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岁儿童有哪些成长必修课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21-07-04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周恩舸(湖南省永州市蓝山县新圩镇早禾学校)绘 码上听见

    6月20日,原创亲子教育节目《不要小看我》在浙江卫视首播,立刻成为热搜话题。“看我成长营”由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教授边玉芳出任“营长”,12个从全国征选的3-6岁的孩子,在真实情境中完成12门成长体验课,家长则全程通过直播看到自己孩子的另一面。通过“独立意识、规则感、社交、抗挫、集体荣誉、探索、毅力、想象力、安全感、爱与表达、协作、感恩”这12个主题,边玉芳想告诉家长:培养一个幸福的孩子,比培养一个成功的孩子更重要。不要小看孩子,一切皆有可能。

    3-6岁是孩子可塑性最强的关键时期

    问:孩子的每个年龄段都有不同的身心特点和发展的敏感期,3-6岁儿童家庭教育要开始面临孩子社会化的课题。孩子进入幼儿园之后的表现,是否也相当于之前家庭教育的一张答卷,折射出不同家庭的儿童观和教育观?

    答:可以说是一张暂时的答卷。进入幼儿园之后,孩子第一次接触真正意义上的集体,他们在0-3岁接受了怎样的家庭教育,就会在幼儿园阶段有所展现。比如从12位萌娃的入营表现,就能发现之前的家庭教育在他们身上留下的痕迹,有的孩子很有规则意识,有的孩子很有同理心,有的孩子还需要学习社交技巧等。

    之所以说这是“暂时的”,是因为欠缺的部分完全可以抓紧3-6岁的关键时期培养起来。3-6岁是孩子独立性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孩子脑发育迅速、可塑性发展最强的时期之一,世界上所有教育发达国家都特别重视这一阶段孩子的成长,这几年我国也出台了一系列有关学前教育的文件来守护孩子的成长。所以这一阶段,父母一定要注重孩子良好习惯和品格的培养,为孩子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问:近年来,教育部门一再强调小学零起点,严禁幼儿园小学化,有的家长理解为学龄前儿童的任务就是游戏和玩耍、开心就好,这样理解对吗?

    答:2018年,教育部出台文件专项治理幼儿园“小学化”,五项治理任务中首当其冲的就是严禁教授小学课程内容,这不仅是为了缓解当下家长们的育儿焦虑,让孩子拥有幸福的童年,也遵循了幼儿身心发展规律。

    但是,小学零起点并不等于零准备。幼小衔接肯定要提前准备,对孩子绝对放养、完全不加管束,肯定是不行的。游戏和玩耍是幼儿探索、学习的重要方式,他们在游戏中习得规则意识、分享意识、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等,但并不意味着“只要孩子玩得开心就好”。比如成长营中姌姌家的教养原则就是“随她高兴”。听起来很尊重孩子,说明姌姌的心情就是他们家的规则,她不开心家长就会妥协。导致姌姌进入集体后,习惯性地采用哭闹的方式解决问题,对她融入集体非常不利。所以说,零起点不等于完全放养,家长要把心思花在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和优秀品质上。

    问:但更多的家长是在“准备”上下功夫,唯恐孩子上学以后跟不上。比如给三四岁的孩子买来描摹数字、字母和汉字的套装,孩子为了笔触准确,小手握笔就会非常靠近笔尖,这样的“准备”得不偿失吧?

    答:这样的准备不符合这个年龄阶段孩子的发展规律。3-6岁孩子的注意力、手部精细动作等都还在发展过程中,很多孩子根本就没办法学会写字。为了让孩子达到要求,家长可能会威逼利诱、心理控制等,弄得家里鸡飞狗跳,家长越来越焦虑,孩子也不快乐。

    比如成长营中的黄小桃,背作业背不出来,妈妈就抽自己耳光,把孩子都吓到了。有研究证明,即使孩子在学前阶段学了很多东西,可能刚入小学的时候有一定优势,但半年或一年,顶多到了三四年级就荡然无存。相反,过早开始知识的学习,还会导致孩子从小对学习失去兴趣,还没开始上学就已经厌学了,很不利于培养孩子的学习内驱力。

    12门成长主题课注重孩子积极品质的培养

    问:这次成长营为什么将“独立意识、规则感、社交、抗挫、集体荣誉、探索、毅力、想象力、安全感、爱与表达、协作、感恩”设计为3-6岁儿童的成长主题?

    答:这些主题其实是在回答“3-6岁的孩子到底应该学什么”。儿童在这个阶段形成的性格、品格和很多习惯将伴随终生。

    这12节成长课,没有一节是知识教育课。第一节课是独立意识,就是跟父母顺利分离,自己睡觉、起床、洗漱、穿衣等,是独立生活的第一步。第二节课规则意识,是后面课程的基础,每个孩子都必须遵守同样的规则,才能在集体中共同游戏、生活。然后根据3-6岁幼儿的认知发展特点、社会交往发展特点与心理品质发展特点,我们分别设计了想象力、探索、社交、集体荣誉等课程。这12节课,都是关注3-6岁孩子成长的关键任务,注重培养那些能够为孩子一生幸福奠基的积极品质。

    问:如果儿童在某个主题的发展上有所欠缺,会导致什么后果?

