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关键课程上成“五有”课程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21-06-28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燧石工程”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结合党史学习教育推出“百年青年力量”系列宣讲 退休教师赵小辉坚持15年与新党员谈话,把信仰传递给了更多青年学生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高等院校如何把党史学习教育有机融入思政课堂?思政课堂如何借党史学习教育创新发展?北京青年政治学院从课程建设平台、课程队伍组建、课程理论深度、课程讲授内容、课程讲授形式等五个方面探索了有平台、有温度、有厚度、有故事、有创新的“五有”标准,有效提升了思政课的建设质量,也让党史学习教育真正走深走实走进了学生内心。

    做强“燧石工程”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课程建设有平台

    把思政课讲好,单靠马克思主义学院还不够。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党委统筹校内资源,积极为“关键课程”搭建“大思政平台”。2020年4月28日,“燧石工程”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成功入选北京市市级部门首批新时代文明实践基地,同香山革命纪念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李大钊烈士陵园共同被推选为“理论政策宣讲类”基地。经过精心的筹划准备,按照“一个主题,一条主线、五个教育平台、五种教育形式、五种教育成果”的建设思路,高扬爱国主义伟大旗帜,弘扬五四精神,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为鲜明主题,把“永远跟党走”作为教育主线,面向青年推出五个教育平台,搭建“宣讲讲台—戏剧舞台—团史展台—访谈节目—沉浸体验”五个宣讲平台,构建“宣讲—表演—展览—访谈—体验”五种教育形式,固化成一系列宣讲、一台音乐剧、一场团史展、一系列访谈、一场沉浸式教育五种教育成果,打造“文艺铸魂+课程引领”的有意义、有意思、有创新的党史学习教育模式。这一涵盖五种形式的“大思政平台”,为思政课教学拓宽了视野,更新了理念,丰富了形式。

    2021年5月26日,北京青年政治学院“燧石工程”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组织“百年党史·信仰力量”党史学习教育理论宣讲。五个思政课教学班转变教学方式,从教室转移到礼堂,教师由一位增至8位,面向近200名思政课学生,每人10分钟,从不同角度共同探寻百年党史中“信仰的味道”。2020级旅游英语专业学生韩立飞说:“这堂思政课让我充分了解到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历史,了解到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先辈们信仰的力量是中国的力量、精神的力量、团结的力量、人民的力量。这种信仰的力量是我们应该学习的。”小课堂、大平台,讲百年党史,讲信仰力量,思政课有了坚实的制度支撑。

    “真信、真情、真做”,教师队伍有温度

    2018年5月26日,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在北京高职领域中较早成立马克思主义学院,成立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高精尖创新中心分中心。马克思主义学院成立3年来,马克思主义学院持续按照高标准打造一支拥有北京市特级教授、全国优秀教师及全国优秀思想政治工作者的专任教师队伍;丰富了一支专业背景合理、专业能力突出的老中青结合的思政课兼职教师队伍;建设了一支百余人覆盖全面、广泛参与的辅导员、班主任工作队伍;推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齐头并进,协同育人,完善了一支涵盖全体任课教师的课程思政队伍;学院领导班子成员积极走上思政课讲台,开讲思政课,不断在各类活动中融入思政元素。这5支队伍涵盖了学院全体教师,推动学院形成了人人讲思政、门门有思政,将思政教育贯穿“三全育人”全过程的生动局面。“真信、真情、真做”成为这支队伍的生动概括。5支队伍第一时间学习党史教育的必读书目,集体备课、集体研讨,率先沉浸在百年党史的光辉历程中,树立正确的党史观,做到“真信”;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形势与政策教研室主任张子荣在宣讲《青春,越奋斗越有信仰》时,几度哽咽,被百年历史中的青年故事一次次感动,用“真情”感染了学生;退休多年的教师赵小辉坚持15年与新党员谈话,为了提高谈话质量,她深入革命老区、走访优秀党员,与全国劳模、拥军模范交流,还专程到高铁建设工地走访工程总指挥和年轻的工程技术人员,整理、积累出许多鲜活的事迹材料,利用谈话的机会为新入党的学生讲述党史。每次谈话结束,学生们总会围到她身边,意犹未尽地询问很多问题。签订捐献角膜协议的教师,这支队伍里有;多次献血并捐献造血干细胞的教师,这支队伍里有;常年驻守偏远山村担任“第一书记”助力脱贫攻坚的教师,这支队伍里有……教师“真做”,讲出的课程才能真正打动学生。

