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军村重走“冠军”路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21-07-12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走进冠军村,首先看到的是一排排白色的温室大棚,整洁的双车道水泥路旁,笔直的路灯杆鳞次栉比,宽敞的文化广场上孩子们或读书或嬉闹,伴着雨后的泥土气息,一阵阵玫瑰花香扑面而来……

    冠军村位于河南省邓州市张村镇南部,因西汉冠军侯霍去病封地而得名。

    就是这样一个有着响当当的名字和昔日无上荣光的封侯之地,曾经是河南省省定“基层组织软弱涣散村”。长期以来,村领导班子不健全,队伍老龄化严重,个别村干部缺乏担当,群众认可度低,村民除了靠天吃饭没有任何其他经济来源。2015年8月,河南工业大学选派优秀干部到冠军村任驻村第一书记,开始了校村结对定点帮扶。

    “原本不敢想的现在都实现了,在家门口就可以就业,既能挣钱又能顾家,这一切都要感谢河南工业大学的帮助,感谢党的好政策。”57岁的付金勤上有老下有小,还患有长期慢性病,无法外出务工,现在在村玫瑰种植专业合作社打季节工,年收入1万多元。

    玫瑰花种植是冠军村的特色产业。河南工业大学集聚学校专业、人才、资源优势,在玫瑰种植专业合作社保鲜冷藏、市场拓展、网络销售、土壤改良、深加工延长产业链等方面给予全力支持。村民冉德明在北京种植和销售鲜玫瑰花十余年,有着丰富的种植经验,在了解到家乡具备了相关产业条件后,于2017年底返乡带领村民试种玫瑰。目前冠军村玫瑰种植专业合作社已投资300余万元,共建成30多个塑料大棚、6个温室大棚,种植玫瑰60多亩。在学校的协调指导下,省集体经济试点项目南阳黄牛养殖小区落户冠军村,占地15亩,建有两个青储池、四个饲养棚,存栏规模达600头;现饲养黄牛300多头,年产值150余万元。

    “没有梧桐树,引不来金凤凰。”经过多年的校村结对定点帮扶,冠军村乡村产业结构得到极大改善,吸引了大批有志青年回乡创业。村民张克进返乡成立邓州市克进养殖有限公司,村民李鹏返乡成立邓州市展鹏新能源有限公司……近年来学校扶持规模以上特色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等企业10家,带动就业300余人,村集体连年增收20余万元。

    由于长期组织涣散,管理跟不上,霍去病的衣冠冢变成了一个长满荒草无人问津的小土堆,更别说什么文化建设。学校在深入考察了解情况后,组织修缮霍去病衣冠冢、设计修建霍去病文化园,并积极推进文化园项目的建设,同时,在其周边整治坑塘两个,修建小游园1个,硬化水泥路面2800多米,修建桥梁1座,持续推动冠军村传统村落的修复与保护、人文景观及基础设施的改善。2018年,学校组织专家调研整理材料协助冠军村申报“河南省传统村落”并成功获批。近年来,学校在深挖冠军村人文历史、理清文化脉络上下功夫,以“河南省传统村落”获批为契机,长远规划冠军村人居环境改善,同时利用冠军村处于邓习文化旅游带节点的区位优势,全面展现历史文化和民俗文化,大力推进乡村休闲旅游产业发展。

    “乡村振兴光有硬件基础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要向软件条件要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现任驻村第一书记、河南工业大学杜鹏对冠军村未来的发展信心满满。

    富不富看支部,强不强看“头羊”。杜鹏以村级“两委”换届为契机,认真筹划、严格把关,顺利选举产生了新一届“两委”班子,使班子在年龄结构、知识层次方面得到了优化,并坚持通过“三会一课”和“党员主题活动日”等教育活动,加强党员理论学习,提高党员政治素养,为推动冠军村更好地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解决贫困家庭孩子受教育问题,是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重要环节。结合实际情况,近年来河南工业大学为冠军小学争取了50万元的专项资金,修建了9间校舍,翻新了旧教学楼,设立了“河南工业大学教师工作室”、设立了“工大人”学生奖学金、捐建了“明德书屋”、购买了大量文具教具等。

    “这两年我们学校的变化很大,孩子们的学习环境越来越好,河南工业大学经常向学校捐助书籍、字帖、文具等学习用品,每年寒暑假都会组织大学生到学校进行义务支教、到村里开展文化演出慰问等活动。”每每说起教育帮扶,冠军小学校长杨建都心存感激。

    从脱贫摘帽到乡村振兴,河南工业大学有责任有义务带领冠军村继续走下去,也有能力带领冠军村重新走上“冠军”之路。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