    答:其实孩子入营的时候,这些后果已经初步显现了。有些孩子欠缺社交训练,不懂得恰当表达自己的交友需求;有的孩子欠缺规则感,完全没法融入集体,会跟同伴产生冲突,甚至大打出手;有的孩子被保护得太好,从小就没经历过什么挫折,所以抗挫力低,非常脆弱……如果家长还不重视,孩子将来在人际关系、抗挫力发展等方面很可能会出问题,影响他的人生质量。

    问:早在2007年,日本社会学家三浦展就提出父母应该在家庭生活中把孩子养育成身体好、性格好、生活习惯好的“三好学生”,否则孩子到了学校很可能成为“差生”。社会学家所说的“三好”和成长营的12个主题,似乎是殊途同归的?

    答:社会学家提出的“三好学生”是基本符合家庭教育观念的,与我们的12个主题有共通之处。父母确实要从小注重孩子的家庭教育,不让孩子变成所谓的“差生”。但孩子的可塑性很强,有些问题通过家校协作、家长改变教养方式,还是能够改变的。

    成长营中的孩子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类很注重家庭教育,孩子发展得较好或非常好;第二类可能有一些问题,但通过引导和教育可以较快改变,比如不懂得恰当表达自己的需求、不太守规则的维尼,看起来令人头疼,但问题不难改变;第三类孩子在性格、情绪、行为方面都有一些问题,背后有比较复杂的家庭等因素,改变起来很困难,需要得到专业的帮助。

    父母要尊重孩子的天性和独立性

    问:今天的年轻父母被大量贩卖焦虑的自媒体、商业机构包围,急需科学有效的教育理念和方法。这次担任“边边营长”,您近距离地观察到他们育儿观中有哪些似是而非的东西?

    答:孩子们在真实情境中的自然表现非常有意思,我们经常会围绕育儿观展开讨论甚至争论。比如孩子之间发生冲突,大人要不要干预?维尼和仔仔打架的时候,在日常情境下很可能会被大人拉开。我认为冲突是孩子独立解决问题的机会,3-6岁儿童学习社交技巧的重要方式之一,就是处理同伴冲突。我判断维尼和仔仔并没有很明显的社会化缺陷,只需要培养一些社交技巧,相信他们能够自己处理,能够从冲突事件中学习同伴交往的技巧。

    再比如,成年人如何处理情感与理智的冲突?孩子违反规则了,但是不愿意接受惩罚,我们是顺从情感,安抚他、忽略他的问题,还是理智、“不近人情”地实施惩罚?维尼和雷雷第一次违反规则的时候,教官的“通融”暂时安抚了孩子的情绪,但是规则就被打破了。后来的种菜环节,姌姌又通过哭闹逃避了惩罚,规则教育其实就没有任何意义了。所以教育孩子时,要区分开理智和情感,心疼孩子、安抚孩子的情绪是必要的,允许他哭、让他发泄一下,但是等他冷静下来之后,该惩罚就要惩罚,规则的底线不能破。成人永远在妥协,孩子就永远长不大。

    问:您作为心理学家走出象牙塔来做这个面向公众的教育实验,“不要小看我”传达了什么理念?

    答:许多家长往往不自觉地“小看”孩子:觉得孩子年纪小、不懂事,就总替他们做决定;觉得他们身体小、不能吃苦,就替他们包办一切;甚至孩子到了中学、大学,还是觉得他们没长大,凡事都要操心。其实,孩子一直都很厉害,只是你没有看到而已。

    很多孩子入营之后表现出来的独立、成熟、同情心、榜样作用,让看直播的家长大呼吃惊。“不要小看孩子”,就是希望家长看到孩子作为个体的独立性,树立正确的儿童观和教育观,保障孩子的家庭参与权和发展权,采取民主平等的教养态度,尊重孩子的人格和尊严。同时,还希望家长看到孩子的独特性,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恩赐,有他自己的性格、喜好、行为方式,家长不能被社会上的育儿焦虑所裹挟,而应该看到自己孩子的天性,因势利导。培养一个幸福的孩子,比培养一个成功的孩子更重要。

    家庭教育本来是亲子共同成长的美好经历,但近年来,太多因亲子冲突、孩子情绪问题导致的悲剧令人唏嘘。用学术研究服务现实需要,是我的社会责任,也是我参与这个教育节目的初心。希望能帮助父母分辨五花八门的家庭教育观念,有效缓解育儿焦虑,让家庭更和谐,让孩子更健康、更快乐。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