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亮大山女孩的人生梦想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21-06-30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6月29日,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七一勋章”颁授仪式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金色大厅隆重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向云南省丽江华坪女子高级中学党支部书记、校长张桂梅颁授“七一勋章”,张桂梅代表“七一勋章”获得者发言。

    来北京领奖的这段时间,张桂梅的手机响个不停,那是高考后的学生们向“校长老妈”报喜。13年来,她亲手创办的这所公办免费女子高中,已累计走出2000多名大山女孩。

    在奉献故事之外,从办学的角度看,张桂梅也是一位杰出的校长——

    从文化课成绩看,学生入学时基础奇差,需要补习小学、初中的课程,但到毕业时,已经可以考上一本院校乃至浙江大学、武汉大学这样的名牌大学。

    从育人看,学生入学时存在自卑、内向、迷茫等问题,到毕业时,人人昂首挺胸,充满拼搏奋斗的自信。

    张桂梅做对了什么?她的办学历程,蕴藏着怎样的教育智慧?

    文化立校,上下同欲

    华坪女高“六党员宣誓”的故事,震撼人心。

    学校创办之初,由于条件太差,教职工流失严重。张桂梅好不容易找来的17名教职工,有9名教师相继离开,办学难以维系。

    “把学生分流到其他学校吧。”县里提出了解决方案。

    纵有万般不甘,但也无路可走。张桂梅开始整理教师资料,为分流做准备。

    也就是在这时,她眼前一亮:留下的8名教师中,包括她自己,有6名是共产党员。

    “我一下子底气就来了,希望就来了!”张桂梅说。

    她把其他5名党员召集在一起:“战争年代,只剩一个党员,阵地都不会丢掉。今天我们有6名党员,难道还能把这块党的教育扶贫的阵地丢掉吗?”

    张桂梅提议集体重温入党誓词。没有党旗,他们就在二楼画了一面党旗,高举右拳,齐声宣誓:“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

    所有人都哭了,正是这次宣誓成就了华坪女高。它不仅坚定了留下来的教职工的信念,更是华坪女高铸就红色校魂的起点。

    张桂梅看到了红色文化中蕴含的巨大精神力量,她提出“革命传统立校,红色文化育人”的教育理念。

    华坪女高的精神面貌开始为之一变。

    党员一律佩戴党徽上班,每周重温一次入党誓词、唱一支革命歌曲、开展一次党的理论学习、观看一部革命经典影片并写一篇观后心得。

    一开始大家只是跟着做,但慢慢发生了变化,内心充满了力量。哪里有困难、哪里就有党员走在前;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党徽在闪烁。

    张桂梅办女子高中,是为了给大山里的贫困女孩寻找出路。由于贫困和闭塞,女孩们普遍内向、自卑。能让女孩们抬起头来,积极开朗地笑对人生,一直是张桂梅的心愿。

    刚入学,孩子们学唱“红米饭,南瓜汤”。张桂梅给大家作动员:“学校条件还很艰苦,但比起红军吃草根、吃树皮,已经不知道要好多少倍,我们能有什么克服不了的困难呢?”

    每周一,面对着“共产党人顶天立地代代相传”的红色大字,女子高中全体师生在大操场上宣誓。每周六上午,全体上思政课,讲红色故事。课间操,学生们一起跳“南泥湾”。张桂梅非常崇敬江姐,她无数次给学生们讲江姐的故事,告诉她们“江姐曾无数次鼓励我走下去,我希望你们能传承江姐精神,做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新女性”。

    红色文化对女孩们的改变悄然发生。孩子们展现出不一样的精气神,不畏艰辛、吃苦耐劳,铭记党恩、回报社会,成为女子高中学生们鲜明的精神面貌。

    上下同欲者胜,风雨同舟者兴。

    在最困难的时候,红色的旗帜引领着华坪女高战胜艰难险阻,已经融入学校日常生活方方面面的红色文化,也正在引领华坪女高今后的发展。

    仰望星空,脚踏实地

    华坪女高的每日宣誓词,慷慨激昂——

    “我生来就是高山而非溪流,我欲于群峰之巅俯视平庸的沟壑。我生来就是人杰而非草芥,我站在伟人之肩藐视卑微的懦夫。”

    对这样的口号,曾有声音不以为然,认为大山里的贫困女童,最后做的仍然是普通的工作,这种“打鸡血”式的教育只是表面热闹。

    只有了解大山,才能明白张桂梅的苦心。

    张桂梅曾讲过这样一个故事:

    一次家访时,她发现一位母亲将自己上高三的女儿留在家里干农活,把上初中的儿子送去县城补习。

    张桂梅气不打一处来,毫不客气地质问那位母亲:“你姑娘要高考的,你不送她补习,反而送儿子去补习?”

