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脉涵养 融合出新 立德树人
创建于1911年的江苏省无锡市第一中学(以下简称“无锡一中”)位于锡惠山麓、古运河畔,这里是历史上江南文化活动的中心所在。从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开始,学校就致力于整合校内外的文化教育资源,挖掘学科教学的育人价值,以文化为主线,协同思政课程、课程思政以及实践思政开展大思政实践,以实现“三全育人”为目标追求。
无锡一中以文化为结合点,构建红楼大思政育人体系。通过强化文化理解,让思政课程有意思;通过增强文化自信,让课程思政有意义;通过促进文化践行,让实践思政有生命。依托文脉涵养,实现教与学方式变革,积极探寻育人方式改革的校本路径,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强化文化理解
让思政课程有意思
从高中思政课程国家统编教材来看,文化是开展思政教学的核心内容之一。文化能够引领个人的价值观念和日常行为,能够增强群体的凝聚力,更是民族团结、国家富强的根基所在。高中思政课程承担培养学生文化认同的任务,这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的文化心理基础。无锡一中在思政课程设置中强调文脉涵养,注重融入校史文化,创新思政课教学方式,强化学生的文化理解。
融入校史提质思政课。思政课程起着引领政治方向、价值观和方法论的作用,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引导学生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学校充分挖掘校史资源,力求在校园内找到教育生长点,落实爱国主义教育。引导学生从学校办学初衷与转型看从实业救国到科学报国的强国之路,从校训、校歌的百年承继看为民族复兴而读书的爱国豪情。强调讲好红楼学子“逆行”故事:钱伟长弃文从理实现求学道路的逆行,姚桐斌回到祖国实现人生道路的逆行,何洪庆等31名校友西迁毅行实现生活条件的逆行,抗疫校友赴武汉实现生死抉择的逆行。学校将校史文化融入思政课程,通过讲好一中红色故事,传承一中红色基因,厚植青年学生思想的文化根基。
行走方式上活思政课。无锡一中设计建造红楼历史博物馆,以一中红楼为起点,在“四史”中讲校史,培养学生历史视野,引导学生从认识家乡,到读懂中国。学校创新教学方式,让单一的思政课堂在一中校园内“行走”起来,让学生在红楼历史博物馆内亲身体验,结合校史讲授知识点,使思政课堂丰富而活跃。通过对接历史与未来,提升校史文化的针对性;通过融合书本理论知识,增强校史文化的亲和力;通过浸润爱国与自信,挖掘校史文化的思想性。“行走的思政课”以学生为主体,通过行走的方式,拓宽了思政课教学的空间,增强了学生的文化体验与认知,缩小了思政课理论与现实的差距。
强化思辨增效思政课。思辨性是思政课的学科特征所在。无锡一中以“思政+文化”的形式开展思政教学时,更强调学生对不同文化的思辨,真正形成理性自觉的文化认同。思政课正是要在不同文化现象的辨析中,引导学生的文化理解与反思,进而形成真正的文化接纳。
增强文化自信
让课程思政有意义
高中学段的其他学科教学同样肩负着育人使命,通过挖掘各类课程中的育人元素,在学科教学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使学生在“成才”的同时努力“成人”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使命所在。
学科教学凸显育人价值。高中学段所设各科都具有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的双重任务。学校在尊重坚守各个学科属性的基础上,充分挖掘学科教学中的思政元素,将其育人功能融入到学科教学之中,而文化则是学科教学与课程思政的具体结合点所在。数学教师在讲授指数函数时,根据良渚文化遗址中的碳14残留量,通过指数函数模型,测定良渚文化遗址的存在时间,这样的教学既解决了数学学科的专业问题,又通过测定良渚文化的时间,有力证明了中华文化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化学教师在讲授“有机化学基础”时,选取屠呦呦对青蒿素的研究素材,从有机物的分离提纯、结构测定、结构修饰和合成三方面讲好中国科学家故事,体现中国化学家对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贡献,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在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高三教师开展线上直播,各科直播“第一课”聚焦防疫主题,把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作为教育素材,把社会作为大课堂,不断探索立德树人在学科教学中的表达。
