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尘封八十年的珍贵史料
6月23日,“征程万里 见证初心——《1937,延安对话》新书发布会”在北京举行。这本书是美国学者托马斯·亚瑟·毕森于1937年6月到访延安的见闻和记录,也是中国共产党延安时期革命实践和思想理论的重要见证。
托马斯·亚瑟·毕森是上世纪30年代美国著名的亚洲问题研究专家,曾于1924年至1928年期间来到中国,先后在安徽省怀远县一所中学以及燕京大学执教。1937年6月卢沟桥事变前夕,毕森在好朋友埃德加·斯诺的帮助下,与几位美国同行一起悄悄奔赴延安。在一路艰辛中,毕森亲眼见证了当年中国社会的动荡现实与革命圣地的烽火岁月,采访了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红军领袖,并将这些见闻与采访用铅笔写在两个笔记本上,真实记录了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理想和奋斗实践,也为中国乃至世界了解中国共产党、了解中国共产党为民族复兴所作的艰苦努力,开启了视野,解开了谜团。
毕森在笔记上写道:“延安有这样一群人。他们的胸中,充满了高尚的道德情操。在那个环境里,个人私欲必须向崇高的理念折腰。为了共同的事业,人人平等,官兵一致,齐心协力,顽强奋斗,大家分享着这种精神追求所带来的充实感……我们不难理解,为什么毛泽东会顽强不屈地奋斗着、坚持着,要把这种精神推广到整个中国。”因为这些特殊的经历,同时为中国工农红军和共产党人的精神魅力和坚定信念所折服,毕森从一名笃信上帝的传教士,转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
除了文字记录之外,毕森一行人还拍摄了大量珍贵的照片,有从西安到延安的沿途景象,有延安根据地的日常生活,尤其难得的是捕捉到许多正值盛年的中国共产党领袖们的风采。80多年来,这些笔记和照片仅于1973年由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出版过英文版,之后再未出版。本次是这些笔记首次在中国出版中文单行本。
发布会上,与会专家学者高度评价了《1937,延安对话》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一致认为这是一份内涵丰富、极为珍贵的党史资料。
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著名诗人吉狄马加说:“励精图治为中华民族实现伟大的民族复兴的梦想,实际上在很早就形成了,不是在现在或者前20年、30年,而是在建党就开始的,所以在这一点上,这本书有它的特殊价值。”
“延安精神是在什么情况下产生的?住的是贫瘠的地方,吃的、穿的也都成问题,但是在这个队伍里体现的却是朝气蓬勃的、一种感染人的、一种民族团结的、有希望的精神状态。”在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对外合作交流局局长杨明伟看来,这种精神恰恰是在极其贫困的基础上,在斗争极其复杂残酷的环境下产生的,它引领了中国的精神方向。
作为出版方,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臧永清说,“《红星照耀中国》记录的是1936年的延安,而毕森一行则是1937年到访的延安,尽管只差一年,但这一年中局势和任务都发生了重大变化,领袖们思考的重点也发生了重大变化,所以从这个意义来说,我们更愿意把《1937,延安对话》看作是一部新发现的《红星照耀中国》。希望以这本《1937,延安对话》,向为今日之中国奋斗终身的先辈们致敬,向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致敬。”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未命名文章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