奏响改革奋进曲
■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神州行
破旧立新、先行先试、放收结合、循序渐进、稳中求进……
2020年初,在上述改革基调的指导下,河南教育8项重要改革事项以及“三个一批”共27项突破点改革任务,被列入“厅领导突破项目”“处长出彩项目”,吹响了新时代河南进一步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的号角。
“推进教育改革是破解教育发展难题的关键一招。作为全国第一教育人口大省,作为经济欠发达省份,我们必须更多地在改革上下功夫,通过深化改革赢得发展主动!”河南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省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省委高校工委书记江凌在河南省教育综合改革工作会上的话语掷地有声。
一年多来,河南省处处奏响教育改革奋进曲:襄城、偃师、兰考从先行先试到先行示范,中小学教师“县管校聘”管理改革正在逐步全面推开;“名校+薄弱校”“名校+乡村校”“名校+新建校”,一批特色教育集团的崛起让集团化办学模式改革成效初显;高校书院制育人模式改革,从首批4所试点校正逐步扩大到“双一流”、河南省特色骨干大学和特色骨干学科建设高校……
“县管校聘”改革激发教师队伍活力
“20名副高级以上教师,之前能在一线任教的少之又少,现在全部走上了讲台,这种情况在过去10年都没出现过。”襄城县库庄初级中学校长苏东垒的感触,源自该县正在深入推进的“县管校聘”改革。
作为全省“县管校聘”改革先行先试区域,2019年初襄城便率先铺开此项改革,教师实现了从“学校人”到“系统人”的身份转变。
在襄城县教体局局长杨相营眼中,“县管校聘”是被顽疾倒逼出来的改革。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襄城县和其他多数县区一样,面临着城乡、校际师资不均的难题:全县16个乡镇,8个缺编、8个超编;城区周边学校教师富余,偏远乡村学校相对短缺,部分教师托关系跑调动“想回城”。另一“表征”是部分教师的职业倦怠。“改革启动之初,我们将递交请假条的80多名教师带去体检,发现真正身体不适宜在岗的只有30多人。”襄城县教体局人事股负责人王俊委说,“小病大养”“无病呻吟”,个别评上高级职称的教师认为已经碰到了“职业天花板”,不愿再上讲台。
“教师资源是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水龙头’,教师一旦被卡住,没有了流动性、主动性,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就丧失了源头活水。”对于杨相营的这番话,洛阳市偃师区教体局局长段武刚有着强烈的共鸣。
2019年3月,刚刚调任洛阳市偃师区教体局局长的段武刚决定,把“县管校聘”改革作为推进教育综合改革的突破口。
偃师区成立党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由分管的政府领导牵头,教育、人事、编制、财政部门配合,组团到襄城县学习先进经验,召集专家学者把脉问诊,先后印发《关于推进教体系统县管校聘改革的实施意见》《关于在全区开展中小学校长交流竞聘工作的意见》等6个“县管校聘”改革文件,做好改革顶层设计;面对全体教师的疑虑,偃师区教体局积极做好宣传发动和政策解释工作,先后召开教师座谈会40余次,收集征求意见287条,修订相关改革文件近20次,将教师队伍从“县管校聘”改革的局外人变成行动上的局内人。
偃师区伊洛中学校长张俊峰对该县的“县管校聘”,坦言有“三个没想到”:“一是没想到会动真格的,让我这个50多岁的‘老’校长戴上老花镜去答卷子、登台竞聘;二是没想到舆情刚开始铺天盖地,这么快就风平浪静了;三是没想到改革如此顺利,效果这么明显。”其实,伊洛中学的教师总体是缺编的,但改革方案中提出,不管缺编还是超编,都必须有3%的落聘率,这打破了一些人“高枕无忧”的心态。一名平时懒散敷衍的教师,落聘后流下了眼泪;一名经过“二聘”才上岗的老教师,重新鼓足干劲,主动要求增加课时量,还积极参与到课后延时服务中。
就这样,经过两年的“先行先试”改革,襄城、偃师也为全省的“县管校聘”改革做了“先行示范”。如今,“干与不干不一样、干多干少不一样、干好干坏不一样”的导向树立起来了,教师争着上教学一线;校长能上能下的氛围形成了,“走后门”跑调动的少了,不适合教学的教师退出来了,一股新风在教育系统吹拂。
同时,在“先行示范”的带动下,全省“遍地开花”:洛阳在全市14个县区全面铺开“县管校聘”改革;开封市将于今年秋季开学前全面完成改革;宝丰县探索出一条“两步走、三统一、四下放、五完善”的“县管校聘”改革模式……
“不适应、不符合要求的地方,必须以改革来‘破’,靠改革来‘立’。”江凌表示,“只有从固有思维、原有套路、习惯做法中走出来,才能激活教育发展的一池春水。”
