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业”联动深度对接行业需求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21-07-06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校企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教学。 学校供图 汽车类专业学生在校企合作通用汽车ASEP项目实训中心进行实训。

    一所市属综合性高职院校接连收获蔚来、大众汽车、大陆马牌轮胎等行业龙头企业合作邀请函,5年内本地就业率从35%跃升至60%以上,从默默无闻到跻身安徽职业教育第一方阵,乘着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东风,合肥职业技术学院华丽蜕变的背后有着怎样的故事?日前,记者走进合肥职院,解码这所行驶在高速路上的职业院校的发展密钥。

    专业对接区域产业

    “开设什么专业,合肥市的主导产业说了算。”合肥职院院长邵一江一直坚定地认为,开门办校是一切改革的基石。

    学校现有的56个专业与合肥市12个产业链高度对接,合肥本地就业率达65%以上。“学校专业建设的总体思路是巩固原有专业优势,不断调整和优化专业结构,构建与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相一致、具有学校自身特色、以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为目标的专业体系或专业群。”邵一江说。

    专业设置对接区域主导产业,专业怎么办,行业企业深度参与。

    “2020年,我们和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合作开设了3个‘精工班’。合作企业提供了100多个岗位,学生大一进企业,了解企业文化,企业高级工程师给学生上课,大三直接上生产线。”学校机电工程学院院长胡木林介绍,“精工班”搭建了“校、企、区”三方合作平台,在“精工班”内,学生除了掌握常规文化课和专业课,还学习企业定制的企业文化、社会实践和职业规划课程,毕业后能直接到企业高质量技能岗工作。

    借此,学校获得了行业资源的“一池活水”,企业也破解了多年的“招工之痛”。合肥晶弘电器人力资源主管刘飞认为,“精工班”是传统校企合作订单班的2.0升级版本,在行业需求快速迭代的当下,企业在育人环节的源头参与,真正构建了“校企命运共同体”。

    以刘飞所在的智能电器生产行业为例,近年来,企业新增多个智能冰箱生产基地,迫切需要增加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储备。“招一个来就能用的人太难了,就算勉强招一个高级技术工人,培养周期也很长,费时费力,与其如此,不如我们自己参与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来。”刘飞说。

    教材对接企业生产

    职业教育是一个以职业作为关键词的教育类型,课堂教学的实践输出至关重要,这与传统的高等教育教学模式有着天然差异。

    实践导向下,合肥职院将教学改革的第一刀“砍”向了教材。

    教材改革的初心源于棘手的现实矛盾,“职业教育是应景务实的,而教材的更迭则往往滞后于行业发展。”学校教务处副处长窦红平坦言,职业教育传统教材的最大问题就是内容老套,与当下行业发展需求脱节;其次是科班理论太多,实践操作指导又太少,课堂与实践脱节。“这直接导致教师学生备课上课花了大量的时间精力,但最后学生到工厂去实习,却依然如同一张白纸,需要从头再来。”

    问题导向下,合肥职院开始了大刀阔斧的教材革命。解放思想,打破框架,重新组织教材结构,在此过程中,企业全程深度参与,改革后的活页教材也完全以企业项目实操为导向。以机电工程学院专业课“三维数字化逆向设计”为例,改革后的活页教材分为九大章节,这九大章节也是逆向工程端盖零件建模、端座零件建模等常规九大项目。

    “一本教材就好比企业一个真实项目的说明书,按照课程要求,学完一门课,学生必须对一个项目的操作烂熟于心。如此,学生大三到企业参加实训,便是‘实践教材内容’的过程,实现了理论课与实践实训的顺畅链接,避免了教学的无用功。”窦红平说。

    教学对接行业需求

    “精准对接行业需求,并将此深入‘摁’进育人骨血。”在邵一江看来,学校要实现与企业的深度共融,必须让企业参与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将终端实训变为全过程、立体式的校企交融。

    “企业需要什么人,我们便培养什么人。”这个理念不是学校的宣传标语,而是轨道交通学院“90后”教师徐皓内心的深度认同。

    为了让教师们在教学环节深度链接企业需求,学校要求所有教师必须在暑期进入院系合作企业参与真实生产。今年暑假,徐皓将三度踏进合肥轨道交通集团。前两年的实训让他和学生们获益匪浅,今年,主教运营管理专业的他渴望进入集团机电技术部,“跨领域式的教学更能适应轨道部门对年轻员工‘一专多能’的新要求”。

    新愿望,新期待。与此同时,徐皓也有一个一以贯之的朴素愿望,那就是希望他所有的学生都能在毕业前拿到企业offer,“对我来说,学生拿的offer就是我教学成绩的考核书”。

    在此目标之下,对企业需求的了解,尤其是企业对新入职员工的要求成了他跟岗培训的重要内容。一年前的暑期培训,他主动提出要参与新员工培训全流程,“学生大三下学期到企业来,也要参与这个环节,经过这个环节后的新员工考核直接关联他们能否顺利签约,我要把其中精华提前‘嚼碎吸收’再传给他们”。

    新员工学什么,徐皓学什么;新员工考什么,徐皓也跟着考,这让徐皓获得了对企业需求的深度认知,也让他了解了自己平日理论课程中与实践环节的断裂之处。回来后,他向学校建议,在学生进入企业实训前的大三上学期,新开设一门“站务员综合实训”,课程标准直接参照合肥轨道交通公司对新员工的十几项考核项目。

    “轨道交通行业发展迅速,企业需求迭代周期短、变化快。职业院校的学生如果不能在学校期间就把握行业需求,到企业实训后必然存在大量问题,而这也将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就业。”徐皓坦言,在企业培训期间,他所深度了解的地铁站务员“手摇道岔”、屏蔽门故障应急处理等具体操作流程,在现行的教材里还很欠缺,因此他直接将参与培训时所拍摄的企业工程师操作视频作为教学视频,将合肥轨道交通公司考核标准定为课程考核标准。

    如今,经过小半年的企业实训流程,大三学生杨晶已顺利通过合肥轨道交通公司的入职考核,“虽然是第一次到企业真实环境学习,但完全没有陌生感,学的东西也和在学校学的内容非常相似,offer拿得顺风顺水”。

    杨晶的话坚定了徐皓的内心选择,他确信,学校的路子给了他一个明确的职业方向,而这也正带着他的学生们获得一个光明的未来。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