    “他是儿子。”

    那位母亲的一句回答,令张桂梅语塞。

    她意识到,“再难,我办这个女高都是对的,就算把命搭上都应该的”。

    就这样,孑然一身,剑指传统、落后、蒙昧的观念,张桂梅就像是个行走在大山里的侠客,打碎落后习俗加在大山女性身上的枷锁,托举起无数女孩的人生。

    慷慨激昂的口号,并非要女孩们建立丰功伟绩,而是要唤醒她们的内心,要她们知道生命的意义,追求发展的价值。

    “从这里走出去的女孩应有健康的身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坚强的意志。她们不能再走无数大山女性以往的路,早早嫁人生子,没有半点谋生技能,没有半点自我发展的可能。”张桂梅说。

    因此,在华坪女高,仰望星空和脚踏实地融合在一起。还在读书的学生,都知道自己来这里的目的;已经毕业的学生,从事的都是普通又平凡的工作,但她们知道自己工作的意义,不再只是为了一口饱食、一件暖衣。

    华坪女高首届毕业生杨珍考上一所大专,因为学费贵,父亲不愿意供她继续读书。张桂梅把她拉进自己担任院长的儿童福利院打工,两个月后,杨珍带着800元工资,一个亲戚送的旧手机,背着女高发的床单被罩,踏上去往大专的求学路。

    之后几年,杨珍靠贷款、补助、打工,读完大专。2020年,杨珍又报了个专升本,因为知识改变命运的烙印已经深入骨髓。

    华坪女高学生杨明莲大学毕业后回到家乡,在当地某医院当药师。不管是日常的开药、采购等工作,还是疫情期间在高速路口执勤,杨明莲相信,她是在“守护身后一个县的人民”。

    在张桂梅的影响下,很多学生大学毕业后,选择回到家乡当警察、医生、基层干部,为群众踏踏实实地办事情。

    她们说,最担心的是没有达到校长期望,怕自己没有成为张桂梅要求的“对社会有用的人”。

    行为世范,以身铸魂

    张桂梅并不是一个天生坚强的人。

    丈夫离世带来的打击,是她迈不过去的心坎——她早期和丈夫一起在大理喜洲镇一中工作,1996年丈夫因胃癌去世,她长期无法摆脱心中悲痛,为避免触景生情、睹物思人,只能申请调到丽江市华坪县。

    疾病带来的冲击,让她心灰意冷——到华坪县不久,她被查出患有子宫肌瘤,肿瘤已重达两斤,急需手术。因为给丈夫治病,她几无积蓄,几乎丧失了求生的勇气,从医院到学校短短一段路,她踯躅许久,脑子里想的全是生死。

    是周围人们伸出的援手,让她从沮丧中走出。

    同事们说:“你放心,还有我们。”县长听说了她的事情,对她说:“张老师你放心,县里再穷,也要救活你。”当地妇联为她组织捐款,有山里的妇女掏出兜里留作路费的最后5元钱,自己却步行几个小时回家。

    张桂梅说:“我为这个小县城什么都没干,却给他们添了那么大麻烦。我活着要干什么?我要为它做点事。”

    心怀感恩之心,此后,张桂梅多方奔走推动创办华坪女高,还担任华坪儿童福利院院长。每一件事,她都做到极致;每一次付出,她都不遗余力。

    她为了筹办女高,受尽歧视;她每天早上走遍学校的角落,赶走窜进校园的毒蛇;她与福利院的孩子同吃同住,解冻了一个个冰封的幼小心灵,成为他们心中永远的“妈妈”……

    英雄之所以成为英雄,往往并不是因为有惊天伟力,而是在最关键的时候,战胜了自己,比常人多坚持了一秒。

    张桂梅把自己活成了一座丰碑。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师生们以她为榜样,大爱、责任、担当、奉献……无形的精神财富在华坪女高积累,传承,发光。

    韦堂芸老师,左脚骨折拄着双拐坚持为学生上课;勾学华老师,婚礼当天上午还在学校忙碌;杨晓春老师,长期资助学生却从不说起……

    华坪女高第一届学生周云丽大学毕业后成为一所中学的教师,听说母校紧缺数学教师,放弃城里的编制,回到女高任教。大学毕业后在上海打拼的黄付艳,在华坪遭遇水灾时,把自己的积蓄首先捐给学校……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