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多重掣肘打造中国职教品牌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21-06-16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最近,《深圳特区报》推出“聚焦深圳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专栏,梳理解读了深圳将职业教育摆在优先发展位置,搭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立交桥”,在培养大国工匠能工巧匠、争创世界一流方面形成的“深圳方案”。

    有资料显示,当前在普通高职(专科)院校数量方面,江苏和广东排前2名,分别有90所和87所;而在综合实力前10名普通高职(专科)院校中,两省占比很高。可见,大力宣传深圳职业教育的发展模式和高质量办学经验值得鼓励。唯有整个社会形成重视职业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争创一流的中国职教品牌的氛围,职业教育方能真正大有可为。

    打造一流职教,应正视多重阻碍。归结起来,生源质量不高、办学经费缺乏、办学条件有限、师资队伍良莠不齐、学生技术技能训练不足、就业低质量和向上流动不畅等,反映出职业教育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综合来说,推进制度与文化观念的双重建构,是推动职业教育迈向世界一流的关键,也是相关改革发力的方向。

    明确类型,平等发展。“学而优则仕”等传统观念使得人们崇尚普通教育而非职业教育。为弱化这种观念,《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强调了职业教育的“类型”和“同等重要地位”,成为今后职业教育政策的逻辑起点,将全面重塑人们对于职业教育的认知。

    多元招生,遴选生源。之前的高校招生制度设计,将职业教育界定为“差生”“后进生”而非高技术智能学生的选择。当前国家正大力进行职教改革,推进单独招生、中高职贯通、技能拔尖人才免试和注册入学等多种招生模式,为技能人才入读高职院校提供了多元选择,也为高职院校选拔具有实践和技能潜能的学生提供了通道,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高职院校的生源问题。

    加快财政投入,提供经费保障。经费投入相对不足是制约高职院校高质量发展的主要因素,《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出台后,教育部及各部委计划总投入高达650亿元,以建设50所左右高水平高职院校和150个左右高水平专业群高职院校。该意见也鼓励健全多元投入机制,各地新增教育经费向职业教育倾斜。由此可见,未来职业教育尤其是高职教育的经费投入不足问题将得到极大改善。

    聚焦结构与素养,打造一流师资。囿于目前缺乏专门培养高职师资的院校、职业教育教师企业实践经历不足等问题,教育部等四部门规定,从2019年起,职业院校专业教师原则上招聘有3年以上工作经历者,同时放宽学历要求,2020年起基本不再招聘应届生,还规定了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教师定期轮训、兼职教师自主聘任等制度安排。这为推动职业教育高水平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做出了新的探索。

    此外,打破高职学历天花板。当前,基于学历形成的二元劳动力市场,使得高职学生主要面向一线就业,福利待遇缺乏制度保障。同时,中职—高职—职业本科—应用型研究生的学历衔接不畅,制约了学生的发展机会。《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规定了“加强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开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试点”等举措。这些制度为畅通技术技能人才成长渠道、完善现代职教体系提供了清晰的思路。

    当下,有关部门正不断突破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文化观念和体制机制障碍,重塑社会对于职业教育的刻板印象。各级各类教育部门应积极学习国外先进经验和江苏、广东等地的优秀做法,树立技能成就人生的文化认同,同时切实优化职教高考、财政投入、师资培养、学历设置、纵向衔接和就业公平等方面的制度供给,以此全面助力职业教育的快速和高水平发展,打造职业教育的“中国模式”和“中国品牌”。

    (作者系复旦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博士生)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