校本课程研究江南文脉。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的基本原则之一是“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具体到人文类学科的核心素养培育,例如思政的政治认同、语文的文化理解与传承、历史的家国情怀和地理的区域认知,都能以文化自信为切入点来开展课程实践。所以无锡一中以“文化自信”为价值追求,以“江南文脉”为载体途径,开设“文化自信·江南文脉”校本课程。该课程以江南文脉概论为开篇,系统讲述江南地区的家族文化、祠堂文化、饮食文化、运河文化、园林文化、工商文化、科技文化以及无锡一中的校史文化,最终指向坚定高中生文化自信的价值目标。课程采用现场教学的方式,将具体鲜活的思政教学素材有机融入课程,让学生真切感受触摸文化现象,产生文化认同,坚定文化自信。
融合课堂聚焦“四个自信”。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具有一定的融合性。学校以思政课为核心打通学科壁垒,开设融合课堂。依托校史故事谈道路自信,通过高考作文素材积累谈文化自信,依托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谈制度自信……学校通过梳理高中思政统编教材,确定以“四个自信”为指向,围绕“党的领导、爱国主义、制度优势、国家意识、生态文明、依法治国、人类命运共同体、新发展理念”等八个主题开发开设具有校本特色的融合课堂。融合课堂,既强调学科核心素养又强调跨学科共通的素养培育,是无锡一中坚定高中生文化自信的创新实践。
促进文化践行
让实践思政有生命
思政教学强调知行合一,而文化践行就是要引导学生将认同的文化观念在现实生活中主动加以实践、传承与创新。无锡一中在大思政育人体系中强调文化践行,通过组织项目学习、遴选求进大使以及开展学生自治等方式,在实践中促进文化的创造性发展和创新性转化。
项目学习开展文化实践。学校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根据学生文化认知的实际,确定学习主题,以项目学习的方式开展实践研究。学校确定“行走江南”主题,分学段开展“重新发现家乡”“我和我的家乡”“无锡博物研学”的项目学习,引导学生走出校园,走进东林书院、惠山古镇等历史文化场所,感知家乡文化发展的脉络,走进无锡鸿山遗址博物馆和阖闾城遗址博物馆,深入探寻吴地文明的起源。从“认识家乡”到深入思考“我与家乡”“我与祖国”的关系,从普通“行走”到历史考古,以更加专业和科学的方式探寻江南文脉,坚定文化自信,提升爱国情感。
求进大使展现文化之研。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学校采取实践教学的方式,让学生亲身参与、体验,真正做到文化认知的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他们遴选求进大使,组建“求进大使团”,宣讲校史文化、校友故事,宣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大使团”成员带领青年学生,走进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学校周边的传统文化古迹,开展文化之旅实践活动。聚焦历史文化,通过小课题研究,动手动脑,亲身参与,参加“百年老店的工匠传承”“无锡民族工商企业的现代产业链发展”等活动,求进大使运用各学科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实现了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学生自治实现素养共育。研究校史文化,学校发现自20世纪30年代起无锡一中就以虚拟城市的形式设立学生自治会组织,模拟社会单位开展自治管理。在增强文化自信的育人实践当中,“学生自治”正是开展实践思政的试验田。通过传承学校文化,有效开展文化实践。学校秉承“自治中实现自我发展”的理念,设立了“1—2—3”(1市2会3部)模型的学生自治公共生活空间,通过学生自治,规范学生在公共生活空间的言行,引导学生关注学校公共事务,关心公共福祉。培养学生公共参与、政治认同的核心素养。“学生自治”既是一种文化的继承,更是一种文化的传递与发展,是对校史文化的一种创造性改造、更新和诠释,以这样一种学生自治来适应现代社会对人才培养的新需要。
无锡一中构筑大思政育人体系,在实践中回答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以文化为结合点,通过文脉涵养,协同思政课程、课程思政与实践思政,真正实现了教与学方式的变革。
(江苏省无锡市第一中学党委书记、副校长 朱晴怡)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未命名文章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