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乡村教师队伍由何而来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21-06-24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筑梦乡村 视觉中国 供图

    推动乡村教师队伍高质量发展,要基于对乡村教师队伍高质量发展所依赖的主客观条件及其发展变化的规律性认识,从培养、培训、政策三个体系进行创新,全面规划、部署、指导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有效达成乡村教师队伍高质量发展的目的。

    构建乡村化的培养体系

    城市导向的职前教师教育不能使师范生充分习得如何胜任乡村教育以及如何适应乡村生活,这是乡村教师无法胜任乡村教育且频繁流失的主要原因。关注教师职前教育的乡村导向是解决现有的教师教育体系与乡村实际教学不符的现实矛盾的必要出路。

    首先,乡村化的教师教育需要构建乡村教师教育课程体系。对教育学、心理学、教师职业道德与规范等常规性课程进行改良,将乡村教育的培养元素融入课程目标、课程组织与实施、课程评价等各个方面。依据乡村生活和乡村教育的特殊性,一方面增设乡土文化与乡情教育、农村教师职业生涯规划、领导力的培养和提升等课程帮助学生了解乡土文化、学会职业生涯规划、提升领导素养,另一方面增设乡村学校课程开发、留守儿童教育及管理、乡村寄宿制学校管理等专题,适应乡村教育现实需要,满足乡村教师未来发展。

    其次,乡村化的教师教育需要进入乡村场域,帮助学生进行“乡村教师”角色建构。一是提供田野实习即接触乡村学校和乡村教育的机会,深入乡村学校现场进行培训和实习,了解乡村教育教学实际,使其进入角色,形成角色认知;二是促进角色体验与思考,充分发挥学生反思和实践能力,通过亲身体验和调查性研究,引发乡村教师发展新思路;三是降低角色冲突,在实习过程中提前接触乡村学校和乡村教师,提高职业适应性,同时对任教乡村的意愿进行评估,筛选对乡村教育满怀热情的未来教师进入乡村教育现场。通过角色体验和构建,在深化乡村教师的身份认同和责任感的同时,提升胜任乡村教师这一角色的能力。

    完善系统化的培训体系

    职后的培养体系不仅需要使每一个乡村教师更加专业化,还要形成专业的集体资本,兼顾团队能力的提升和领导素养的培养。针对已有的教师整体素质较低、培训效果不佳、用处不大的情况,我们要探索适合乡村特色的教育培训体系。

    首先,培训要有针对性和特质性。要结合乡村教师现有的状况和实际需求,适合乡村教师自身发展。美国学者安迪·哈格里夫斯的《专业资本》将教师的职业生涯分为职业生涯的开端、职业生涯的大跨越时期和职业生涯的最后时光三个阶段,不同阶段培训内容和形式应有所不同。在职业生涯的开端,教师的承诺和效能感比较薄弱,要加强师德教育和专业能力培训,主要关注教师的高度责任感和实际教学能力的培养。在职业生涯的大跨越时期,教师留任的信念坚定且效能感增强,需要提供高品质的专业发展机会,加强教学研修能力培训,提升教师教学改革和创新能力。职业生涯的最后时光,是影响教师承诺感的最危险时期,需要提供教师参与决策的管理机会,加强领导素养的培训,提升教师管理能力。

    其次,培训要有长期性和连续性。专业资本的积累和发展过程是一个长期的持续不断的过程。培训不仅要持续进行,同时要随着乡村教师专业发展而不断深化。建立培训长效机制和培训资源课程包,对培训时长、培训内容做详细、灵活的规定,实现网上信息平台共享。培训的详细在于切实保证培训的质量,运用创新培训模式调动乡村教师参加培训的积极性,激发其思考,制定严格的培训考评制度确定培训标准,保证真正达到培训的实际效果。培训的灵活在于内容的新鲜度,这也是连续性的一种体现,不是培训内容的反复灌输,而是更高层次的培训,乡村教师可以灵活选择并接受新的教学方法和课程资源。

    最后,培训要做到全覆盖。应该加大乡村教师培训覆盖范围,确保不同地域、不同级别乡村学校的教师都参与到培训系统中来。培训的全覆盖也依赖于优质师资队伍的扩大和队伍内部培训水平的不断提升,从一线优秀骨干教师中选拔教师扩充培训师资队伍,有助于增强培训针对性,解决日常教学中的困难,满足实际需求。

    健全合作化的政策体系

    促进乡村教师队伍高质量发展需要全面规划、部署、指导乡村教师队伍的各方力量——起引领作用的政府、起阶梯作用的师范院校以及起协同作用的学校和社区,构建多方利益相关者长期合作治理机制,最大程度发挥乡村教师的专业资本,使之进行更有效运作。

    首先,政府通过制定乡村教师政策实现对乡村教师队伍高质量发展的支持。现有的政策已经在提高教师待遇、培养高素质教师、城乡交流轮岗等多方面缓解了乡村教师的困难,国培计划、公费师范生计划以及特设岗位计划有助于扩大师资队伍,提升师资水平。实现乡村教师队伍高质量发展,要在原有制度基础之上思考并攻克难关。从教师地位上来说,制定独立的教育公务员制度,确保乡村教师能够享受合理的待遇和尊重;从管理层面上来说,建立考核与激励相结合的教师人事管理制度,要对教学专业抱以同理之心,提供激励机制并进行赋权;从教师流动上来说,建设稳定的乡村教师队伍并不意味着阻止教师流动,而是合理流动。应系统设计全员轮换的约束机制,将到乡村任教作为一项基本义务,以制度化手段实现乡村教师良性流动;从教学素质上来说,贯彻落实乡村中小学首席教师岗位计划,发挥领军人才的带头作用。

    其次,师范院校不仅要负责学生乡村体验教育的理论学习和实践指导,为学生提供“敲门砖”和构建专业大厦的“地基”,同时也要争取与乡村学校、社区以及其他组织机构合作,建立学生牢固的知识结构,促进良性循环。在这一过程中,政府通过制度支持得以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大学通过多方实践探索优化乡村教师教育体系,乡村学校及社区等则可以得到胜任乡村教育的师资,各方各有所求,因而形成共同体通力合作。因此,在高质量发展阶段,培养一支专业素养过硬且稳定的乡村教师队伍需要构建多方合作的实践共同体。

    乡村教师队伍高质量发展是一个复杂且系统的过程,不仅需要法律指导、政策支持,更应该获得全社会的关注和支持。要促使师范院校、教育行政部门、城市学校和乡村学校通力合作,共同培养优秀乡村教师,不断探索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新途径和新方法,以期培养和建立稳定的高质量乡村教师队伍。

    (作者系山西师范大学副教授)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