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旗渠精神是奋进新时代的强大精神动力
■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
习近平同志指出,愚公移山精神、焦裕禄精神、红旗渠精神,这些革命创业精神是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集中体现,历久弥新,永远不会过时。
20世纪60年代,在经济困难的情况下,10万河南林县人民以“重新安排林县河山”的决心,苦战十个春秋,在太行山悬崖峭壁上修成了总干渠全长70.6公里的“人工天河”——红旗渠,结束了林县十年九旱、水贵如油的苦难历史,形成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2011年3月,习近平同志在参加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河南代表团审议时指出,愚公移山精神、焦裕禄精神、红旗渠精神,这些革命创业精神是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集中体现,历久弥新,永远不会过时。
与大自然抗争孕育出红旗渠精神
红旗渠精神之所以能够在河南林县形成,有着特殊的历史背景、深厚的文化根基和生动的实践基础。
盼水祈水的奋斗历程。厚厚一本林县志,写满了林县人民与干旱做斗争的历史。“太行山上水贵油,谁知人间几多愁。”由于地理原因,林县长年干旱少雨,资源极度匮乏,自然环境恶劣。太行山铸就了林县人不畏险阻、刚强不屈的意志品质和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顽强品格。水利是农业的命脉,上世纪60年代,逐渐摸清大自然“脾气”的林县人民,正式开始了与大自然抗争的艰难历程。
特殊区位的文化涵养。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林县所处的特殊区位,为红旗渠精神的形成提供了特殊文化基因。红旗渠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基本内核,与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秉性和吃苦耐劳的意志一脉相承。林县地处河南、山西、河北三省交界的太行山区,浸润着厚重的三晋文化、包容的中原文化、豪迈的燕赵文化,在红旗渠修建过程中沉淀为自强、奋斗、俭朴、无畏等精神因子。抗战时期,成千上万太行儿女不畏强敌、不怕牺牲,在与日本侵略者长期浴血奋战的过程中,形成了可歌可泣的太行精神,成为林县儿女开山治水、重组山河的强大精神动力。
引漳入林的修渠实践。伟大精神来源于伟大实践,伟大实践催生伟大精神。尽管国家拿不出更多的人财物支持红旗渠修建,但林县人民凭着“办法总比困难多”的真抓实干,不等不靠不要,自谋出路解决了随时出现的困难。尽管工地上没有充足的粮食、没有安全舒适的住处,但林县人民凭着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把红薯秧、花生壳碾碎当作“代食品”,或者采集树皮、树根、树叶、野草、河草等充饥,在危险山崖上临时搭建住处,“蓝天白云做絮被,大土绿草做绒毡,高山为我站岗哨,漳河流水催我眠”。
红旗渠精神是一座民族精神的丰碑
“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是当年修建红旗渠的十万大军,在国家最困难的时期,靠着一锤、一铲和一双手创造出来的,是一座民族精神的丰碑。
自力更生,集中表现为依靠群众、相信自己。面对“光岭秃山头,十年九不收,穷人日夜愁”的悲惨生活境况,林县人民立下愚公移山志,全党动手,全民动员,重新安排林县河山。在十年的修渠过程中,林县干部群众始终坚持“自力更生,勤俭建渠”的方针,坚持“不能等、不能靠、不能伸手向上要”,坚持问政于民、问计于民、集思广益、群策群力,坚信“一颗红心两只手,自力更生样样有”,奏响了“自力更生是法宝,众人拾柴火焰高,建渠不能靠国家,全靠双手来创造”的生动赞歌。
艰苦创业,集中表现为敢为人先、百折不挠。林县人民成功修建红旗渠,是在家底穷、基础薄的情况下进行的,只能靠老老实实地艰苦创业。修渠过程中,由于山上落石导致群众死伤惨重,除险队员腰系麻绳,手拿铁钩,吊挂山腰凌空除险;一座座绳索捆脚防下摔的“神工铺”,是林县人民“宁愿苦干、不愿苦熬”的最好诠释。在贫困中积极进取,在艰难中无畏前行,在逆境中百折不挠,在实践中创新创造……林县人民以实际行动诠释了艰苦创业的深刻内涵。
团结协作,集中体现为众志成城、相互支援。面对随时出现的困难和压力,林县县委班子成员彼此信任、互相支持、主动揽责,给了林县人民最安全的依靠;林县上下一盘棋,15个公社不分彼此、人员互助、资源共享、相互支持、通力合作。当时的林县,无论是工地一线,还是后方的机关、厂矿、医院、乡村,大家心往一块想,劲往一处使,把不可能变成了可能、把可能变成了现实,生动再现了“人心齐、泰山移”的奇迹。
无私奉献,集中体现为干部带头、不计得失。在红旗渠修建过程中,党员干部始终坚守“工作标准比群众高,口粮标准比群众低”的自觉,不搞任何特权,对广大群众是极大的激励。修建拦河大坝的时候,党员干部冲在截流的最前线,在激流中筑起了坚实的人墙。为了排除险情,外乡来的大学生技术员吴祖太永远倒在了塌方的王家庄隧洞中,年仅27岁。10年间,共有81位优秀儿女为红旗渠建设献出了宝贵生命,年龄最小的仅17岁,涌现出杨贵、任羊成、李贵、李改云、吴祖太等一大批模范人物。
红旗渠精神是实现中国梦的精神路标
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时代精神的精华。诞生于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红旗渠精神,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仍将闪烁出更加耀眼的精神光芒,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精神路标。
红旗渠精神是推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精神动力。20世纪80年代,在红旗渠精神激励下,“十万大军出太行”,林县能工巧匠凭着自己的精湛技术和敢闯敢拼、吃苦耐劳的精神,树立了响当当的建筑品牌,为林县人打开了脱贫致富的新路子。20世纪90年代,在外成功创业的林州(林县1994年成为林州市)建筑企业家,带着先进的理念、资金和项目返乡再创业,成就了“十万大军富太行”的佳话。进入新时代以来,红旗渠精神激励“十万大军美太行”,林州市委市政府以满足林州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为使命,注重创新推进工业转型升级、注重集约统筹推进城乡协调发展、注重生态和谐建设美丽林州、注重改善民生增进人民福祉。
红旗渠精神是新时代理想信念教育的鲜活案例。红旗渠精神的内核和特质,生动具体地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为从根本上解决困扰了当地人民几千年的吃水问题,当年林县县委上马“引漳入林”工程,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把为了人民、依靠人民的群众路线镌入了红旗渠,也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融入了红旗渠精神。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把红旗渠精神融入理想信念教育,可以帮助党员干部进一步搞清楚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的问题。
红旗渠精神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生动教材。为了彻底拔掉追随了几千年的穷根,当年的林县人民以坚韧不拔的意志,排除千难万险修建红旗渠,把“天上之水”引入了这片“望穿秋水”的土地,形成了伟大的红旗渠精神。在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今天,仍然需要大力弘扬红旗渠精神,把红旗渠精神作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经典教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仍然需要传承和弘扬红旗渠精神。
红旗渠精神是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思想资源。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上,作为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红旗渠精神,仍将发挥出价值引领、精神激励、方向指引的重要作用。没有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没有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保证,就不可能完成如此浩大的红旗渠工程,红旗渠精神的形成,内蕴着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内蕴着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的强大力量以及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之际,所有这些都可以成为党史学习教育的思想资源。
(作者系河南省特聘教授,河南师范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与中原红色文化资源研究中心主任。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基于口述史的红旗渠精神生成逻辑与当代价值研究”[18AKS019]成果)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未命名文章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