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植学校文化离不开评价撬动
一所学校的长足发展离不开文化的力量,学校文化的厚实与根植离不开评价的撬动作用。现实中,校本文化的培植往往比较苍白,很多学校只是仰仗办学目标引领,让教育教学行为在岁月中沉淀出文化。以至于我们常常看到一种令人唏嘘的现象:为了配合上级组织对校园的综合评估,达成校本文化85%以上的知晓率这一指标,在一个时间段内教师人人捧着文化简易读本背诵。
文化不是为了应付检查而存在,也不能光靠岁月自生自长,好的教育管理应该有文化形成的催化路径和力量,文化形成应当有可见的塑型过程。从实践来看,评价是其中很好的力量和抓手,可以助推校本文化走进每位教师的心里。
前段时间,我校组织市教坛新秀推荐活动,很多老师参加,名额只有3个,竞争非常激烈。一般评价方式直接指向筛选,组织说课或者试课,然后结合平时的教育教学业绩核计分值,推出前三甲即可。这种评价较为单一,容易让很多有利于学校发展的元素流失。仔细寻思会发现,可以借评价来渗透进学校办学思想、办学理念、改革做法等文化形态。因此,学校在这次评比过程中穿插了答辩环节,题目如下:第一,请谈谈学校“大境脉课程”的基本框架,并结合申评学科谈谈如何进一步丰富或完善。第二,你如何理解“学习是境脉性变化”,请结合申评学科谈谈“境脉课堂”的教学模式。第三,请以“春夏秋冬”为主题,任选一个季节做一个简单的学科整合课指导方案,从教学目标、教学板块、学科组合、学科关联等方面谈谈你的指导思路。
上述三个题目都是学校办学以来一直坚守的课改项目,按理说难度不大,可实际上很多老师对牵涉到的校本文化概念一知半解。抽到第三题的可以侃侃而谈,因为没有概念和固定模式,可抽到其他两题的,回答就有点让人抓不着调了。有的把境脉课程说成了境脉课堂,有的把境脉课堂做了自我解读,靠直觉回应。这说明老师们平常虽然参与了学校教改实践,但没有真正理解概念的内核。平常大多是跟着做,缺少对核心概念的真正理解。
想让校园文化沉淀,必须要实现其核心概念的内化,可这一点往往不被老师重视。理解概念是很枯燥的,同时老师们也认为概念的完善是领导们的事,自己只管做就可以了。实际上,只靠简单地“做”而没有经过自我省察,很难形成学校的文化。
自此,我们明确校级层面的教师专业类评比要加入答辩环节,题库来自校本文化及其支撑校本文化不断厚实的校本专题培训内容。在设置校级专业评选的机制上须关照不同层次的教师,不能仅仅成为高水平教师选拔的“优待”项目。我们推出《六品教师层级进阶制度》,把教师分为六个层级,给每个层级的教师设置进阶发展的专业评估,基于校本文化的答辩是重要一项,实现了评价与文化全覆盖,打造指向每个教师个体的文化共荣圈。
借力评价来渗透校本文化,不用刻意要求老师们开会培训要认真做笔记,也不用专门复印资料给老师们临时抱佛脚,老师们会主动地内化校本文化。这种无须提醒的自觉,就形成了文化。
(作者系浙江省温州大学城附属学校执行校长)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未命名文章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