集团化办学推动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进入新时代,人人心中都有一个教育梦,都有一套度量衡,都期盼加快发展更加公平、更高质量的教育。深化教育改革,就是要积极回应群众关切,着眼教育上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用心用情用力疏堵点、解痛点、破难点,提升人民群众教育获得感、满意度。”河南省教育厅厅长郑邦山说。
目前,义务教育阶段实现基本均衡,但城乡、区域、校际、群体差距仍然较大,已经成为人民群众意见最为集中的一个领域。而推广集团化办学模式,是实现教育优质均衡的有效途径。
“深化集团化办学改革不仅有利于扩大优质资源覆盖面、激发办学活力,还有利于缓解择校矛盾。只有努力办好每一所家门口的学校,才能实现‘让更多人享受更好教育’的目标。”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负责人表示。
郑州市二七区陇西小学的集团化发展,有一个“一条‘红线’的故事”。
“陇西小学教育集团是二七区最早成立的集团校,集团两校区相距仅400米。”据陇西小学教育集团理事长(校长)张卫东介绍,北校区是陇西小学本部,教育教学水平领先;南校区教育质量相对较低。两个校区的招生范围,被一条“红线”隔开。“红线”的两边,是二七区教育质量的两端。
2012年,二七区教体局在陇西小学试行集团化办学模式,两校由两个法人变为一个法人,两所学校变为“一校两区”。两校区首先尝试了招生地点合并、年级统一编班等学生层面的融合,其次推进了教师校区交流、校区联合教研、执行校长派驻等师资层面的融合。几年下来,南校区教育教学质量提升明显。
然而,两个校区之间这条分割招生范围的“红线”依然挺立。“出于对两校区教育质量不均衡的认知,小区适龄儿童的家长几乎都希望孩子到北校区就读。”张卫东说。
这条“红线”让学校正视集团化发展并未实现高位均衡的事实。为此,陇西小学教育集团实施了教师岗位调配、教育教学管理、教师考核评价的“三统一”。2019年,两校区之间的“红线”彻底消失,两校区消除辖区招生界限,年级学生合并校区,北校区设置一、五、六年级,南校区设置二、三、四年级,学生都能同时享受到两个校区的优质资源。
这条消失的“红线”,是对陇西小学集团化办学推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见证,也是河南推进义务教育集团化办学改革的一个缩影。
为充分发挥优质学校示范辐射作用,完善强校带弱校、城乡对口支援等办学机制,2020年6月,河南省委、省政府印发《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实施意见》,提出实施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要求“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推进学区化、集团化、乡镇中心学校与小规模学校一体化办学改革”。今年4月,集团化办学模式改革,被河南作为一项重要任务列入2021年基础教育综合改革事项重点推进。
“到2022年,全省将培育创建不少于100个省级优质特色教育集团,充分发挥优质学校的辐射带动作用,有效缩小城乡、校际差距,整体推进义务教育高质量发展。”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处长胡全胜表示。
高校书院制改革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丽正书院”“河洛书院”“蓝天书院”……如今,进“书院”,上个不一样的大学,成为许多河南学子的选择。
2020年9月20日,第三届最美大学生“青春班会”在河南广播电视台举行。“全国向上向善好青年”、新乡医学院三全学院毕业生郝莺歌分享了自己的心路历程:“学校的书院教育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尤其是德馨书院的‘生命教育’,让我明白了青年要有担当精神,当国家和人民需要我们的时候,要勇敢地挺身而出。”去年疫情发生时正值春节前夕,在武汉实习的郝莺歌等4名三全学院学生主动退掉回家的车票,留在武汉检测新冠病毒样本,一干就是半年多。
“书院教育”缘何赢得学生肯定?三全学院党委书记杨捷说:“针对高校教学区与生活区分离、师生互动与生生互动缺失等问题,现代书院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健全学生的人格,更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顺利成才。”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未命名文章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