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林四十七学子:功成必定有我
1962年,塞罕坝还是一片荒原,以林科为优势的东北林学院(现东北林业大学)派出47名优秀学子踏上了这片土地。他们在没有粮食、缺少房屋、交通闭塞的塞罕坝扎根,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创造了一个变荒原为林海、让沙漠成绿洲的绿色奇迹。
李桂生报名上坝时曾经遭到家人的阻拦,但他说:“我是党员,党员必须积极响应国家号召,要是党员都怕苦怕累,还能干成什么事业!”
刘滨在参加塞罕坝建设时,曾和当时的女友、后来的妻子王友兰联名写了一份决心书:誓不言退,保证坚守塞罕坝20年。他说:“我自幼家境贫寒,如果没有公费支持,我还不知道在哪里呢。是新中国让我有机会获得知识、读了大学,现在祖国林业建设需要我,我一定要做点儿什么。”
“人在35岁之前一定要做出点儿事业,才不负所学,不负青春。”带着这句来自师长的期盼和勉励,东北林学院毕业生吕秉臣选择了艰苦和挑战,去塞罕坝机械林场,承担响水苗圃育苗工作。响水地域偏僻,常有野兽出没。有一次,吕秉臣骑马去总部,一匹狼在离他二百米的路中间面对他站着。他厉声叱喝,竭力把马鞭舞出刺耳的声音,终于把狼驱赶走。辛苦付出总有回报。1965年,响水苗圃获评林场先进苗圃。吕秉臣依然记得奖状上的题词:身在深山怀革命,艰苦创业引为荣。
建设塞罕坝林场,育苗是关键。建场初期,塞罕坝无霜期平均为52天。春播最理想的状态是,气温刚好,种子也刚巧达到裂口而没有抽芽的状态。没有一个技术员能在春播前夕睡一晚整觉。如果观测到气温上升得快,种子状态还不够,就要把火炕烧热,催促种子早点儿萌生。如果气温仍然很低,而种子已有抽芽迹象,就要调低环境温度,延迟抽芽时间。
东北林学院的毕业生在学校里学习的是遮阴育苗,但在塞罕坝实际工作中,他们发现,遮阴育苗确实出苗率高,但是苗木脆弱,经不了风雪,存活率低。李兴源决定反其道而行之,在育苗期采用全光。经过多次试验对比,全光育苗的落叶松树苗更茁壮,更能适应低温干燥的自然环境。全光育苗法被全面推广。
李兴源被称为“革新能手”。当时他所在工厂里的锅炉是苏联进口的,要求使用优质煤,“只吃细粮”,但坝上没有优质煤,又不能将锅炉废弃不用。李兴源想到了一个办法——借喷水提高燃烧率,简单地解决了难题。
把祖国的需要作自己的奋斗目标,把为祖国奉献融进自己的血液,青年学子为美丽中国建设贡献出独特力量。
(作者系东北林业大学党委宣传部副部长)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未命名文章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