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能报国 点亮残疾学生的未来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21-06-25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忆峥嵘岁月  谱教育新篇 ——成都市青白江区教育改革发展巡礼

    时间之上,历史的坐标,清晰而有力。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立足陆港枢纽优势,锚定打造现代化国际化成都北部中心的青白江区,也吹响了走向更好未来的集结号。城市发展,教育为基。多年来,在党的正确领导下,青白江区政府部门始终把教育作为城市能级跃升的重要支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促进教育和城市的互动与融合。

    “忆峥嵘岁月 谱教育新篇——成都市青白江区教育改革发展巡礼”本期将目光聚焦职业教育。青白江区长期以来高度重视职业教育,立足区域产业需求和技能人才缺口,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探索实践“双元制”教学改革,开创“引企入校”“来料加工”“订单培养”3种模式。在四川省率先探索普职融通教育模式,建立起四川省首个普通高中通用技术培训基地。迎着建党百年恢宏的华章,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青白江区正在更高起点上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

    青白江区属职业学校——成都市工程职业技术学校,先后获评国家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全国物联网特色专业学校,这正是青白江区职业教育蓬勃发展的真实写照和精彩缩影。

    教育,一个都不能少。近年来,随着青白江区对残疾人教育的投入逐渐加大,从学前教育到义务教育教育体系更加完善,适龄残疾儿童纷纷走进了梦寐以求的校园。但同时,适龄残疾学生完成义务教育之后的继续教育问题也引发了关注。

    如何更好地满足残疾学生学习需求,进一步提升他们的受教育水平,增强其适应社会的能力?9年来,成都市工程职业技术学校积极践行“全纳教育”理念,实施“绿色培养”计划,开展“残疾学生生存能力、谋生技能、职业素养”的实践探索,并率先在全省建立职特融合培智专班,通过职业教育帮助残疾学生走出了一条五彩缤纷的求学、就业之路。

    2020年,成都市出台《成都市区(市)县特殊教育学校职业高中班建设指南(试行)》,成都市工程职业技术学校的不少理念和做法都与之高度契合。现在,每年都有不少职业学校和残疾人相关机构来成都市工程职业技术学校“取经”。今年5月,成都市工程职业技术学校获批成为第四批国家级别残疾人职业培训基地,也是目前成都市仅有的国家级别残疾人职培基地。成都市工程职业技术学校先行先试,探索出来的职特融合教育经验为成都乃至全国都提供了一份可供借鉴的样式。

    从“1”到“100”,呵护残疾学生就业梦想  

    成都市工程职业技术学校开启助力残疾学生发展的道路,要从9年前的一个故事说起。

    2012年,一位家长带着孩子来到成都市工程职业技术学校,希望学校能够收留这个还不满15岁的残疾孩子,让他再多读几年书。学校看到家长的苦苦哀求和孩子的残疾情况,不忍心将一个身有残疾却无一技之长的孩子推入社会,决定收下这个孩子。

    这个充满爱和善意的决定,让学生家长万分感激。这一幕也让学校领导、教师心里很不是滋味。这是学校招收的首个残疾学生,学校从此开始思考:如何发挥职业教育优势,让更多残疾学生在完成义务教育后能获得一技之长,从而更好地融入社会,改变自己和家庭的命运。

    于是,成都市工程职业技术学校开始主动接收残疾学生随班就读。从入校前主动招生、校内积极培养到就业辅导,不遗余力地采取多种举措,培养残疾学生自主生存能力。截至目前,学校已接收随班就读残疾学生160余名,实现部分残疾学生的就业,近年来还有5名残疾学生考上了理想大学。

    经过9年的残疾学生教育培训工作,成都市工程职业技术学校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决定创建培智类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特教专班,实施“全人教育,绿色培养”计划。

    为此,学校专题调研20余次,并多次召开专题会,反复与区残联、区教育部门、区特殊学校、专家协商,对学校残疾人通道、厕所、寝室、用餐等场所进行全方位改造,对师资团队、管理人员、后勤、心理教师等人员进行全面培训,确保特教专班具备开班条件。

    2020年9月,由14名智力残疾学生组成的特殊教育高中阶段专班顺势而生,取名为“自强班”,他们来自青白江区特殊教育学校2020届毕业生中的12名轻中度智力残疾学生,龙泉区普通中学两名中度障碍学生转至中等职业技术教育

    无论是随班就读还是特教专班,成都市工程职业技术学校都努力通过实施“全人教育,绿色培养”计划,培育残疾学生的生存能力、谋生技能、职业素养,使他们具备终身受用的职业素养,为将来自主融入社会、独立生存生活奠定基础。

