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涯规划引领学生精神成长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21-07-02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中学自2002年开始进行生涯教育的探索与实践。2009年,学校将生涯发展规划课程列入校本三大核心课程之一,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逐步形成了“自主探索、相互激发”的生涯教育理念,制定了“自由心灵”“自觉追求”“自主探索”的学生生涯教育总目标。针对高中阶段学生的不同发展目标,设定了生涯认知、生涯体验、生涯选择的分阶段目标。

    生涯认知启蒙类课程

    学校生涯教育课程按年级设计实施,高一年级围绕“生涯认知”开设生涯启蒙类课程,有“生涯规划”通识课、生涯信息辅助测评、大学专业或职业调研、“仰晖讲坛”等。

    “生涯规划”通识课程:高一年级每周每班一节必修课,全年共计36节,系统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内容涵盖生活指导、学业指导、心理指导、健康指导、职业指导、升学指导。

    生涯信息辅助测评:建设生涯测评系统,帮助学生实现自我认知,对学生的个性特点、兴趣爱好、能力发展、职业倾向、心理健康等提供评估分析,为学生选修课程、选学科目、确定专业倾向和志愿填报提供参考。

    专业、职业调研:高一阶段开展“大学专业初体验”“跟爸爸妈妈上一天班”等调研、职业见习活动,要求学生实地体验,有记录、有照片、写感受,增进学生对大学、职业、行业、企业和社会的认识与理解。

    “仰晖讲坛”:学校开设“仰晖讲坛”,创建了“校友讲师团”“家长讲师团”和“教授讲师团”,师长与学长们分享自身的职业经验和人生感悟,帮助学生放飞人生梦想。“仰晖讲坛”已成为学校的重要课程之一,至今已开设130余期。

    生涯体验实践类课程

    实践类课程强调生涯体验,开设实践研究类课程,包括课题研究、实践体验、励行研学和大学先修(CAP)等课程。

    课题研究:每个学生都要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开展课题研究,教师引导学生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找到自己的志趣,确定自身的发展方向。

    实践体验:学校与上海交通大学(含医学院)、同济大学、上海财经大学等多所高校合作,开设高校实践体验课程;又同上海交大钱学森图书馆、中共四大纪念馆、上海中国航海博物馆等60多个场馆合作,建立校外生涯实践体验基地,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引领学生走进社会、理解社会。

    励行研学:“励行”是“砥砺德行,鼓励同行”之意。学校自2014年始先后在安徽、浙江、贵州等省建立9个研学实践基地。本着“先行试点、逐步推广”的原则,在不断探索中积累经验,逐步形成模式。2017年始研学活动已推广至全校层面,利用寒暑假、节假日时段,教师带领学生走进中国新农村,体验农耕劳动和当地文化,涵养家国情怀,培育担当精神。

    大学先修(CAP):学校是中国大学先修课程试点项目首批实验示范校。学校2009年开始与上海交通大学(含医学院)、同济大学、上海财经大学、华东理工大学等高校合作开设“虚拟课程班”,切实做好高校与高中衔接工作;2014年开设大学先修课程,开设微积分、线性代数、阅读与写作等9门课程,总计约600人次参与了CAP课程的学习。

    生涯选择指导类课程

    选择指导类课程旨在引领学生明确生涯抉择,为未来成长做好充分的准备。此类课程主要以讲座、沙龙、团队辅导与个别辅导相结合的形式开展。

    双导师制:学校为学生设立了生涯“双导师制”模式,学生拥有两类导师资源——学科导师和人生导师。导师与学生自愿结对,学科导师和人生导师在高中3年间对学生的学习生活、心理健康、实践探索、学科选择、课题资源和升学规划等方面给予全方位的指导。3年的量化与质性的分析,不断地指导、反思、记录和回顾,促使学生更加全面地认识发展中的自己,增强学生的自我规划意识,明确人生目标。

    学长经验传承:学校每年组织毕业的学子整理高中阶段学习的经验与体会,并汇编成册,《海客》《扬帆》等学长成长经验汇编成了学弟学妹们最期盼的作品。学长们还定期回母校与学弟学妹进行交流互动,谈谈自己的高中成长经历,聊聊自己曾遭遇的挫折,讲讲大学丰富多彩的生活。这种面对面的悉心指导,除了让学生倍感亲切以外,更蕴含着一种强大的引领力量。

    家长志愿者:学校每年遴选部分家长志愿者,通过班会课、讲座课、外出考察、面试辅导等不同的方式,让家长走进校内外的课堂,利用他们自身的优势积极影响学生的成长。

    (作者系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中学副校长)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