族民间家具资料库、装饰图案资料库。

    考核评价讲湘西(线下)主要实施过程是课程结束后,安排学生在课堂集中讲解自己的考察收获,将图纸内容一一展示,由教师进行示范,并强调展示中应注意的问题,接下来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分段式展示,以确保每名学生考核到位。最后由教师进行点评,从而攻克教学难点。

    经过10余年的教学建设,目前,该课程已经实现考察路线菜单化、考察内容标准化、考察资源信息化、考察方式多元化。和国内其他大学同类型课程相比,吉首大学“少数民族村镇景观乡土考察”课程更加接地气。课程依托湖南少数民族地区优势,拥有丰富的特色村寨资源,建有稳定的实践教学基地,还具有承担“湘西土家族村落全域旅游规划设计”“湘西惹巴拉村寨民俗景观设计”等项目的经验。彰显了吉首大学环境设计专业“立足资源、服务需求,教研融合、创新多能”的人才培养特色。同时,为“专业教育如何服务乡村振兴等国家战略需求”这一问题提供了实践范例,为“学科研究的区域优势如何转化为人才培养的特色”问题提供了解决思路,也为民族地区高校课程的建设提供了实践范本。

    三、门门课程有思政,教师人人讲育人

    自从2017年学院推进“课程思政”以来,实现了每门课程思政元素全覆盖。目前,4个本科专业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大纲、100多门课程焕然一新。每位教师还重新梳理了专业课程的教学设计,通过认真学习、研讨、教研组活动,每位教师明确了各专业课程与思政元素的结合点,每门课程教案的教学目标不仅需要填写能力目标、知识目标,还必须明确思政目标或情感目标。学院党委一直把课程思政作为常态化工作的推进,学院党委书记王浓章说:“课程思政改革不是某一门课程的改革,而是从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体系的整体变革开始。只有人才培养方案做到顶层设计,再落实到课程教学内容、授课方法等多个层面完善起来,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塑造浸润到每个细节,让思政教育入脑入心,才能真正实现思政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线上+线下’的有机统一。”

    吉首大学美术学院不断探究、总结、深化“1+2+N”设计艺术类专业教育模式。学院一直在思考如何在不发达的民族地区培养能够为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贡献且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探索和深化“1+2+N”教育模式是“育人为本”的具体化尝试,是坚持文化自信和继承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责任感,是培养专业能力强、注重艺术实践以及立足湖南少数民族美术资源的应用型艺术设计人才,实现为湖南民族地区经济社会文化发展输送高素质、高水平并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综合型艺术设计人才的目标与时代重任。

    (吉首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 李婷婷)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