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对共同富裕的百年追求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21-06-17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视觉中国 供图

    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描绘了共同富裕的现代化蓝图,向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阔步迈进。

    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经过社会主义改造,确立社会主义制度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为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而不懈奋斗。实行改革开放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成功开辟。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党的新发展理念形成,在以往奋斗的基础上,2021年到来前夕,新中国消除了绝对贫困,迎来了新发展阶段。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我们必须把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描绘了共同富裕的现代化蓝图,向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阔步迈进。

    摆脱剥削谋平等: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的期盼。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也是一个充满生机活力的东方大国。中华民族以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创造出了璀璨的中华文明,无论是经济、科技都曾引领世界发展潮流,对人类文明进步和社会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但是从1840年开始,由于西方列强的入侵,中国逐步丧失了独立自主地位,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为了改变这一境况,谋求平等与发展,中国的有识之士先后发动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等运动,但这些运动均以失败而告终。随着民族危机加深,社会矛盾激化,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在中国掀起了一场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经过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为振兴中华,孙中山先生曾提出:“惟发展之权,操之在我则存,操之在人则亡,此后中国存亡之关键,则在此实业发展之一事也。”于是操办实业、发展工业化被提上日程。但是,面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多重压迫,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困难重重。同时,由于缺乏科学理论指导,没有坚强的政党来领导,资产阶级领导下的中国现代化建设目标始终没能实现。但是中国人民没有放弃对发展与平等的追求,苦苦探索寻找着共同富裕的现代化道路。

    以革命谋幸福:为现代化发展扫清障碍。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在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对中国来说,要实现现代化,首先就要进行革命。在党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党确立了“革命军队必须与无产阶级一起推翻资本家阶级的政权”“承认无产阶级专政,直到阶级斗争结束,即直到消灭社会的阶级区分”“消灭资本家私有制”的纲领。在党的二大宣言中,党明确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即最低纲领,并确立了“建立劳农专政的政治,铲除私有财产制度,渐次达到一个共产主义的社会”的最高纲领。在坚定通过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革命新道路的同时,中国共产党也高度重视发展经济,毛泽东同志指出:“只有开展经济战线方面的工作,发展红色区域的经济,才能使革命战争得到相当的物质基础,才能顺利地开展我们军事上的进攻。”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使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拥有了全新的发展方向,即通过新民主主义革命,奠定现代化建设的前提基础。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经济发展的最大束缚就是旧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阻碍。中国共产党根据中国的国情,通过革命手段破除旧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束缚,夺取政权,实现人民解放,为现代化发展扫清障碍。经历28年浴血奋战,党终于领导中国人民建立了新中国,为实现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奠定了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以工业化推动发展:中国共产党的现代化探索。一穷二白的新中国,面对如何实现国家富强的现实课题,毛泽东同志指出:“没有工业,便没有巩固的国防,便没有人民的福利,便没有国家的富强。”重工业的发展直接关系到国防安全和工业化水平,中国共产党优先发展重工业,不仅有利于保障国防安全,也让新中国摆脱了旧中国工业落后的面貌,增强了我国经济的独立性。周恩来同志在第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明确提出:“在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为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现代化,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进行“一化三改”,不仅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经济制度,而且极大地激发了国家发展的内生动力。1957年底,我国全面完成“一五计划”,并取得了巨大成就,工农业总产值达到1241亿元,比1952年增长了67.8%。虽然我国在后来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经历了一些曲折,但是我国的工业总产值仍然始终保持增长,一方面为现代化的实现奠定了稳固的工业基础,另一方面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宝贵经验。

    用改革体现社会主义本质:中国现代化的赶超之路。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同志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深刻提示社会主义的本质,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邓小平同志先后提出“马克思主义最注重发展生产力”“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第一个任务是要发展社会生产力”等观点。在1992年南方谈话中,邓小平同志深刻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是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和途径的概括与凝练。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我们必须通过改革来调整生产关系,走共同富裕的现代化道路。但是共同富裕不是同步、同时富裕,按劳分配更不能搞平均主义。中国的国情决定,我们要实现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必须走先富带后富的道路,但同时邓小平同志也强调:“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共同富裕的现代化道路是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也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逐步实现的动态过程。根据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本规律,为了实现共同富裕,必须通过经济体制改革释放经济活力和发展动力,在改革的过程中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通过发展生产力、提高科学技术水平,夯实国家的物质基础,不断满足人民的物质文化需要,进而实现中华民族共同富裕。

    消除贫困的全面小康:中国现代化的坚实基础。经过改革开放40余年的建设,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物质基础雄厚,但是仍存在着贫富差距大、分配不公平、供需不平衡的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为战略着力点,瞄准现代化的战略目标,作出了具体的战略部署。同时,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历史课题。进入新时代,为实现共同富裕,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又取得了脱贫攻坚战的决定性胜利。这既是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本质认识的贯彻落实,也是中国共产党“人民至上”理念的现实体现。我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对生产关系的改革调整也初显成效,达到了现代化经济发展的阶段要求,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有力保障。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十三五”时期的不懈努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已经取得伟大历史性成就,为中国提供了更多的经济增长点,也为国内大循环提供了重要的市场空间,还为中国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建设打下了坚实基础。

    为共同富裕目标划定时间表:中国现代化的独特道路。“治国之道,富民为始。”作为2035年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之一,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了“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在2021年新年致辞中,习近平总书记号召全党全国人民在取得脱贫攻坚战决定性胜利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伟大历史性成就的同时,“还要咬定青山不放松,脚踏实地加油干,努力绘就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朝着共同富裕的目标稳步前行”,力争在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远景目标,全国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中国的现代化不是资本主义两极分化的现代化,不是以牺牲一部分人的利益为代价而换取的现代化,而是天下大同、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以人的现代化为核心价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是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独特性的现代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上,中国的富强必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将实现。

    (作者系吉林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主任)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