    讲百年历史要有中华五千年视野,课程理论有厚度

    思政课与党史学习教育的深度融合,要坚持宽阔的历史视野,要聚焦党的百年辉煌历史,也要放到五千年中华文明史中考量,更要放到“两个大局”中考量。一是讲党史要关注中华文明史,讲出历史逻辑和历史厚度。思政课教师的历史视野中,要有五千年中华文明史,要有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史,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70多年的发展史,要有改革开放40多年的实践史,要有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二是讲党史要关注“两个大局”,讲出机遇挑战和时代责任。讲党史还要观照现实,要把党史放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两个“大局”中讲述。讲出百年党史中我们总结的经验教训,讲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探索的曲折艰辛,讲出新时代面临的新挑战,讲出青年面对新征程要肩负的责任。

    主题先行从百年党史中精心梳理,课程讲授有故事

    会讲故事、讲好故事十分重要,思政课要讲好中华民族的故事、中国共产党的故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故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故事、改革开放的故事,特别是要讲好新时代的故事。故事是党史学习的鲜活载体,如何在百年党史中精选故事、讲好故事、讲透故事?北京青年政治学院思政课教师也下足了功夫。一是主题先行遴选故事。北京青年政治学院是青年政治类院校,面向青年学子讲述百年党史,党委宣传部与马克思主义学院共同研讨了“百年青年力量”故事主题。按照这一主题,专兼职思政课教师从历史中遴选故事就有了基本遵循。二是从“四史”中遴选优秀故事。学党史要和学“四史”、学共青团历史紧密结合,思政课教师们在深入学习研究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共青团史后,特别是在百年党史的基础上,梳理其中的精彩故事,故事覆盖到了百年的重要事件、重要节点上,有了广度。三是讲故事要深入细节。简单罗列陈述事实不是讲故事,能够打动学生的党史故事要有人物、有情节、有冲突、有高潮、有矛盾。学院纪检监察干部袁萌莎从“面对13根金条的廉洁选择”“朱德三封家书传递廉洁家风”“周总理廉洁妙思婉拒一筐橘子”“焦裕禄艰苦朴素树廉洁典范”“廉洁的金色名片永远闪光”等5个故事,带领师生重温党的廉洁史。每个故事都很生动。四是讲故事要升华为理论。“廉洁是13根金条背后的自我要求,是三封家书上的叮咛嘱咐,是拒绝一筐橘子的巧妙用心,是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家国情怀……”袁萌莎讲述的故事背后表达的是“廉洁是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阐述了共产党人用行动写就的“廉洁”的深刻内涵,生动故事有了理论支撑,让学生们在潜移默化中理解领悟。  

    形式新、内容新、案例新,课程讲授有创新

    在坚持课堂理论教学、社会实践教学、网络辅助教学三位一体教育形式的基础上,学院思政课始终注重形式新、内容新、案例新。一是形式新。进行党史教育氛围营造,传统思政课堂沉浸在百年历史中;把课堂搬进礼堂倾听思政课集体微课,让思政课教师转变为宣讲者,学生们和兄弟单位共同聆听,共同感悟;开展党史知识竞赛,在竞赛中深化对党史知识的掌握;把课堂搬进农村,现场讲深讲透脱贫攻坚这一伟大工程。二是内容新。把党史学习教育的四本必读书目与思政课教材深度融合,在《中国共产党简史》中悟透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在学习问答中学深学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是案例新。讲抗疫英雄的感人故事,讲袁隆平为了14亿人有饭吃奋斗一生的故事。讲历史也讲时事新闻,讲学生身边事,找到与新时代青年对话的切入口,从而建构教师与“00后”对话的顺畅空间,使学生在与党和国家的同频共振中不断坚定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的理想信念,不断增强信仰、信念、信心,激励青年为下一个百年不懈奋斗。

    (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党委书记  程晓君)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