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能增效谋内涵 职教育人谱新篇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21-07-10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会计专业学生在网上进行会计模拟与真实业务实操

成果一:中职“校企协同,进阶共育”劳动教育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广西理工职业技术学校作为在校生超3万人的中职航母,融合劳动实践、专业技能和校园文化,校企协同开展劳动教育,肩负培养崇尚劳动、尊重劳动、善于劳动的高素质劳动者的重任,以实际行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劳动教育理念立起来

    建立职教特色的“职业素养引领劳动教育”的理念。融合职教元素和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劳模精神,以培养职业素养为目标,将劳动教育有机融入专业教育和实践教育。依托专业技能培养营造职业型劳动教育氛围,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劳动态度和劳动素养,建立职业理想、职业操守、职业精神,履行工作岗位的安全要求、操作规范,经历成长为高素质劳动者所必需的历练。

    劳动教育实施行起来

    构建“校企协同,进阶共育”劳动教育模式。劳育与劳动实践融合、与专业技能融合、与校企文化融合,以生活服务型劳育为基础、以技术技能型劳育为中心、以创新创造型劳育为升华,使学生劳动态度由“愿”(愿做)—“爱”(爱做)—“乐”(乐做)和劳动技能由“能”(能做)—“会”(会做)—“好”(做好)梯次的优化升级。

    制定“两主体三模块双线并行”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根据各专业特点将生活服务劳动模块、技术技能劳动模块、创新创造劳动模块与劳动实践、专业技能学习、校企文化浸润相结合,形成以班会教育、主题教育、技能实训、就业指导、创新创业、社团培训等为载体的系列劳育课程,通过第一、第二课堂校企协同实施。发挥各门课程的综合育人功能,实现劳动课程、课程劳育的同向同行。

    创设多维职业化劳动教育载体与途径。校企共建职业劳动技能训练基地等8个劳动实践基地,搭建劳动风采等4个劳动成果展示平台,创设多种职业化劳动实践途径:以劳促行,劳动自治周活动规范学生日常行为;以劳促健,“五个一”素质教育特色项目丰富学生人文素养;以劳促德,志愿者服务锤炼学生品格意志;以劳促学,技能竞赛激励学生主动学习;以劳促技,企业实践练就学生工作本领。

    施行“清单式达标进阶”评价模式。融合企业管理规范、岗位技术标准和企业创新要素等制定生活服务型、技术技能型、创新创造型三种类型劳动清单,根据完成劳动项目情况实施达标评价,促进学生从“劳动新手—劳动好手—劳动能手—劳动高手”的进阶成长。

    劳动育人机制转起来

    建立“双线三级联动”运行管理机制。实行“学校·企业—系部·车间—班级·岗位”分层分级管理,发挥校企双方优势,在课堂、基地、载体等方面开展劳动教育合作,形成具有内在合作动力的劳动教育对接职业岗位校企协同育人机制,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刘良军)

成果二:基于“共享工地”的中职建筑类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索

    为破解中职建筑专业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存在的教学问题,广西理工职业技术学校从2008年起,在建筑类专业开展校企合作,构建基于“共享工地”的实践教学体系,建立一批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校企共育建筑类专业技术技能人才,并取得丰硕研究成果。

    学校以校企“共享工地”为依托,以区域建筑产业链人才需求为纽带,构建人才链与产业链协同发展机制,实现人才链与产业链的深度衔接;以服务建筑产业链转型升级和结构调整对人才需求为导向,合理规划建筑专业人才培养结构;聘请行业企业专家与校内教师共同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及时将产业领域新技术、新工艺、新标准融入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课程标准对接岗位标准,构建校内外实践教学体系;瞄准建筑产业发展,融合BIM技术、装配式建筑施工技术,共同推进人才培养改革,实现人才链与产业链的有机统一。

    搭建“共享工地”

    形成校企协同育人共同体

    学校建筑专业积极构建校企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实现课程、机制、资源、文化、基地、人才、成果等全面“共建共享”。以现代学徒制为依托,学生既是在校学生又是企业员工;校企共同开发的课程体系既培养学生又能达到企业员工培训标准;校企共建的教学资源既能满足教学需求又能满足企业要求;教师定期到企业实践,企业技术人员受聘到校担任专业导师;实训基地运行管理机制,按企业管理要求进行制定,既保证学校教学又满足企业培训;校企共同研发的专利既为企业解决了技术难题,又为学校教学解决了专业的新技术、新工艺的问题。校企共同开展的应用研究既给企业带来了经济价值,又推进了学校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形成校企协作共同体。

