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的教育初心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21-06-24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毛泽东指出,任何思想,“如果不为人民群众所掌握,即使是最好的东西,即使是马克思主义,也是不起作用的”。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打破传统士农工商的教育权差异,使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工农、占人口半数的女子、人群中最活跃的青年均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权,使人民具有了基本的知识,掌握了马克思主义思想武器,从一开始便确立了中国教育的人民性。

    第三,探索出中国独有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道路。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中的大部分人,如周恩来、邓小平、蔡和森等都有过勤工俭学的经历,他们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实践者,进而在马克思主义的引导下成长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理论家和提倡者。李大钊是最早宣传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代表人物,1919年12月他在《新生活》撰文主张“使工不误读,读不误工,工读打成一片”。他还说:“要想把现代的新文明,从根底输到社会里面,非把知识阶级和劳工阶级打成一气不可。”

    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所探索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结合,主要有三种类型:一是“工读结合”,即工者与读者两种身份在同一个人身上体现,以赴法勤工俭学和工读互助团为代表;二是先进知识分子面向工农兴办学校,为生产劳动者提供知识教育、阶级教育和革命启蒙,他们自觉“出发往民间去”,在全国各地举办工人补习学校、农民运动讲习班、平民学校等;三是以亲近和走进劳动者的态度与方式,开展教育与生产劳动结合的实践。如很多知识分子出身的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主动穿起工农的服装,学习工农的语言,从事工农的劳动,领导工农的运动,使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从形式转向实质,彻底摆脱了与生产劳动相分离的封建教育。回望百年之前,我们依然能够感受到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透彻领悟和实际运用,富有洞见而深刻的教育思想,既着眼整体又扎根大地的教育实践,今日看来,依然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

    (作者单位系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研究所)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