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实发挥研究生资助育人功效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21-06-2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近年来,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研究生教育进入全新的发展阶段,作为关键支撑环节的研究生资助工作面临新的挑战,资助谁、如何资助、由谁认定等问题都有待重新思考。

    资助谁。研究生群体的生活背景与家庭结构,相较本、专科生群体而言更为复杂。他们已经接受过高等教育,有一定的社会经历,被认为是“成年人”,要负担更多的责任与角色。以中国人民大学2020级研究生家庭情况调查为例,2633名研究生中,3.04%已婚,1.78%育有子女,9.53%有过全职工作经历。自2020年秋季学期至今,有13.63%的学生家庭遭遇重大自然灾害、突发意外事故以及重大疾病等情况,超过五分之一的研究生明确表示有申请家庭经济困难资助的迫切需求。就有接受资助需求的研究生群体而言,他们中有的人原本在本、专科阶段就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有的人无法自行承担研究生教育成本,有的人因病或意外须负担高额债务或是需要赡养家人与孩子,有的人因校内宿舍紧张不得不在外租房,等等。这些群体面临的不同困难,导致资助认定对象的难度增加。

    如何资助。目前,国家财政拨款是研究生资助资金的主要来源,但国家助学金普惠、保底,面向的是所有全日制研究生(有固定工资收入的除外),没有进一步覆盖或是重点支持家庭经济困难的研究生群体。从资助资金来源来看,高校、社会等各方对研究生资助的投入较少。调查显示,42.27%的研究生能够进入“三助”与勤工助学体系,34.07%的研究生从导师处获得过额外收入,而23.74%的研究生需要通过校外兼职等形式来补贴学习生活支出。这些结果也反映出高校面向社会争取的资源较少,资助来源不够丰富,能够灵活支配用以差异化支持研究生的资金额度相对较低。结合高校所在地的消费水平及研究生的基本经济状况,当前的资助水平仍与研究生在读期间的学习生活开支存在差距。

    谁来认定。当前,家庭经济困难研究生的认定应成为研究生助困工作的起点,并纳入政策体系的设计中。然而,国家、地方、高校等层级之间对如何认定家庭经济困难研究生没有明确的标准,开展该项工作尚缺乏协同机制。尽管政府充分赋予高校资助认定工作的自主权与灵活度,但高校通常是将研究生资助与本科生资助工作打通搭配、统筹安排,很难做到研究生资助工作专门化、科学化、精准化与人性化。面对复杂多样的群体特征与家庭经济情况,僵化、单一的资助标准无法满足实际需要,导致资助认定精准度欠缺,认定结果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

    针对上述现实问题,我们认为,须着力构建符合新时期人才培养要求的研究生资助体系。

    一方面,在“助”中求实效,以落实主体责任为推动力,推进资助项目的高效管理。上级部门、地方政府、高校学生资助部门和学生所在院系要通力合作、多元治理,共同做好研究生精准资助的设计者与执行者。国家和地方政府应当做好统筹谋划,明确研究生资助的底线与边界,除了普惠性资助政策外,还应出台相应的认定意见指导各高校开展有针对性的研究生资助工作。高校要系统性研制研究生资助认定方案与资助标准,加强国家财政拨款、学校投入经费、社会捐赠资金、院系自筹资金的统筹管理,鼓励导师通过多种形式加大对特殊困难学生的支持,积极争取各类企业、校友、社会团体开展对研究生的捐资助学,做资助效益的加法。

    另一方面,在“精”上下功夫,以明确资助群体为切入点,建立精准资助机制。高校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立专门的助学金,保证家庭经济困难研究生资助全覆盖。特别是研究生中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既要客观公正,又要以人为本;既要明确指标,又要避免一刀切;既要实现结果化管理,又要考虑过程化监督。例如,可以推动建立“互联网+资助”学生家庭经济困难情况信息化平台,坚持定性与定量认定相结合的原则,定期对学生的背景特征与资助需求展开综合评估,除了考虑家庭年收入等经济状况指标外,还应将学生家庭的赡养情况、因病或意外负担的债务、以往受资助情况、学费、生活支出、导师与同学的评价等指标纳入认定体系,建立完善的综合认定制度,并按照“一人一策”的原则制定精准化资助方案,实现家庭经济困难研究生库及分档结果的动态调整。同时,面向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研究生要实行有针对性的资助政策,如博士生和高层次拔尖创新人才,可设计以科研为导向的、激励性质的奖助政策,鼓励和引导学生开展原创性研究。

    当然,研究生资助工作并不是“一次性评审”任务,还需在“优”上做文章,以加强评估反馈为新动力,发挥资助育人长效功能。高校应加强各部门的协同管理,注重研究生培养的系统性、长效性、整体性和协同性,加强对受助学生成长发展的跟踪,特别是对助学金的使用情况、解忧助困功能、对学生学业科研的促进作用和产生的社会贡献等方面进行评估,形成长效的评价与反馈机制,为下一步制定和完善符合新时代研究生特点的资助政策提供依据。此外,还应切实发挥资助的育人功效,建立以重科研、强发展、助创新为导向的发展型研究生资助模式,构建创新引领、能力发展、学业促进、生活保障全面发力的学生资助体系,充分发挥研究生资助的育人和发展价值。

    (作者王曈曈单位系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张作宾单位系中国人民大学学生资助管理中心)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