    校企“共建共育”

    建筑专业技术技能人才

    通过搭建校企“共享工地”,实现校企“共建共育”。企业可以采取捐赠、租赁、接收学徒、实习实训等方式与学校共享设备设施和人才资源,学校可向企业提供教学资源,协助企业开展新入职员工(回炉)培训、职业技能鉴定等,不仅满足实践教学、社会培训、师资培养,还为行业提供职业技能培训、技能比赛和产品研发等服务。通过建立开放的资源共享共育机制,进一步提升建筑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加快校企深度融合,实现“人才共育、过程共管、责任共担、成果共享”的合作共赢局面。

    校企“共享工地”

    引领建筑行业人才发展

    近10年来,学校与多家企业搭建校企“共享工地”,先后为企业培养建筑专业技术技能人才一万余人,涌现出一批批专业技术骨干。近10年来,校企共办专题培训60多期,培训建筑行业技术技能人才13683人次,为建筑行业培养技术技能人才作出较大贡献。

    学校构建的基于“共享工地”的中职建筑类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模式先后在长沙建筑工程学校、广州市城市建设职业学校等31所省内外职业院校开展推广交流学习,成果被18所中职学校借鉴。(陈良)

成果三:会计专业“三方联动,岗课赛证融合”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

    学校会计专业针对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脱节的现象,聚焦毕业生在企业“留得住、用得好”的问题,学校与广西同德会计师事务所有限责任公司等合作,构建出“三方联动,岗课赛证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即按照小微企业会计工作岗位标准和要求设置课程,将职业技能大赛和职业技能证书内容及要求有机融入课程教学。

    精准施策

    解决会计专业人才培养难题

    校行企共同对企业岗位需求、毕业生就业情况及企业对毕业生评价进行调查分析,精准定位中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服务于小微企业,为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指明方向。

    按照小微企业会计一人多岗、一专多能岗位职责和要求,以岗定课、课证融合、证赛互补、课赛互促,实现课程体系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同步推进。

    精准对接小微企业职业需求,采取会计手工操作与信息化处理“双轨”方式,将仿真模拟与真实的会计业务相结合,实施“真仿合练、学训一体”的教学,对学生“四能力”按照小微企业岗位要求进行递进培养,实现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良好对接。

    多元评价的考核方式。一是公共基础课主要采取学习过程与考试、总结报告等相结合的评价。二是专业理论课采取课程考核与竞赛、证书相融合的方式,以技能竞赛级别、获奖名次和取得证书等替代相关课程的成绩。三是实践技能课根据学生会计技能单项或综合项目操作过程与完成情况、过程表现等,在“四评”基础上综合评定,形成与会计职业标准、岗位要求有机结合的多元评价体系。

    实施校行企师资互聘互用,即教师—师傅双角色,共同打造教学经验丰富、企业实践能力强、教学水平高的“名师+双师”的教学团队,实现“名师引领、双师主导”育人质量高、专业吸引力强的目标。

    师生皆辉煌

    实践成效显著

    学生培养质量得到用人单位高度认可。近5年来,学校会计专业人才在全国及全省各类技能比赛中获得190多项奖项;向社会输送2000多名优秀毕业生,一次就业率达到98%以上,用人单位满意率达90%,95%毕业生综合素质高、评价优秀。

    毕业生可持续发展能力强。在2015级开始实施岗课赛证综合育人后,学生的发展潜力同比增长50%。本成果实施后,学生取得初级职称证书从6.5%提升至25%;升入高职的学生由原来不足30%提高到75%以上,50%以上的学生代表学校参赛并获奖。

    “双师型”教学团队成长迅速。成果主持人被河北及广西等省份科技部门聘为财经类项目评审高级专家;一位核心成员被评为“国家级别教学名师”“全国模范教师”;团队成员指导学生参赛并荣获82项省级以上奖项;主编或参编的4部特色教材在全国公开发行,受益师生12万余人。(覃熳)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