    制度护航,保障残疾学生健康生活有效学习

    如何让残疾学生更快更好地融入学校生活,顺利开展学习?成都市工程职业技术学校通过建立一系列完备的制度,保障残疾学生的培养教育工作。

    对进入特教专班的学生,学校制定了“校园适应三步骤”,帮助他们快速适应职业高中学习和生活。第一步,适应生活,由班主任全程陪同,教会学生掌握就餐秩序、打扫寝室卫生、寝室生活能力等技能。第二步,适应教师,教师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与他们建立积极的情感,为教育教学工作做准备。第三步,适应校园环境,学生从适应教室周边环境开始,逐渐地能在整个校园内自由活动。

    在开设特教专班前,学校主动对接残联、教育部门、特教学校、专家,对特教班的发展目标、课程设置、教学计划等进行顶层设计和长远规划。特教班工作由校长主抓、教务处主理,在宿舍安排、教室安排、食堂就餐环境、学生管理等方面,充分考虑支持性原则进行调整设计。

    同时,学校为特教班配备了优秀师资力量。原资源教师担任班主任,同时聘请特教专业教师1名,选拔6名经验丰富的随班就读教师担任特教专班的专业课教师,其中,高级教师两名、研究生教师1名、行政教师1名。

    为保证职特融合教育的时效性与针对性,学校聘请残疾人教育专家对残疾学生的认知水平与身体状况做了专项测试,根据测试的结果,制定了与学生相匹配的培养方案及职业生涯规划,开展因材施教的个性化教育

    成都市工程职业技术学校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与身体状况来设置课程,确保课程设置实用且更优化。目前,特教专班所学的专业主要包括汽修与餐饮,开设有生活语文、生活数学、生活适应、艺体课程、职业技术专业课程,以培养学生的生活能力、学习能力、社会能力和职业技能为目标。为保证课堂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专业课程由两位专业课教师同时上课。

    为让关爱落到实处,学校对特教专班的学生建立了帮扶机制,由全体行政人员“一对一”进行帮扶,让学生感受温暖。实行“手牵手”联系制度,确保家校联系全天候。针对特教专班学生的特殊性,学校对他们的教室位置进行特别安排,住宿进行格外计划,教学进行专门设置,让他们得到全方位的保护和关心。

    值得一提的是,成都市工程职业技术学校还实行专项资助制度,对特教专班学生进行资助工作,减免了学生的学费、校服费、床上用品费、书本费、住校费、保险费,另外还予以生活补助,确保每名学生都能学习无忧、生活不愁。

    “3+X”筑梦,让残疾学生收获不一样的人生 

    2015级物流专业学生刘华(化名),智力残疾四级,专业教师根据他的兴趣爱好为其量身定制了叉车训练计划,并对其进行“一对一”实训指导。在刘华和教师的共同努力下,一年下来,他熟练掌握了叉车驾驶技能,并且考取了叉车操作员技能证书,毕业后顺利进入物流企业从事叉车驾驶员工作。

    在成都市工程职业技术学校,通过职业教育收获不一样人生的残疾学生还有很多,刘华只是其中的一个缩影。

    在创新探索中,成都市工程职业技术学校逐渐形成了“中职+就业”“中职+创业”“中职+升学”的“3+X”残疾学生培养模式,通过“一对一”个性培养帮助残疾学生找到适宜自己的未来发展途径。

    对于不具备升学条件和创业能力的残疾学生,首先鼓励和指导残疾学生参与社会、自食其力。在专业学习之外,增设适合他们就业需要的电子商务、手工制作、手机维修、美容美发、缝纫和茶艺等精准助残培训项目,增强就业能力。

    对具备创业条件的学生,学校通过引入社会力量,为残疾学生创新创业提供资金补助、场地设备等方面的帮助。例如2015级计算机专业智力残疾学生陈越(化名),在指导教师的帮助下,同另外两名智残学生创建了“力强创意社”,出售的创意绿植、创意手工饰品、手工笔记本等新颖独特的商品,都由他们独家设计,并亲手制作完成,受到了同学们的热烈追捧,纷纷争相购买,一学期下来,该创意社的销售额居蓝精灵创业园所有商铺销售额之首。

    具备升学条件的残疾学生,则鼓励他们提高学历、增长知识,为未来步入社会做足准备、自我赋能。近年来,陆续有残疾学生考上了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校、成都高等纺织专科学校、四川科技职业学院、宜宾学院,进入大学追求更广阔的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